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送灶王(小年送灶神那麼灶神是誰)
2023-09-22 13:21:55 2
灶神,又叫灶君,俗稱「 灶王」、「 灶王爺」,是我們古代民間的居家保護神,中國道家稱灶神為「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 、「司命真君」、「九天東廚司命主」、「香廚妙供天尊」等, 就是廚房之神。古時候每到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家都要祭灶神,他是我國民間祀奉最普遍,歷史最悠久的家堂神之一。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過年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祭灶的時間各地不一,北方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為臘月二十四。古代中國民間還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舉行祭祀。祭灶的主要目的就是請灶君吃吃喝喝,賄賂灶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短長,回來時最好帶點兒錢來分分,祭灶不僅是為了免災,更重要的是為了祈福,正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降吉祥)」。有的是用糖來封上灶神的嘴,讓他向玉皇大帝匯報時說得甜一點,所以就有了「二十三,糖瓜粘」的說法,後來演化成了吃糖的習俗。
二、傳說中的灶神有幾個?
祭灶的習俗在春秋年間就已經流行了,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但也是幾經演變形成的,灶神究竟是誰,主流的就是四種說法:
01.灶神就是「灶馬」,也就是蟑螂。最初的灶神不是人而是蟲,《莊子·達生篇》:「灶有髻」。「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而「髻」是「蛣」的異體字或假借字,《廣雅·釋蟲》:「蛣,蟬也。」 但此「蟬」並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見的一種蟬狀的小生物,就是俗稱的蟑螂,有的地方稱為「灶馬」。 正是這種常見於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為是神物(或鬼物),祀為灶神。
02.道家灶神體系「種火老母元君」帶領三十六路神。古代母系社會裡,火能用來取暖和照明,就由女性首領掌握,現在人們除夕圍著火爐守歲,就是原始遺風。道家認為灶神就是崑崙山上的一位「女神」,叫做「種火老母元君」。
實據道經記載,有一個龐大的灶神體系,「種火老母元君」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管理著36路灶神,《灶王經》云:
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神君,地廚神灶神君,曾灶祖灶神君,灶公灶母神君,灶夫灶婦神君,灶子灶孫神君,灶家姊妹媳婦眷屬神君,灶下炊濤神女,運火左右將軍,進火神母,遊火童子,天帝嬌男,地常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
其中「五方五帝灶君」為專門的灶君,「五方遊奕灶君」為閒散灶君,「灶子灶孫神君」為家族灶君,「炊濤神女、運火將軍、進火神母、遊火童子」為灶之衙門,各司其職,連煙囪也有童子存在,保護正常工作。後來將「種火老母元君」演變成灶神奶奶和灶神共工並肩而坐。
03. 上古帝王或後裔死後成灶神。《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淮南子·泛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意思是炎帝以火德為管理天下,死後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國語·鄭語》、《呂氏春秋·孟秋》等都認為灶神就是火神,也就是「祝融」。說明先秦時代,祭祀灶神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情,讓黃帝、炎帝或火神祝融來充當灶神。
04. 最常見的灶神張單。灶神中名氣最大的是張單(或者稱「張蟬」)。《酉陽雜俎》云: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衣黃衣,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傳說張單是一個負情浪子,因羞見休妻而鑽入灶內,成為灶神。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也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有人說玉皇大帝也姓張,可能和張單有親戚關係,所以張單才可以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傳說中,如果看到他從灶中出來,呼喚他的名字就能免除兇惡災害。
中國民間,特別是農村祭祀灶神還是非常講究的。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一般每家在灶臺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燻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個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
古時候有的地方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菸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當然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習俗。
四、結束語——灶神是功利神的代表。祭灶節實際是中國古代世俗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表現普通人對神仙的功利態度,所謂「瞞上不瞞下」,希望把和自己最近的小神賄賂好,大神就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有壞事也可以逃避懲罰,好事就要多說說。做糖瓜、祭灶是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從此後就進入準備過年的階段,人們精神上開始放鬆。
歡迎評論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