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盡興過是什麼體驗(從來沒有真正盡興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23-10-14 09:28:03 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自己完成了某件事,或者是碰見令人喜悅的事情,內心十分欣喜和幸福的時候,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和不安感也會隨之而來。
這樣的感受會讓你感到侷促和不安,甚至蓋過了之前的幸福和喜悅感。
這種感覺的轉變,實際上是代表著人們陷入了情緒鞭撻之中。
情緒鞭撻指的是一類心理問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心理問題,是因為個人的潛意識和成長影響與實際情況出現了嚴重背離。
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由於童年時期的經歷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致使自己始終難以有歸屬感,充斥在心中的更多是自卑感和挫敗感。
即便在未來的生活之中,他們遇見了十分美好的事情,也會在幸福感之後感受到壓力。
這就是個人潛意識與其內心所想的不對等。
過去的時間裡,有不少來訪者都有這樣的問題。
在他們的眼中,自己的生活總是充斥著矛盾和搏鬥。這類人往往不是家庭貧困,就是社會地位較低;不是遭遇過暴力傷害,就是十分自卑和小心翼翼。
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認為自己和美好的事物、生活是不存在任何關聯的。
但他們的真實內心往往是十分嚮往幸福和美好的。
可是,當這份幸福和美好真正落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反而會選擇逃避。因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份美好,與他們的人生經歷和身份地位不相符。
所以,在片刻的幸福之後,落入的是掙扎和矛盾的沼澤之中。
亦或是,在他們選擇從幸福感中抽身,重新回到熟悉的那種自卑和失落當中。
此時,他們可能會感受到久違的平靜。
這個時候他們找到了潛意識和自我內心的對稱感,安全感也就隨之而來。
這樣的情緒鞭撻對於個人是十分煎熬的,也會使人們錯過對幸福和喜悅的體驗。所以,應該如何擺脫情緒鞭撻呢?
達到潛意識和內心的統一是很難做到的,可是,但凡做到,便能夠徹底甩脫那種「與生俱來」的自卑和失落感。
《三國演義》有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意思就是說,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既要治標,也要治本。
情緒鞭撻,是源於自我潛意識和內心想法的不對稱,那麼我們應當進行自我暗示,告訴自己:「美好是我應該擁有的,不需要害怕」。
經過這樣的長期自我暗示之後,人們往往能夠感受到信心大增,同時自我歸屬感也會得到提高。
自我歸屬感指的是,個體與所屬群體之間的內在聯繫,是個體與群體之間從屬關係的認定和維繫,自我歸屬感則是認定和維繫過程的心理體現。
1943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並認為「歸屬和愛」是人類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需要,人們才可能完成自我實現。
回歸本心,接受現實達到潛意識和內心的統一之後,應當著眼於當下的實際情況。
往事已隨風而去,那些令自己感到心酸和不幸的遭遇早已是過去,而眼前的路是嶄新的。
未來的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打拼和創造的,因此,以後的人生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鐵血宰相奧託·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曾說:「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沒有障礙,人還有什麼可做的呢。」
困難和不幸並沒有那麼可怕,一切都早已過去。
活在當下,脫離莫須有的壓力和失落,這樣我們才能夠活得更加恣意和精彩。
情緒鞭撻,顧名思義,是情緒的鞭撻,通過個人對情緒的控制,便可以擺脫這樣的鞭撻。
因此,從現在開始,依照上述的兩種辦法,給予自己積極正向的暗示,使潛意識和內心能夠達到平衡。
接著,著眼於當下的生活,勇敢地接受自己的過去,無論是幸還是不幸、是成功還是失敗。
從這之中,找到自我的歸屬,成為更好的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