道德經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德經二二知子莫如母)
2023-09-22 13:49:19 2
【文】
天下有①始②,以為③天下母④。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⑤。
復⑥守⑦其母,沒⑧身不殆⑨。
【注】
① 有:代表的是萬物生成之狀態。與「無」對立共存。代表著事物的兩種狀態(類似於陰和陽)。
② 始:開始,出現,發生。
③ 以為:以之為。這裡表「以有為天下母」,因「萬物出於有」。
④ 母:萬物之孕育。同「始」。
⑤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知子莫如母。
這是中國文化系統觀和整體觀的體現。也是中國文化本源特徵的體現(不糾纏於表現表象,追尋根本所在)。
系統觀的特徵之一,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邏輯關係。諸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⑥ 復:有「返回,循環,往復」之意。
⑦ 守:這裡有「保持,不變」之意。
⑧ 沒:讀「mo」。四聲。與「復」相似。有「沉,病,死,去,無,回」等意。在這裡表達的是返回「無」的狀態。
⑨ 殆:停歇,終止,消亡。
【解】
知子莫如母。
然,老子本章以「母子」作比,稍有那麼點不妥之處。
我們通俗概念上的「母子」,比較狹隘了一點。
而有無,萬物與有,這種關係,在包含了通俗母子概念的基礎之上,更有深一層的關係,即它們同為一物,在形式上有不同屬性和表現(在不同的運動變化階段中,所表現的屬性不同),在本質上卻無區別。
所有的區別,僅僅是因為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的表現。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水在較低溫下為固態冰,在常溫下液態水,在高溫下為氣態水。雖然不同階段的表現和屬性不同,但它們終為一物,本質上並無區別。
宇宙的實相是什麼?
就如同水的運動變化一樣,萬事萬物在運動變化中,呈現出五彩斑斕之世界。雖各自有各自的屬性和表現,但其本質終為同一物,本無區別。
這,就是本源論,是所有宗教理論所指向的核心思想。
老子在本章所呼籲的,就是讓我們守本(母)、得一(母)、不動(母)、歸於寂處(我很是佩服「圓寂」這個詞,它所表達的意境是多麼地貼切和形象!)。
那麼,如何才能守本、得一、不動、長久、永存?
一個「復」字,讓我們返回去。返回母態,返回初態,返回原本如初的狀態。
一個「守」字,讓我們返回母態之後,不要再動。返回到本初之狀態下,就不要再運動發展(如同圓寂,圓者,本性具足,本性圓滿。寂者,無物無相,如如不動也)。
一個「沒」字,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皆是魔(世界本為幻相)。只有「沒身」,方可「不殆」。言外之意,一切「不沒身」,皆可殆。
為何?
蓋因心動(即產生了世界的運動變化),便為有,便有了世界,便有了循環運動,便有了生死。便無長久永恆。便有相。
只有不動(即沒有物質世界),方可長久永恆(不存在運動變化,不存在有無,不存在世界,即入無相之境也)。
這,就是老子講的「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