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白鹿原有多少年歷史(西安地名有趣的來歷)
2023-10-13 08:26:12 7
西安白鹿原有多少年歷史?白鹿原下馬騰空文/董剛,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西安白鹿原有多少年歷史?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西安白鹿原有多少年歷史
白鹿原下馬騰空
文/董剛
生在關中東部的合陽,求學在關中西部的寶雞,工作在關中中部的大西安。說「大西安」,不僅僅是它的人口之大經濟之大城市空間之大,戰略責任大、城市功能多,交通網絡大連結意義大、城市發展框架大,更多指的是它的歷史人文之大:十三朝古都,世界四大古都。
生活在大西安,時常對這個地方有敬畏之感。任你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在這兒可萬萬不敢狂妄自大。其他的暫且不說,單是行走在這兒的大街小巷,村落景點,你會驚訝地發現,幾乎每一處都有故事,都有動人的傳說,白鹿原下的馬騰空也不例外。
之所以對這個地方感興趣,是因為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和一位姓周的老教師坐一個辦公室,他常給我們講周邊的故事,說等駕坡是大臣們等待從驪山歸來的唐太宗,這地方解放前土匪很多,後來被宋哲元全部殺了;又說馬騰空是接駕時,御馬受驚,四蹄騰空,所以叫馬騰空。
後來我才知道,等駕坡竟和董姓有關。雁塔等駕坡村分為東等和西等兩村。明朝時期董姓人最早在此居住,村名:董家坡。相傳當年唐王李世民登基後一日出外遊獵,突然一隻猛虎出現,李世民戰馬受驚,慌不擇路騰空而逃,百官追不上,於是派出快馬四處尋找,百官在一高坡之上四處瞭望等候聖駕。清朝初年董家坡外姓人搬到村東居住,隨起名「等駕坡」。清嘉慶《鹹寧縣誌》便有記載西董家坡、東等駕坡兩個村名。
周老師的解釋我便開始質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個地方也產生了興趣,工作之餘,偶爾也會查閱資料,甚至實地考察,向當地的居民請教。第一次到馬騰空,還是在2002年,一路坑坑窪窪,泥濘不堪。往東尋找滻河,懷疑進了沼澤地,道路崎嶇,時有淺水,無奈扛起自行車通過,很是狼狽,此後不願前往。學駕照的時候再去,雖然道路兩邊莊稼依舊,但已是寬闊筆直的柏油馬路,一路心曠神怡,卻聽到一件悽慘的事。同車一位朋友指著路邊崖上一個洞告訴我,那兒曾有一樁滅門案,一家四口被殺,扔在那個洞子裡。不由打了一個冷戰,好久又不願去了。
近年這一路已找不到當年一絲影子,昔日荒涼的郊野,如今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何況又住在附近,每日鍛鍊也在這一片地方,又有了興致,尤其對這名字的由來很是感興趣。FM91.6有個欄目叫做《長安處處有故事》裡面講到了馬騰空的由來,卻感語焉不詳,於是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原來傳說中馬騰空的由來和白鹿原有關。
周平王東遷之時,一行大隊人馬離開鎬京,浩浩蕩蕩地向東方前進,當行至杜伯國東部,渡過滻水之後,隊伍稍事休息。這時,忽見東南方的原坡上奔跑著一隻白鹿。白鹿是稀罕之物,人們都注目觀看,平王也不住稱奇。史官當時記下了這一見聞。此後,人們便把滻水與滋水(今灞河)之間的原坡稱為白鹿原。《關中勝跡圖志》上有這樣一段記述:白鹿原在鹹寧東,東接藍田縣界。盡東西十五裡,南接終南,北至灞川。盡南北四十裡。《三秦記》: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此原。以是得名。《雍錄》:南山之麓,灞水行於原上,至於霸陵。此皆原也,亦謂之霸上。
據《西安通覽》載:遠在周代,白鹿原上曾棲居著成群的白鹿。白鹿亦稱麋鹿,俗稱「四不象」,是一種珍貴的動物。西漢墓內曾出土麋角製造的印章,倒立而不倒。唐代,曾多次在此地捕獲麋鹿。元代,原上就有了麋村。民國年間,原上曾有麋鹿鄉的建置。二十世紀前期,麋鹿在我國絕跡。但西方列強在清末侵華戰爭中掠去的麋鹿卻仍然繁衍生息。新中國建立以後,從英國引進了一些麋鹿,這一珍稀物種又回到了它的故鄉。由於麋鹿在白鹿原的存在已成歷史,近些年,麋鹿村演變成了迷村。
白鹿原北坡,後來建造了漢文帝霸陵,因此又成為霸陵原。宋以後,又有了狄寨原的名稱。古代,這裡有一片片茂密的黑松林,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去處。唐朝詩人白居易曾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寵辱憂歡不到情,任他朝市自營營。獨尋秋景城東去,白鹿原頭信馬行。蒙古族說自己的祖先是蒼狼白鹿,就是指蒼狼和白鹿為圖騰的兩個部落融合的後代。蒼狼可能是草原遊牧部落,白鹿是指森林裡的居民。
其實匈奴、華夏(黃帝,周族)都屬於北狄的不同分支,蒙古其實是北狄後裔(女真屬於東夷後裔)。周人是生活在陝北和關中東北部的一支白狄,後來遷到關中西部。北狄以動物為圖騰,東夷以鳥類為圖騰。白鹿可能是以白鹿為圖騰的一支狄人部落,白鹿原上有個鎮就叫狄寨,不知道是否源於此…… 可以參考陳忠實在《白鹿原》中的觀點:不知道這裡的居民是草原上來的雜胡還是本地土著,或者是雜胡和土著的融合……
