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東幹族人(走進中亞東幹人)
2023-10-14 08:19:25 3
【原創】絲路新觀察
【原標題】中亞東幹族及東幹學研究——中亞東幹族簡介(一)
在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三個共和國中現在居住著十三萬多「東幹」人,他們是140多年前中國西北回民起義失敗後被迫遷移到這裡的陝西、甘肅等地的回族後裔,他們迄今仍保存著自己故鄉的語言、習俗,對祖輩的故土和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們自稱為「回回」、「回族」、「回民」或「老回回」、「中原人」,「東幹」這一族名是1924年蘇聯進行民族地區劃界時確定的。中亞的東幹族人民已經取得居住國的國籍,他們是中國境外華人的一支。
作者:胡振華
作者簡介
胡振華教授是中國著名突厥學家、柯爾克孜語文專業奠基人,中國第一位中亞東幹學研究專家,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榮譽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選舉為外籍榮譽院士。2002年榮獲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頒發的「瑪納斯」三級勳章。2012年6月榮獲上海合作組織「絲綢之路人文合作獎」。同年8月被選舉為吉爾吉斯欽吉思·艾特馬託夫研究院院士。
關於東幹民族的族名,中亞東幹族學者們有以下幾種解釋:
1.「東幹」來自「東甘」,即他們來自中國的「東部甘肅」。
2.「東幹」來自「東岸」,即他們來自中國的「黃河東岸」。
3.「東幹」來自「潼關」,即他們來自中國的「陝西潼關」,回民起義曾發生在潼關。
4.「東幹」來自突厥語族語言的「turupqalghan」(住下來的,停留下來的)。
5.「東幹」來自「吐谷渾」,即來自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民族名稱。
吉爾吉斯斯坦著名東幹學家穆哈麥德·蘇尚洛作過這樣解釋。我比較同意「東幹」可能最先是一地名而後被用作民族名稱了。
這一支華人穆斯林是分好幾批遷移到中亞的:
第一批,1877年11月,由西北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之子優素普·大師傅帶領甘肅回族1166人,由新疆烏什縣翻過冰達板進入俄境後住在卡拉考勒(普耳熱瓦斯克);另一部分陝西回族3314人,由西北回民起義的另一領袖白彥虎帶領,於1877年12月經新疆烏恰縣託爾呷特隘口進入俄境後住在託克瑪克一帶。
第二批,1878年初,由馬大人帶領新疆吐魯番回族1779人,從新疆烏恰縣斯木卡納進入俄境奧什後,又分散到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附近及哈薩克斯坦塔拉斯附近,也有部分人留在了奧什。
第三批,1881—1883年期間,根據不平等的中俄聖彼得堡條約又將原居住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回族4682人遷移到了葉爾坎特、阿拉木圖、比什凱克等地。以上共10941人。他們在清兵追趕下,嚴冬裡翻越冰達板時,一路上凍傷、凍死的人很多。迄今,在他們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有關的悲慘動人的傳說故事
出席《中亞東幹學研究》座談會全體人員合影。
東幹族人民主要從事農業,特別是擅長種菜。他們還把中國中原文化帶到了中亞,起了很好的傳播作用。他們初遷移來時既無土地,又無些牲畜,他們靠勤勞的雙手辛勤勞動,開荒種地,還為當地人兼放些牲畜,維持生活。中亞各族人民友好地接納了他們,他們逐漸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並建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東幹族農莊。
20世紀初,中亞各族人民不堪沙皇的殘酷統治,掀起了反對沙俄的起義鬥爭,東幹族人民積極地投入了這場鬥爭。在十月革命和以後蘇維埃時期的建設及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中,東幹族人民也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湧現出了許多英雄模範人物,例如曾受到列寧接見的英雄人物馬三啟。
東幹族人民經過140多年的發展,現在哈薩克斯坦共有六萬人,主要分在阿拉木圖市、塔拉孜(Taraz)(塔拉斯Talas)市及郊區的東幹諾夫卡(Dunganovka)鄉、節爾坎特(Djerkend,原名潘菲洛夫Panfirov)市和馬三啟(Masanchi營盤)鄉、新渠(Shortobe)鄉等地;在吉爾吉斯斯坦共有六萬多人,主要分布在比什凱克Bishkek,過去叫伏龍芝Furunze)市、亞力山大鄉(Alexandrovka,東幹人稱騷葫蘆Sokluk)、米糧坊(Miliangfan)鄉、坎布隆(Kenbulun)鄉、額爾德克(Erdek)鄉、卡拉松(Karasong)鄉、紅色米糧灘鄉等地;在烏茲別克斯坦共有三、四千人,主要分布在塔什幹(Tashkent)市及郊區過去叫作馬克思集體農莊的村莊、以及安集延(Anjiyan)市附近。
東幹族人的新式婚禮。
東幹族的語言被稱作東幹語。關於「東幹語」的看法,基本上有兩種:一種看法認為,東幹語雖然是來源於漢語陝西話、甘肅話,但經過在境外一百多年其他語言的影響下,已發展變化成一種與漢語並行的另一種語言,而且還為它創造了文字。主張這一種看法的主要是過去的一些俄羅斯漢學家;另一種看法認為,東幹語是在一百多年前漢語陝西話、甘肅話的基礎上,受到俄羅斯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和中亞諸突厥語很大影響,即吸收了不少俄羅斯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和突厥語族語言的借詞。例如:俄語詞「馬神納」(mashina)(汽車)、「巴爾吉亞」(par-tiya)(黨)、「薩毛瓦爾」(samovar)(茶炊)等,阿拉伯語詞「買斯吉特」(meschit)(清真寺)、「依麻木」(imam)(教長)、「臺克地爾」(tekdir)(命運)等,波斯語詞「杜什曼」(dushman)(敵人)、「派閃伯」(peyshanbe)(星期四)、「阿斯曼」(asman)(天)等,柯爾克孜(吉爾吉斯)語詞「考木孜」(komuz)(三弦琴)、「納仁」(naryn)(肉末兒麵條)等,但它基本上仍保留了漢語的基本詞彙和語法結構,從而發展形成了漢語在中亞的一種特殊變體,它仍是漢語的一種境外地方話。我和許多中國學者持這種看法。
中國新疆伊犁一帶的回族人的漢話與中亞的東幹話是非常接近的,我們不能把新疆伊犁回族人說的漢話說成是與漢語並行的另一種語言,也不能因為東幹人有俄文字母文字,就說它已變成與漢語並行的另外一種語言了。中國的回族很早就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寫各地回族人說的漢語口語,雖然回族人的漢語中使用了一些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彙,但中國各地回族人說的漢語,仍是與他們住在一起的漢族人使用的是同樣的漢語。
東幹族先後有過阿拉伯文字母、拉丁文字母和以斯拉夫字母的三種文字。現在東幹人使用的東幹文,不標聲調,閱讀起來常因同音詞問題而發生意義混淆,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東幹文字中需要解決標出三個聲調的問題,可考慮在音節後加一個字母來表示。
來源:第220期《絲路新觀察》報中文版
了解更多中亞資訊請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絲路新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