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之大者這句話的理解(國之大者語出何處)
2023-10-13 20:31:52 1
頻繁出現在領導人講話和媒體報導中的「國之大者」,究竟有何涵義?
許多學者、理論家,乃至各行各業人士,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註解。總之,「國之大者」結合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人士,得出的認知大多都是要從大局看問題、從長遠看問題、從戰略上看問題,可以涵蓋多重含義。弄明白這句話的本原,很有必要溯源窮其始出之處。
那麼,此語出自何處?本意又是什麼呢?
「國之大者」原文為「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後錯之,錯險則危」。
以上這段話出自《荀子·王霸》,用白話文解釋就是,治國是極為重大的事,一定要認真選擇立國之道和治國之人擔當這樣的重任,一旦在這方面問題上出錯,國家就危險了。可以理解為,一個國家選擇正確的國策和由傑出的人才掌管這個國家,便是「國之大者」。
《荀子·王霸》全篇談論的是治國之道。荀子認為,以道治國則大安、大榮。治國的方法有三:義、信、權謀,三者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以義治國才能徵服天下。義即禮義,也就是道。
所以,此文開篇就談到:「國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就是說,國家,是為了天下的利益而存在的,國家的管理者和掌權者,擁有權力和地位,如果用正確道義治國,國家就會安定,社會就會繁榮。反之,國家就會危亡。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繁榮發展;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偽」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偽(人為)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