這樣一來,流傳最廣、與李世民相關的傳說便有了依據。FM91.6交通廣播稱: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打獵時,偶遇一頭神鹿,他所騎的馬騰空而起,李世明跌落馬下,後來該地就叫做馬騰空。也有人說,曾有一次,唐太宗出徵行至此地,所騎白馬雙腳騰空,像神龍在呼嘯,後來,戰爭大獲全勝,唐太宗歸來以後就給這裡賜名為「馬騰空」。據說,昭陵六駿中有一個造型就取自這裡。根據白鹿原曾經麋鹿成群,並且有大片的森林這個史料來看,這一帶在唐朝時期的確就是皇家狩獵場。
傳說的版本比較多。有人說古時一帝王在「引駕回」(現長安區引鎮)狩獵,經過村子時,遇王莽追趕劉秀,陣勢浩大,驚動了滻河裡的鯨魚,該魚游離而去(此地有鯨魚溝)。此時山崩地裂,驚天動地,帝王座駕受驚,騰空而起,故因此得名。又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東徵勝利歸來,來到滻河東岸,碰到滻河發大水,正當感到無法渡過時,馬兒騰空而起,飛躍滻河,到了滻河西岸,所以以後就把馬落地的地方叫馬騰空,把馬騰空西北邊當年文武大臣等待迎接唐王的地方叫等駕坡。
還有這樣的版本:以前,這一帶人們靠滻河崖西,打窯蝸居,周圍野棗樹雜木、荊棘叢生,出進艱難。每逢晴天月盈的夜裡,月亮從對崖的白鹿原上升起,照得各處如同白晝。月亮裡清晰浮現出人們想像中的嫦娥仙子和亭臺樓閣。人們望著天空,想著什麼時候可以跨馬騰空,登上月亮住在有閣樓的地方去,也過上神仙般的日子。嚮往這「皎如飛鏡歸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於是就有了「馬騰空」。
傳說歸傳說,要麼帶有帝王傳奇色彩,要麼就是老百姓口口相傳賦予的浪漫色彩,真正的來歷還得從史料中來挖掘。馬騰空東北臺地上,發現10萬平方米的遠古遺址,目前發掘6000餘平方米,有房址15座、窯址4座、灰坑200多座,可見此地水草豐茂,古有人居。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扼於滻河西岸,河對面就是白鹿原。因馬騰空這塊高地崖似馬頭,所以這地方最早叫「馬頭原」,《晉書•姚萇載記》記載:「後秦皇帝姚萇與前秦皇帝符登大戰馬頭原,兵敗而歸。」
因馬頭原此地地處險要道口,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隋朝時期馬頭原已經改名「馬頭埪」,埪是高地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馬頭高地。根據本村出土的「大隋將軍宮公墓銘」記載:「馬頭埪,北一裡加八十步為灡村。」唐《法燈塔銘》記載也稱為「馬頭埪」。唐《何少直墓誌》記載的更詳細稱:「本村這一片叫萬年縣龍首鄉淨福裡袁藺村。」可見唐朝時期,此地已經是繁華之地。馬騰空對面的月登閣村,根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唐武德年間,在此修建建供貴族登高觀燈賞月的月燈閣,故名:月登閣。」也就是說馬騰空村最晚於隋朝前就已經形成。
到了清朝時期,馬頭埪演繹為馬騰空。清末《鹹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鹹寧縣設置29倉,其中南鄉設置十倉,十倉之一黃渠倉以唐曲江池進水黃渠而得名,黃渠倉在城東南15裡,全倉地處滻水西岸,龍首渠已湮塞。統領14村,全倉住戶916戶,人口4850人。倉辦事處在黃渠頭村,本村記做「馬騰空村」。民國15年,鎮嵩軍劉鎮華率10萬人馬圍攻西安城,城外烏鴉軍無所事事,準備盜挖「漢宣帝杜陵」,被三兆神團擊退。劉鎮華心腹王老虎準備血洗三兆村,就是在馬騰空集結的部隊,誰想反被三兆神團再次擊退,鎮嵩軍傷亡慘重,殘部突圍後向馬騰空逃竄。
馬騰空有個白雀寺,也是值得一提。七八年前的暑假,我整天帶孩子在寺廟東邊的雁鳴湖畔玩耍。寺廟位於馬騰空村白楊咀半崖土臺之上,東臨滻河,西靠杜陵原。相傳古寺修建於明朝,清同治年間,慘遭兵燹,蕩然無存。清光緒23年,村民復築正殿和前大殿各三間、小殿一間。《鹹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白雀寺在馬頭空村,明時建。有古洞,名極樂。殿宇壯麗。光緒時村人重修。」民國後期,國民黨軍隊盤踞白雀寺內,白雀寺再逢劫難,佛像被全部搗毀,解放後十年浩劫,白雀寺殿堂毀於一旦。1996年才翻修了前殿,塑像三尊。2002年開始籌資擴建,已初具規模。
一個小小的馬騰空,竟有如此多的故事,不由對西安這個地方更是多了幾分敬畏之心,稱作「大西安」,的確是當之無愧。
參考資料:
1、FM91.6《長安處處有故事》
2、張新武《睜眼看西安》
作者簡介:
董剛,陝西合陽百良鎮莘村人。2002年畢業於寶雞文理學院中文系,現為西安市東方中學高中教師。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陝西散文學會會員,渭南作家協會會員,西安高新作協會員,合陽作協理事。在《長江文藝》《延河》《陝西文學》《華文月刊》《西部散文選刊》《文化藝術報》《西安晚報》《教師報》等報紙雜誌及《文學陝軍》《中國作家網》《中國報導》等文學平臺發表小說、散文、評論、詩詞歌賦等二百多萬字,出版個人文集《一路艱辛是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