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2023-10-13 20:18:55

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原標題: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原標題: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關於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論述綜述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今年1月27日,考察調研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古城,就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重要講話。這次重要講話與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脈相承,體現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關於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內涵深刻、思想精深、論述精闢,為新時代文物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指出:「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黨的十八大以來,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引航指路。

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考察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2014年9月,在一份關於中國建築文化缺失的相關材料上,批示:「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讓我們的城市建築更好地體現地域特徵、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2015年11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指出。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2016年3月23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2016年,著名考古學家宿白、謝辰生、黃景略、張忠培致信,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此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价值的認識。」

「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2017年2月24日,在北京考察時指出。

2017年6月,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鑑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2017年7月,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不久,作出重要指示。

「我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豐富歷史畫卷。領導幹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要加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讓優秀文物世代相傳。」2018年6月13日,在山東考察時指出。

「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2018年10月24日,在廣東考察時指出。

2019年1月17日,在天津考察時指出:「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蹟、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2019年2月1日,在北京考察時強調。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考察時指出。

「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0年5月11日,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2020年8月20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指出:「長三角區域城市開發建設早、舊城區多,改造任務很重,這件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城市長遠發展,再難也要想辦法解決。同時,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和城市風貌,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

2020年9月28日,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考古遺蹟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資料庫,加強相關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制,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要制定『先考古、後出讓』的制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歷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國內外重大文物災害事故教訓,督察落實主體責任,強化隱患整治,增強歷史文化遺產防護能力。要加強執法督察,規範舉報流程,嚴厲打擊文物犯罪。」

「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越是這樣越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2020年10月13日,在廣東考察時指出。

2020年11月13日,在江蘇考察時指出:「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生態文明建設關係經濟社會發展,關係人民生活幸福,關係青少年健康成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群眾的共識和呼聲。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2020年11月14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

2021年3月24日,在福建考察時指出:「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10月17日,致信祝賀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強調,「希望廣大考古工作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鬥、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效顯著,革命文物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熱情的獨特價值持續彰顯。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對中國共產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聖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從黨的一大會址到黨的各個重要革命根據地,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紀念地點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重要紀念場所等,每到一地,重溫那一段段崢嶸歲月,回顧黨一路走過的艱難歷程,靈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禮。每次都是懷著崇敬之心去,帶著許多感悟回。」說。

2013年7月11日,在河北考察時指出:「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對我們來講,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聖地,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每來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質和宗旨的生動教育,就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公僕意識和為民情懷。」

2015年2月13日,在陝西考察時指出:「陝甘寧革命老區在我們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作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是黨中央和紅軍長徵的落腳點,也是黨帶領人民軍隊奔赴抗日前線、走向新中國的出發點。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015年6月16日,在貴州調研時指出:「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2016年2月2日,在江西考察時指出:「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每次來緬懷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禮,心靈都產生觸動。回想過去那段崢嶸歲月,我們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們永遠懷念他們、牢記他們,傳承好他們的紅色基因。」

2016年4月24日,在安徽調研時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定要把會址保護好、利用好」「建黨時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貴、每個情景都耐人尋味,我們要經常回憶、深入思索,從中解讀我們黨的初心」「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徵,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這裡是我們黨的根脈」……2017年10月31日,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時指出。

2019年4月19日,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護,為後人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留下歷史記憶。要抓緊把同五四運動有關的歷史資料收集好、歷史文物保護好。要加強對史料的分類整理和系統化研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保護和展示五四運動史料。要加強研究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這裡是中央蘇區,是紅軍長徵的出發地。我這次到贛南,就直奔於都來了。我來這裡也是想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全中國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們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們的革命前輩、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們蘇區的父老鄉親們。」「中部地區革命老區多,原中央蘇區和湘鄂贛、鄂豫皖、太行等都是我們黨歷史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我們要繼續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中央蘇區加快發展,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2019年5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考察時指出。

2019年9月12日,在視察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時強調:「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雖然只有半年時間,但這裡是我們黨領導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總指揮部,是中國革命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重要標誌,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這次考察第一站就是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目的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緬懷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靈。」2019年9月16日,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我每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都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就是要宣示中國共產黨將始終高舉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先輩們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2019年11月3日,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黨成立後黨中央機關長期駐紮上海。上海要把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切實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奮勇爭先、走在前列。」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2020年4月23日,在陝西考察時強調。

2020年7月22日,在吉林考察時指出:「四戰四平只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武裝鬥爭過程中的一次重大戰役。我們從八一南昌起義到井岡山鬥爭,從艱苦卓絕的長徵、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鮮血鑄就了革命成功,我們一定要牢記新中國來之不易。要讓14億人民、9000多萬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很好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創業難,守業更難,我們一定要守住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2020年9月17日,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鬥歷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麼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要深入學習宣傳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牢記初心使命,堅定必勝信念,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不懈奮鬥,為維護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2020年10月19日,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

2021年3月25日,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曆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

2021年6月18日,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時強調:「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闢未來的一百年。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揚好,銘記奮鬥歷程,擔當歷史使命,從黨的奮鬥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

