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建房(農家人建房還有哪些)
2023-10-14 05:50:40 2
現在人都是買開發好的地段,設計好的房子,掏錢省事,而在我豫中平原的老家,起屋蓋房,全憑主人家設計,有時候甚至就是自己上手。聽起來簡單?那你就天真了,雖說省錢,但一點都不省事,其中的講究繁多,忌諱也多了去了。
梁永剛|文
王小米|編輯
高和大,厚與薄
過去,老家的村人們多以種地、打魚為生,勉強混個溫飽,一年到頭手裡也沒有多少積蓄。
由於財力所限,村人們所建房舍不求華麗氣派、高大威武,但求結實堅固、經久耐用。受這種根深蒂固思想的影響,老家的鄉村民居普遍體現出高、厚、大、薄四個特點。
所謂高,即房屋地基高。過去農村每逢夏秋兩季,經常是陰雨連綿,直下得溝滿壑平。那些聰明的鄉村泥瓦匠為了防止雨水對房屋的侵蝕,在建房時可謂是絞盡腦汁,妙招連連。
地表下面清一色鋪上碩大的青石條,既可穩固地基又有防震效果;出地面則是用老家後山上特有的紅石,簡單加工成長方形,用石灰水勾砌,露出地面一米多高。
高高的房基,密匝的紅石,可謂是固若金湯,即便是暴雨如注房屋不會受損,屋內也不潮溼。
所謂厚,即牆壁厚。過去莊戶人家建房,鮮有一磚到底的,多用外磚內土的辦法,被鄉親們稱為「裡生外熟」。
內牆用土,但不是現成的土坯,有的是「土板打牆」,將篩選過的上等黃土盛在特製的木板內,用鐵夯夯實,使散亂不成形的泥土凝為一體;有的是將黃土內摻入適量麥草和成硬泥,用泥抹兒壘起成牆。
土牆之外,壘上一道青磚進行防護,土牆加上磚牆,牆體的厚度足有一米開外。
牆體「裡生外熟」的設計實在是巧妙至極,一則黃土可就地取材,節省費用;二則外層用磚可避免雨水長期衝刷而損壞牆體;三則牆體厚,夏天日光曬不透,冬季寒風颳不透,猶如一臺自然的冷暖空調,從而讓室內有了冬暖夏涼的特效。
所謂大,即建房所用的木樑粗大。自古以來,起房建屋都是莊戶人家的大事要事,關係著一家老小的安危冷暖,要靠多年的積蓄和準備,甚至是傾其一生所有。
建房木料的優劣,直接決定著房屋的使用壽命,絲毫不能有一點馬虎,故而鄉村民居所用的梁、檁、椽等木料均是質量上乘、粗大結實。
所謂薄,即房頂力求薄。鄉村泥瓦匠深諳力學之道,為減少房頂向下的壓力,置好屋架、鋪上八磚或高粱箔之後,上面再攤一層石灰灰漿,把小灰瓦疊攤於灰漿之上,凝固後便成為一體,免其下滑。
有什麼忌諱?
