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爬藤最快的藤本植物(洋絲瓜藤滿山坡)
2023-09-22 10:51:52 2
#秋日生活打卡季#
徒步旅行的好處在於能走走停停、能走到很多汽車不能及的地方,爬山涉水、行走田園。在雲南,我們還能徒步走鐵路、看沿路風景。
建設於1910年的滇越鐵路是現存極少的米軌鐵路,連接了越南海防與中國昆明,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間,成就了「雲南十八怪」之「火車沒有汽車快」、「火車不能國內通國外」兩大經典。
因為落後於時代發展的需求,滇越鐵路雲南段已停運多年,只有紅河州境內還保留了少量貨運列車、觀光火車,靠近昆明的米軌鐵路線已無火車通行10餘年,獨特的線路、優美的風景,這裡成為徒步愛好者行走的一條好路線。
我們從昆明出發,沿著米軌鐵路線一路向南,過呈貢、宜良,進入南盤江峽谷,城市街區、田園風光、高山峽谷、山野村莊盡收眼底,人文歷史、自然景致令人著迷。走米軌鐵路,我們有很多有趣的遇見。
南盤江發源於雲南曲靖,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後匯入珠江。米軌鐵路與南盤江相伴的路段從宜良開啟、到盤溪結束。
過了宜良、過了狗街,米軌鐵路就與南盤江相依相伴了。滴水、徐家渡、糯租、盤溪……與山水相聯的地名越來越多。
秀麗的自然風情與工業文明的融合,讓南盤江畔的米軌鐵路有了一種獨特的韻味。
南盤江兩岸是連綿的群山,高聳挺拔、山石嶙峋,山坡陡峭、水流湍急,米軌鐵路修建於南盤江邊的山崖中間,不時要穿巖鑿洞、左轉右突。得益於鐵路線的開通,人們有了與外界交流的契機,各種山貨、特產不斷地運往外界,成為當地人致富的重要來源。
因為鐵路的停運,沿線的村莊恢復了平靜,人們還和從前一樣,在家門前的田地裡,辛勤勞作,播種、收穫,年復一年。蔬菜、瓜果、經濟作物是這裡的特產,在南盤江邊充足的陽光、水量滋潤,有村民辛勤的耕作,這裡總是滿山常綠、瓜果飄香的景致。
不管是人工種植,還是自然生長,鐵路沿線的植物都是茂盛茁壯的模樣。洋絲瓜、劍麻是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兩種。
從規模上看,它們絕對是鐵路線上植物的頭幾名,從情結上說,它們是小時候熟悉的植物品種,於我們而言,有著很親切的記憶。
洋絲瓜是小時候吃得最多的菜蔬,現在人們喜歡食用其瓜尖。
在鐵路沿線,我們遇見最多的植物莫過于洋絲瓜了,它是我們熟悉的植物,是小時候吃得最多的菜蔬。
在雲南,洋絲瓜很常見、也很普通,它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不需要過多地打理、又有果實極易豐收的特性,所以有「豐收瓜」的別名。將發了芽的老洋絲瓜埋入土裡,到了春天就發出綠茵茵的瓜藤了,搭個瓜架子讓它任意延伸、爬藤,就等著收穫了。
與印象中的搭架子爬藤種植方式不同,鐵路邊的洋絲瓜是伏地種植,瓜葉、瓜藤密密實實地將田地覆蓋起來,長得特別茂盛,幾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了。
在沿線村莊,我們遇見村民在整理、綑紮洋絲瓜尖,聽他們說,現在種植洋絲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收穫瓜尖,與我們印象中食用洋絲瓜相比,瓜尖的市場售價要高了很多。
在我們的年少時代,物資匱乏、經濟水平低,易種、易活、產量高的洋絲瓜是我們主要的佐餐菜蔬,炒了吃、煮了吃,我們百吃不厭……
直至現在,洋絲瓜仍然是我們很喜愛的品種之一。在鐵路邊遇見成片成片的洋絲瓜,一種親切之感油然而生。
威武挺拔的劍麻,讓人想起小時候的點點趣事。
除了人工種植的經濟作物,鐵路邊更多的是自然生長的植物,茂密的喬木枝繁葉茂,灌木叢生、枝藤攀沿,陡峭的山峰被掩映在濃密的綠蔭之中,有如熱帶雨林一般的景致,很是養眼。
鐵路邊山崖邊有不少劍麻,它們多長在高高的土坎上,與鐵路保持著幾分高差,我們得仰視它了。
南盤江邊溼熱的氣候特徵適合劍麻的生長,它們都長得威武挺拔,皮是綠中泛白的色澤,肥碩厚實的葉片叢生圍成一團,像是花兒的造型、又似粗壯的大樹,以一種獨特的造型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劍麻是熱帶植物,一般生長在天氣炎熱的山野中,與久居城市的我們已漸漸遠離了。記得在年少時代,它是我們熟悉的東西,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用它來提取絲麻、染色後做紅纓槍了。
記得那是在小學時代,學校組織學生表演團體操,要求我們自製一把紅纓槍,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將劍麻葉片放在水溝裡漚上幾天,用木棍敲擊、去除葉肉,就看到中間部分那些又白、又細、又絲滑的麻線了,將它取出、晾曬,加顏料染成紅色,就是紅纓的原料了……
在一叢倒伏的劍麻上,我們取下兩塊厚實的葉片、準備帶回家玩賞,劍麻的葉片周邊長滿了硬實的刺兒,得小心用刀去除,以免傷手。想著我們能重現一下小時候提取麻線的經歷,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兒。
徒步走米軌鐵路,我們遇見很多熟悉的植物。看洋絲瓜藤滿山坡、劍麻威武挺拔,讓人想起很多親切的記憶,甚好。
(圖片拍攝於2022年10月,滇越鐵路南盤江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