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夕怎麼乞巧(乞巧曬書吃巧果)
2023-10-13 23:00:35 3
文|齊致遠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又稱「乞巧節」「雙七節」「女兒節」等,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關於七夕節的由來,民間有不同的說法,普遍認為它是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中這樣寫道:「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個傳說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由此衍生的民間習俗也流傳至今。
最早以文學形式描寫牛郎織女故事的是《詩·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後來經過演變,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傳說就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
過七夕,全國各地都有乞巧、曬書等風俗,但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在山東各地,也有許多各具特色的有趣習俗。
乞巧·卜巧·鬥巧
七夕乞巧的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輯抄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所見到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乞巧也屢屢被提及,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必設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為什麼要在七夕這一天乞巧?《考工記》的注釋說:「以織女星之祥,因祭機之杼,以求工巧。」據民間傳說,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雲彩一般美麗的天衣,姑娘們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便在七夕這天晚上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遂發展出了「乞巧」的習俗。
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牛郎)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銅、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七夕前一日,女孩子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露天放一夜,再在太陽下暴曬半天。中午,每人將繡花針或用新掃帚梢代之放在水面上,使其浮而不沉,然後觀看針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雲,或成霧形,巧妙者被認為是「乞得巧」。
女孩子們還要比賽穿針引線、烙巧果子、做巧芽湯,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做裝飾品等等,誰的手藝好,誰就「得巧」。
七夕前,預先備好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意兒,活動開始後,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即為「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在山東的膠東地區有「七夕拜七姐神」的習俗,姑娘們白天到田地裡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頭、不說話,回家後扎一神龕,或在土臺上搭一小棚,內供織女圖。
入夜後,姑娘們手持秫秸圍井臺轉一圈,請七姐姐位歸神龕,然後坐在織女像前,對拍巴掌向織女乞巧,邊拍邊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納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繡花裙……」
關於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
舊時長島縣有拉巧的習俗,其實就是鬥巧。節前,姑娘們聚在一起,精心裝飾巧棚,巧棚中有用麵粉製作的獅子、鬥雞、鳳凰、鯉魚跳龍門、轉燈、餑餑、金鐘等。七夕節晚飯後,姑娘們聚在一起,唱喜歌拉巧。有的還要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續4天左右。
在濟南、惠民、高青等地,一般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也十分有趣。7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木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3個水餃裡,乞巧活動開始後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木針的手巧,吃到紅棗的早婚。
曬書·曬衣
七夕還有一個特殊的習俗——曬書。
清代詩人孫枝蔚《七夕憶內》曰:「遙憐弄針婦,空嫁曬書人。」曬書之俗在遠古時代就有,記載周穆王駕八駿巡遊天下之事的《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東遊,次於雀梁,曝蠹書於羽陵」的記載。
據說,七夕曬書是從曬衣演變而來。「七月七,曬棉衣」的風俗源於漢代。漢武帝有個宮苑名曰建章宮,宮北為太液池,池的西邊有曬衣閣,每年七夕,宮女在此曬衣服。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七月初七,曝經書及衣裳,不蠹。」這說明在東漢時期就有了七月七曬書的習俗。
這是因為剛剛經歷了陰雨連綿的夏季,正要迎來天高雲淡、氣候乾燥的初秋時節,陽光充足卻不甚毒烈,此日曬書,既能起到乾燥去黴的作用,又可驅除藏匿於書卷中的書蠹。
關於七夕曬書還有個歷史傳說。據說司馬懿當年頗受曹操猜忌,為求自保,他便裝瘋病躲在家裡。曹操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七夕這天,司馬懿在院子裡曬書,午後突然來了暴雨,司馬懿一著急,忘了自己是在裝病,起身跑出去收書,恰巧被一個婢女看到了。曹操得知後大怒,下令司馬懿立即前來任職,否則即刻收押,司馬懿只好乖乖赴任。
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二十五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七月初七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我曬書。」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在曬書。
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夕,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綾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鹹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由這些歷史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山東的曲阜、寧陽等地習慣於七夕之日曬衣物,而且七夕也是拆洗棉衣、棉被的最後期限。這樣的風俗大約和時令有關,因為七夕之後天氣開始漸漸轉涼,這是提醒婦女們要開始為禦寒做準備了。
舊時日照的婦女在七夕這天都要洗頭,據說這天洗頭後,頭髮黑亮柔軟、沒有汗臭味,還可保持一年四季頭腦清醒、遇事不迷糊。不知這是否與傳說中織女在河邊沐浴時與牛郎相識的情節有關。
磕巧果·吃雲面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多以餃子、麵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食物,其中以巧果最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東京夢華錄》中稱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再改刀切為梭形面坯,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形狀,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青島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習俗是磕巧果。婦女們用麵粉加入糖或蜂蜜,用模子製作(磕)出帶有牡丹、蓮、梅、蘭、菊等花樣圖案的巧果,還有象徵吉祥意義的魚、獸等各種動物圖案的「面磕子」,「磕」出的巧果用鍋烙出來,將多個(一般為七個)穿成串,戴在小孩子的脖頸上或手脖子上,既美觀,也可食用,更重要的是用來闢邪。大的巧果則放在鍋裡蒸,用來供奉牛郎織女,以此祈福。
棲霞、招遠及萊陽三縣市交界處則盛行在七夕前做「火燒」(在鍋裡烤的面果子)食用。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
雲面看起來和一般的麵條沒什麼不同,其中卻大有門道。舊時臨沂人習慣用積攢的露水做麵條,還有的地方做雲面不用麵條而是用面萁,取面萁之形而寓巧雲之意。
舊時昌邑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稱為「送巧人」。
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於水中使其發芽,趕在「七夕」這天剪芽做湯,給兒童食用。
看巧雲·做巧燈
山東一些地區七夕節要「看巧雲」。
傳說七夕這天牛郎織女相見,天上的雲彩會格外漂亮。巧雲「巧」在造型上,女子們或登樓眺望,或出戶仰望,雲彩千姿百態、瞬息萬變,尤其是雨過天晴、晚霞滿天的時候,空氣清新,天空中的巧雲如飛禽走獸,美不勝收。
曲阜等地七夕節還要做巧燈。
巧燈有各種各樣的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藥、玉簪、蘭花、海棠、梅花等花卉燈,也有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吉祥燈。
舊時孔府常常把巧燈作為節日禮品送給各府本家和親友。七夕之夜,從孔府大門到後堂樓各院門口,花園各路、各景點都擺設巧燈,巧燈形態各異,燈光星星點點,一路望去,好似人間天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