舊時民間蓋房起屋忌諱很多,比如要請風水先生選宅,大門不應大路,後牆不應水溝,否則不吉利。俗話說:「交路夾門,人口不存;眾路相衝,家無老翁。」
因特殊情況躲不開這些忌諱,就掛一個「八卦鏡」或豎「泰山石敢當」等「避煞物以破之」。
相鄰的一家蓋房不得超過鄰家。蓋房出簷,留滴水,忌諱超過自己的宅基地。堂屋正門不準正對煙囪,對者叫「火箭穿胸」;不準對屋山,對者叫「出門難」。
鄰裡之間忌二門相對,有「大口吃小口,必定喪人口」之說,如出現這樣的情況,一般相互在門內壘影壁牆,以相互避邪。
同時,門還忌滴水正衝,忌門前有墳、窯,忌屋門對屋窗。此外,還忌安後窗,忌窗比門低,因為窗戶為眼、門為口,眼應比口高,否則不吉利。
還有就是窗不能比門大,也就是眼不能比口大。
宅院忌諱前高后低,從宅門到正房呈階梯狀,地勢逐漸升高,寓意「步步登高」,寄託著飛黃騰達、富足一生的美好願望。
此外,宅院還忌諱東西廂房外展,建成簸箕形,民間的說法是容易破財。相反,建東西廂房時儘可能內收三分,意在聚財。
正房俗稱「堂屋」,為宅院中最高建築,根據家境情況和人口多少設置間數。
堂屋的間數忌雙不忌單,民間有「四六不作主」的說法,鄉諺說「主房四六間,主人無主見」。一般人家堂屋多蓋三間,如果手頭不寬綽,往往是「先蓋堂屋,後蓋廂房」。
蓋房子動土之前都要擇日,俗稱「看好」,也就是請風水先生現場堪輿,確定動土的時間、方位,據說此舉主要是忌諱衝犯太歲,也正應了民間那句老話「不在太歲頭上動土」。
太歲究竟是什麼神靈?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太歲即歲星,屬於民間神靈崇拜的產物。動土那天,主家要在宅基地上放鞭炮,據說是為了「驅邪、鎮邪」。
開工日、上梁日、完工日主家均要備下酒席,款待泥瓦匠、木匠等匠人,酬謝前來幫忙的村人。上梁日的酒席宴上,主家要給領工的師傅送紅包,也就是俗稱的「封子」。
又有哪些考究?
上梁時要在梁上貼寫「上梁大吉」「上梁喜逢黃道日,立柱正遇紫微星」,或「擎天白玉柱,駕海紫金梁」「吉星高照」「福祿禎祥」等內容的紅紙條,後牆貼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在我的老家一帶,鄉村民居以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宅院為主,坐北朝南者居多。由於冬季多刮西北風,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避開寒風侵襲,獲得充分採光。
鄉親們對堂屋的建造很是重視,頗為講究,嚴格遵循「簷齊脊不齊」的古訓,即堂屋必須高出院內其他房屋。
兩側是臥室,俗稱「裡脖兒」,居住的禮儀是「長者居東,長子居西」。
為和堂屋相襯形成長方形院落,廂房多為半坡山式,整體高度明顯低於堂屋,民間稱之為「少不壓主」。
每逢雨天,雨水自廂房房頂傾瀉而下,悉數流入自己院內。水常常被視作財,此番別具匠心的設計稱為「財不外流」。
民間把東邊的廂房稱為「青龍」,西邊的廂房稱為「白虎」,如果一戶人家同時蓋東西廂房,西廂房不能比東廂房高,西廂房不能比東廂房間數多,民間的說法是「寧叫青龍高一丈,不讓白虎抬一頭」「寧叫青龍出頭,不叫白虎張嘴」,故而東廂房的高度要略高於西廂房,居住的禮儀是哥東弟西。
莊戶人家對「六事」(井、灶、倉、廁所、碾磨、畜廄)的設置位置極為重視,頗為講究。五行中東方為木,木能生火,故而灶房多建在堂屋左側,東偏房;廁所是五穀輪迴之所,也是汙穢之地,定位在下處,多設在宅院西南角處。井、倉、碾磨、畜廄多建在西廂房南側。
一所宅院中,門必不可少,是莊戶人家的臉面,哪怕是用樹枝簡易做成的柴門,也要有的。門多置於院落的東南角處,稱為「朝陽門」。迎著門,建有影壁牆。
富足人家,多為磚牆,上面繪有精美喜慶的花紋圖案,正中多寫著福祿壽等字樣;貧苦人家,則用土牆做影壁,壁前栽種一些平常的花木。影壁牆除了可以避開外人從門外窺視院內的功能外,民間還流傳著「防止邪氣入內,財氣外流」的說法。
新房蓋好後,主人要搬家,民間講究「搬家先搬灶」。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祝賀喬遷之喜有一種流傳很廣的習俗叫「燎鍋底」,選一個吉日,關係要好的親朋好友要買上一些禮品前往新居祝賀,主人自然要備下酒席盛情款待。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梁永剛,1977年生,河南平頂山人,散文作品《風吹過村莊》2016年4月入圍首屆浩然文學獎,現供職於河南省平頂山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關注「豫記」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投稿請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