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的起源與作用(燈的由來)
2023-10-13 03:51:46 1
燈的起源與作用?從簡體字看「豆」與「燈」毫不相干,但寫出「燈」字繁體,,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燈的起源與作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燈的起源與作用
從簡體字看「豆」與「燈」毫不相干,但寫出「燈」字繁體,
【燈】的繁體【燈】
可看出「燈」中有「登」,而「登」的結構有「豆」,這表明它們有一定的關聯。
【登】,字形如下
甲骨文
金文
從字形可以看出,【登】表示雙手捧著裝祭品的禮器「豆」向「上」走(雙足,即向上進獻之意),後來引申為上升、登高之意。
「燈」的繁體為「燈」,其結構有一個「豆」,可想知「燈與「豆」有關,事實也確實如此。
古人最早是用松明燃燒的火光照明,這在早期的遺址中已有發現。如寧夏海原菜園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13號窯洞西壁,發現有多處供插松枝用的孔洞,附近的壁土因火焰的烘烤而變色,這表明室內照明是用松明的。
進入商代,古人開始使用點燃動物油脂的燈具。點油脂和燃燒松明不同,
一是要有盛油脂的容器;
二是須有中心柱,以使火焰不至在油麵上蔓延。
從出土文物可見,早期燈具與「豆」相似,甚至「燈」「豆」難分,這表明起初古人就是用「豆」盛油脂點燃照明的
因「燈」與「豆」有關,故早期名稱叫「登」,也寫為「鐙」。(青銅時代後,指用青銅做的燈)。
《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說明戰國時已有「鐙」的用法。但是當時還普遍叫「登」,見「《爾雅·釋器》說:「木豆謂之豆(桓),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木豆、竹豆用於盛食品,瓦豆則是盛油脂用來照明。
戰國勾蓮紋青玉燈
油燈簡易、方便,在我國使用的歷史很長。上世紀直到70 年代末,許多偏的農村地區未通上電,仍在使用油燈,有些簡易油燈同「豆」的形狀幾乎一樣。
形似「豆」的燈也稱為「豆形燈」。豆形燈的立柱,俗稱豆把,書名稱「檠」。古詩文中常見,如唐代大學者韓愈寫有《短檠燈歌》,
短燈檠歌
長檠八尺空自長,短檠二尺便且光。
黃簾綠幕朱戶閉,風露氣入秋堂涼。
裁衣寄遠淚眼暗,搔頭頻挑移近床。
太學儒生東魯客,二十辭家來射策。
夜書細字綴語言,兩目眵昏頭雪白。
此時提攜當案前,看書到曉那能眠。
一朝富貴還自恣,長檠高張照珠翠。
籲嗟世事無不然,牆角君看短檠棄。
借燈檠的長短諷刺了某些儒生身份改變後的心態。
戰國十五連枝燈
古代的有檠燈不全是在檠上安放個燈盤(盞),也有在檠上分出多枝,如3枝燈,5枝燈,7枝燈等。廣西貴縣漢墓出土一件10枝燈盞,宛如一株枝葉繁茂的扶桑樹燈(見圖)。燈的主幹為圓柱形,下端做成寶瓶狀。主幹上分三層向外伸出9條支幹,每支的頂端託著一個桑葉形的燈盞。最高層頂端是金烏燈盞。
漢代扶桑燈
相對於有檠燈來說,戰國後期發展起來的無檠燈造型多樣,特別著重裝飾觀賞效果,既是照明實用的工具,又是華麗精美的工藝品。
漢代長信宮燈
無檠燈的主體造型多為人物或鳥獸,已與「豆」沒有聯繫。從出土的燈具可見,古人不僅對燈具造型,對照明也有了很多研究。
如河北滿城出土的著名漢代長信宮燈,其形為宮女跪坐形,宮女左手執燈盤,右臂上舉,袖口下垂成燈罩,燈盤可以開合,能隨意調整燈光的照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宮女身體中空,頭部和右臂可以拆卸,右臂與燈道相通,煙氣可以從右臂導入體內,設計極為精巧。這件燈具是分體鑄造,加工後拼合組裝,製作水平十分高超。
長信宮燈一定有諸多名頭:眾人皆知的國寶
「中華第一燈」
被認為是中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
獨一無二、稀有珍貴
......
樸實地說,長信宮燈造型輕巧裝飾精美,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它出土於劉勝王后竇綰墓內。全器刻有銘文九處,共65字,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從銘文推知,此燈原屬信陽夷侯劉揭,後幾經輾轉,終歸於劉勝王后竇綰。
漢代長信宮燈
不管燈具造型如何,古代照明都是利用火的光亮。漢代時,人們開始用帶「火」旁的「登」指燈具。再後來,「鐙」用指「馬鐙」,「燈」與「鐙」區別開來。
隨著古代燈具的使用,有關「燈」的詞彙逐漸豐富起來,如「燈火通明」,「燈紅酒綠」,「萬家燈火」等等。甚至由「燈」引出的故事也廣泛流傳。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有個叫田登的州官,要百姓避諱他的名字,因為「登」與「燈」同音,「燈」就被改稱「火」。元宵節放燈時,貼出的布告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給後世留下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諷刺。
「字」在博物,通過對文物中關聯關鍵「字」解讀,讀懂「博物館及其文物」中所傳承的人文地理信息,進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文化思維模式,了解中國大好山川。
.
.
我是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專注說文解字、快識字、古汀大語文、海外漢語,古汀漢字思維館】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專業的漢字老師、海外漢語老師、一位漢字啟蒙師!
想了解詳情,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99「
了解識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體系》,可以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