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350字
2023-10-14 01:06:44 1
篇一:我眼中的諸葛亮
在三國時期臥龍溝的草廬中,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雖然身在世外桃源,卻時時牽掛著天下的興亡盛衰。於是,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機緣,三國的歷史也因此變得波瀾起伏……
他,就是諸葛亮。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他三氣周瑜,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對於匈奴頭子孟獲他更是頗有耐心,收收放放七次,直到他服氣為止。
他正如《出師表》中自我描述的那樣: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憑著傑出的軍事和外交才能,通過赤壁之戰的勝利,給了曹操當頭一棒。隨後三氣周瑜,智取漢中,水淹七軍……終於輔佐劉備建立了一個可以和魏、吳相鼎立的國家——蜀國,實現了隆中對三分天下的目標。可惜的是,諸葛亮凡事必親力親為,太過於聰明,沒有值得自己可以完全信賴之人,英年早逝令人嘆惋,他的隆中對所言的興復漢室,也就變成了無法實現的夢想。
儘管如此,諸葛亮在我心裡永遠是智慧的化身,他的神機妙算永遠為後人津津樂道。
篇二:我心中的諸葛亮
歲月如梭,一夢回千年。
手執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頗有仙風道骨之態,這是我心目中的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他本無意功名,躬耕南陽,一心想過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苟全性命於亂世。但感於劉備的三顧之恩,從此出山,立下決心要輔佐劉備匡扶漢室。
諸葛亮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乃是忠心耿耿的正人君子。劉備託孤之時留下遺言:「假如太子成才你就保他,否則彼可取而代之。」而諸葛亮卻不負重託,平定南方,出師北伐,誰料「出師未捷身先死」,留下諸多遺憾。
諸葛亮他又是智慧的化身,他堪稱智勇雙全。面對十五萬敵軍,在空城之上他巧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兵器短缺他設下計謀,草船借箭獲取十萬神箭;他還夜觀天象巧借東風,助周瑜赤壁之戰大獲全勝。
這麼一位雄韜偉略,英俊瀟灑的人物竟然逝去了,我為他這顆明星的隕落而感到可惜。諸葛亮你有謀有智,我佩服你!我被你的豪情與熱血所感動,我敬仰你!
篇三:我眼中的諸葛亮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就是我心中的偶像,他就是名傳千古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曾深居山林。但他不出山林,就已知天下三分。這才使劉備青睞於他,三顧茅廬。
他本是個平民,深居簡出,清高脫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謂是唱得空前絕後。因為馬謖失了街亭,而司馬懿正率領著幾十萬大軍正揚揚灑灑地衝過來。而諸葛亮卻不慌不忙地整理衣服,之後便彈起了古琴。司馬懿擔心有埋伏,便帶領成千上萬的魏軍迅速撤退。就這樣,蜀國的西城沒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
孔明的足智多謀,怎能不被後人所傳頌呢?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
本來,他可以聽從先主的勸告,自立為王。但是,他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一直盡心盡力的輔佐著劉禪,直至命喪五丈原。他忠心耿耿的精神令我敬佩!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諸葛亮——忠心耿耿、足智多謀,一個令我敬佩的五體投地的英雄。
篇四:我眼中的諸葛亮
今天,我讀了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我喜歡諸葛亮是因為他很聰明,總能想到奇特的辦法把敵軍打敗。空城計就很著名,諸葛亮竟然嚇走了十萬大軍,他是多麼聰明呀。諸葛亮也有見識,他都知道曹軍的弱點,然後打敗曹軍。諸葛亮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他也是一個視死如歸的人。在他快要死了的時候,他讓士兵們點了七七四十九盞燈,中間還有一盞本命燈,如果十天不滅,就能再活十年。有一天,一個戰士熄滅了本命燈,諸葛亮也沒有發怒,只是然他小心點,在社會上很多人都很看重自己,有一點小傷就不幹。但是諸葛亮不是這種人。
我有的時候也很較真。有一次,別人打了我一下,我就打了別人一下。後來我們就打起來了。我知道了不能太較真。有的時候會害到自己。
三國演義裡,曹操非要跟周瑜大戰,別人勸他別打,因為它們不會水戰,但是曹操不聽,最後大敗。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不能急於行事。
諸葛亮特別聰明,不是嗎?
篇五:我眼中的諸葛亮
我眼中的諸葛亮,他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正面人物,他擁有智慧機智勇敢,三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出了很多英雄。我很敬佩他們。其中我最敬重的是諸葛亮,在《空城計》《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幾個故事裡面就可以充分地顯示出諸葛亮的聰明與機智!
在《草船借箭》裡面主要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可是諸葛亮說只需三日,想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在《空城計》裡面主要寫了在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最終大勝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