2021年6月25日,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紅色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保護是首要任務。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統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等。」

2021年9月13日,在陝西考察時指出:「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

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文物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保護、管理好文物的同時,也要加強研究和利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

「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2013年12月30日,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2014年3月27日,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2015年2月15日,在陝西考察時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

2017年4月19日,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

2019年1月2日,致信祝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強調:「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2019年9月18日,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指出。

2019年11月1日,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2021年5月9日,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回答好這一重大課題,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1年8月24日,在河北考察時指出:「我國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大國。承德避暑山莊底蘊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與社會相適應、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於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要堅持多樣共存、互鑑共進、合作共享,加強文化交流,倡導文化平等,保護文化遺產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指出:「要堅持多樣共存、互鑑共進、合作共享,加強文化交流,倡導文化平等,保護文化遺產,推動文化創新,加強文化合作,讓人類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眾,讓世界更加美好。」

2013年3月23日,主席在莫斯科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建館啟動儀式時指出:「中共六大會址是中國革命歷程的重要舊址,也是中俄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重要象徵。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十分珍視中共六大這段歷史,也十分珍惜中俄兩國人民相互支持的歷史。我們建立中共六大紀念館,是要銘記歷史,是要繼承和發揚中俄傳統友誼,促進兩國世代友好。」

「千百年來,在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鑑、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這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指出,「20多年來,隨著中國同歐亞國家關係快速發展,古老的絲綢之路日益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把中國同歐亞國家的互利合作不斷推向新的歷史高度。」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是多元多樣的,只有交流互鑑,人類文明才能充滿生機。中國堅持以平等對話精神同各國開展各領域交流對話,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2013年11月2日,主席在致「魯本斯、凡·戴克與佛蘭德斯畫派——列支敦斯登王室珍藏展」開展的賀信中強調。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2014年3月27日,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指出,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鑑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鑑的動力。

「中法兩國博物館展示著各自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和世界文明的多彩風貌。加強中法博物館交流在兩國文化合作中佔有重要位置。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法國五家博物館合作,將10幅法國傳世油畫精品展現給中國觀眾,有助於人們從法國繪畫精品及中法繪畫藝術的比照中領略藝術的神奇力量和兩國人民對人文精神的不懈探索。」2014年,主席在為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題寫的序言中指出。

「中國人民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中法分別是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兩國加強文明交流互鑑,有助於夯實中法關係的民意基礎,有利於促進中華文化和法蘭西文化交相輝映,有利於推動世界文明多樣化發展。」2014年10月22日,主席在為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題寫的序言中指出。

2016年1月21日,主席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演講時指出:「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類發展進步所積澱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視中道平和、忠恕寬容、自我約束等價值觀念。我們應該開展文明對話,倡導包容互鑑,一起挖掘民族文化傳統中積極處世之道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2016年6月21日,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和「扎洪」通訊社網站發表的署名文章《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中指出:「我們要精心打造中烏民心相通工程,通過深化文化、教育、旅遊、考古、地方合作提升中烏作為絲綢之路古國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6年8月17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切實推進民心相通,弘揚絲路精神,推進文明交流互鑑,重視人文合作」。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國博物館事業已有100多年歷史。近年來,中國各類博物館在場館設施建設、藏品保護研究、陳列展示和免費開放、滿足民眾需求、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2016年11月10日,主席向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致賀信指出,「希望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們集思廣益、凝聚共識,讓世界各國博物館的豐富館藏都活起來,為共同保護文化多樣性、增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

2017年5月14日,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我們要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闢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動教育合作,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提升合作辦學水平。要發揮智庫作用,建設好智庫聯盟和合作網絡。在文化、體育、衛生領域,要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務實項目。要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旅遊產品和遺產保護。」

「面向未來,我們要兼容並蓄、和而不同,加強雙邊和多邊框架內文化、教育、旅遊、青年、媒體、衛生、減貧等領域合作,推動文明互鑑,使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紐帶。」2018年4月10日,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

「中印都是有著璀璨歷史文化的國家,兩國文化有許多相通之處,中印兩國應開展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交流,共同致力於東方文明復興,共同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2018年4月27日,主席在與印度總理莫迪共同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展時指出。

2018年7月10日,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指出:「中阿友誼源遠流長,歷久彌新。中阿兩大民族雖相隔遙遠,卻親如一家。我們在古絲綢之路上『舟舶繼路、商使交屬』,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中並肩奮鬥、患難與共,在各自國家建設事業中相互支持、互利合作,譜寫了合作共贏的燦爛篇章。」「文明的活力在於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上,中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交相輝映。今天,我們要更多向對方汲取智慧和營養。」

「中方建議舉行金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聯盟聯合巡展等活動,加強文化創意產業、旅遊、地方城市等領域合作,講述更多精彩動人的金磚故事,不斷增進五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2018年7月26日,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約翰尼斯堡會晤大範圍會議上指出。

2018年10月18日,主席向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五屆年會致賀信指出:「文明交流互鑑是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太湖世界文化論壇這次年會以『文化對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有助於各方增進溝通、凝聚共識、深化合作,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

「我們願同意方密切人文交流。作為兩個擁有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的國家,中意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雙方要加強兩國世界遺產地結好,鼓勵兩國文化機構和個人互辦高水平文物和藝術展,聯合拍攝影視作品,加強語言教學,促進人員往來,為世界文明多樣性和不同文化交流互鑑作出新貢獻。」2019年3月20日,主席在義大利《晚郵報》發表的署名文章《東西交往傳佳話 中意友誼續新篇》中指出。

2019年4月26日,主席在會見希臘總理齊普拉斯時指出:「希臘是歐洲國家同中國開展互利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典範。我們願同希方保持高層交往,互尊互信,充分挖掘兩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推動文明對話,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和配合。」

2019年5月15日,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吸引我的就是韻味不同的文明,如中亞的古城撒馬爾罕、埃及的盧克索神廟、新加坡的聖淘沙、泰國的曼谷玉佛寺、希臘的雅典衛城等。中國願同各國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為更好傳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撐。」

「我們願同吉方擴大人文交流。朋友越走越近,鄰居越走越親。雙方要提升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青年、媒體、聯合考古等領域合作水平,讓兩國人民心更近、情更深。」2019年6月11日,主席在吉爾吉斯斯坦《言論報》和「卡巴爾」國家通訊社發表的署名文章《願中吉友誼之樹枝繁葉茂、四季常青》中指出。

「中國和塔吉克斯坦山水相連,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2000多年前,中國西漢張騫鑿空西域之旅,開闢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華美樂章。兩國先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鑑。在中亞這片廣袤土地上,大唐玄奘、明朝陳誠都留下了友好足跡,索莫尼、魯達基等塔吉克斯坦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也在中華大地傳頌,粟特人多姿的身影成為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的主角。歷經千百年積澱,兩國人民友誼如同巍峨屹立的帕米爾高原,不因風雲變幻而動搖,不隨時代變遷而改變。」2019年6月12日,主席在塔吉克斯坦《人民報》和「霍瓦爾」國家通訊社發表的署名文章《攜手共鑄中塔友好新輝煌》中指出,「我們要推進民心相通,深化語言教學、名著互譯、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影視製作等方面合作,讓中塔兩個悠久文明在交流融匯中更加多彩。」

「中尼山水相連,世代友好。1600多年前,中國高僧法顯、尼泊爾高僧佛馱跋陀羅互訪對方國家,合作翻譯了流傳至今的佛教經典。中國唐代時,尼泊爾尺尊公主同吐蕃贊普松贊幹布聯姻,高僧玄奘到訪釋迦牟尼誕生地蘭毗尼並留下珍貴文字記錄。元代時,尼泊爾著名工藝家阿尼哥率工匠來華,主持修建了北京妙應寺白塔等宏偉建築。這些友好佳話,激勵著兩國人民世世代代相知相親、攜手前行。」2019年10月11日,主席在尼泊爾《廓爾喀日報》、《新興尼泊爾報》和《坎蒂普爾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將跨越喜馬拉雅的友誼推向新高度》中指出。

2019年10月11日,主席在印度金奈會見印度總理莫迪時指出:「泰米爾納德邦同中國的交往歷史悠久,自古同中國海上貿易聯繫密切,是古絲綢之路的海上貨物中轉站。中印都是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交流互鑑綿延至今。兩國先輩們克服重重障礙,開展廣泛交流,推動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發展和傳播,雙方均受益良多。中印人文交流大有潛力可挖。雙方要以明年中印建交70周年為契機,開展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人文交流,共同倡導和促進不同文明對話交流,為雙邊關係發展注入更加持久的推動力,續寫亞洲文明新輝煌。」

「要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共同辦好2021年中法文化旅遊年,加強博物館和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合作。」2019年11月6日,主席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時指出。

2019年11月10日,主席在希臘《每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鑑未來》中指出:「我們要促進文化交流合作,辦好雅典孔子學院和雅典中國文化中心,持續擴大兩國人員交往,從兩國悠久的文明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滋養,做文明對話的表率。」

「今天的參觀給我留下了美好難忘的印象,使我加深了對古希臘文明的了解,感受到歷史的震撼,也進一步認識到中希作為兩大古老文明之間的諸多相通和相似之處。再次感謝總統先生以及希臘政府和人民對我的盛情款待。這次對希臘的訪問,我感觸良多,一言難盡。我們一道回味歷史,以古鑑今,展望未來,決定中希要更加緊密地攜手開闢更加美好的明天。雙方尤其要加強人文交流,倡導文明對話,為推動不同文明和國家包容互鑑、和諧共處,為促進世界和平繁榮,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2019年11月12日,主席參觀雅典衛城博物館時指出。

2021年7月16日,主席向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致賀信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踐行新發展理念,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道,加強交流合作,推動文明對話,促進交流互鑑,支持世界遺產保護事業,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守正創新,開闢未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文物事業必將在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中發揮更大作用,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報記者:張毅 袁新文 張賀 王珏)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