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夢芳菲初春賞景(京城內外過大年)
2023-10-13 09:56:08 3
北京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旅遊文化之都。有綠水青山,有文脈綿延,有都城風韻,有巷陌風流,有青春節奏,也有時代精神。在春節這個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悠長假期,來北京走一走、逛一逛,總能收穫驚喜,收穫愜意。
漫遊北京,宜靜亦宜動。要體味北京的端莊雅靜,可以沿著古老的中軸線漫步,身畔是恢弘古都,耳邊響起繁華市聲;可以到頤和園踏雪尋梅,到天壇公園親歷有著悠長歷史的祭天儀式,追尋的恰是一座城市的古韻;可以到鍾靈毓秀的古村落,尋一處舒適的鄉間民宿,傾聽北京人的鄉情鄉韻,同時,讓時光慢下來,以鄉村情致慰藉一年的勞碌;更可以到那些深藏著許多城市故事正待人發掘的幽微勝境,撫摸古老都城浮凸的文化脈巖……要感受北京的鮮活靈動,則有人潮湧動的時尚商圈、徹夜不眠的新潮小店以及可以揮灑熱情的運動場館和冰雪勝地,更有吸引著年輕人迫切奔赴的城市副中心新地標環球影城……
春節的北京,就是這樣古意悠然與詩意盎然,就是這樣紅紅火火,熱鬧非凡。
天壇雪韻
和「悠栽仔」逛逛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始建於元,成型於明,完善於清,發展於近現代,距今已有750餘年歷史。這條7.8公裡的城市中軸線,穿起了北京城的文化精髓和歷史脈絡。近年來,北京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讓古都文化之旅煥發出新的生機。這個春節,不妨帶著「悠栽逛中軸」元宇宙小程序,一起探尋北京中軸線。
縱貫北京老城 中軸線上驚喜多
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裡,縱貫北京老城,北端為鐘鼓樓,至南端永定門,一路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等,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於兩側,體現了東方審美意象極致追求。
不過,北京中軸線並非是一根線,它是北京老城的核心區域,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築、禮儀祭祀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道路遺存,與現代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城市歷史建築群。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築」中的人民大會堂和中國國家博物館也位於中軸線,另外還有很多重要的當代建築也坐落在中軸線的延長線上,如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
「北京中軸線」這一概念是由梁思成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他曾稱讚,北京中軸線擁有「音樂節奏」,而北京獨特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在這條「軸線」上擁有很多重要的古蹟、建築以及各種有趣的亮點。比如,目前在北京中軸線上有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分別為故宮、天壇和萬寧橋(大運河)。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天壇在明清兩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萬寧橋則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中軸線上唯一的元代遺存。
另外,北京中軸線上還有很多有趣的「小秘密」:中軸線上數量最多的建築類型是城門,共有18道;制高點則是精美的皇家御苑景山;北端起點北京鐘鼓樓是明清時期中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報時中心,永樂銅鐘是中國現存鑄造最早、最重的古鐘;正陽門城樓是北京地區最大的北京雨燕種群棲息地。據說,為了避開雨燕幼鳥孵化和育雛的高峰期,北京市還延後了中軸線修繕工期,並通過布設在城樓吊頂內部的高清監控攝像機,24小時守護雨燕巢穴的安全。
北京中軸線是當今世界上最長、最偉大、最壯麗的城市中軸線
申遺十餘年 百餘項文物修繕工程已啟動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是中國傳統文化活動的載體。
聚焦這條「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北京市從2011年啟動申遺工作。十餘年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文件陸續出臺,讓中軸線申遺保護有據可依。2022年,中軸線申遺名錄文本完成,國家文物局黨組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同年10月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2022年底,北京市文物局公示《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明確15個遺產點等。
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牽引,百餘項文物修繕工程相繼啟動,近年來已完成鐘樓及鍾架、鼓樓擎簷柱,景山興慶閣,太廟享殿東、西配殿和寢殿東西配殿、世廟北牆,社稷壇中山堂、宰牲亭、壇牆和壇門,正陽門箭樓等文物古建的修繕工程。同時,北京市還將利用完成修繕的鐘鼓樓、正陽門、永定門以及騰退後的先農壇等,不斷改善周邊環境,逐步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未來,中軸線會更多地融入市民的生活。
從永定門外北眺北京中軸線
二十四節氣裡逛中軸線 體驗新奇AR藝術之旅
北京中軸線承載了75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傳奇,進入2023年,這組古老的建築群和城市空間依然鮮活、魅力無窮而又生機勃勃。在這個冬天,不妨以Z世代喜歡的方式,以北京中軸線為脈絡,探尋「城市與人」的故事,收穫各種驚喜吧。
黑弓BLACKBOW與新京報聯合出品的數字藝術城市行走計劃「悠栽逛中軸」,是一款結合北京中軸線線上線下地標打卡、數字IP「中軸悠栽仔」趣味收集、AR互動拍照於一身的中軸元宇宙小程序。最具創意的是,這款小程序將「二十四節氣」生活方式與北京中軸線歷史人文相結合—邀請文博策展人和城市旅行設計師,甄選出冬季6個北京中軸線上的人文景觀,提倡參與者分別在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前往,感知不同節氣的中軸之美。
只要購買門票,就會得到一份遛彎兒地圖,能欣賞到該節氣城市景觀的獨到之處,還能與裝扮各異的盆景朋友「悠栽仔」一起創意街拍。小程序在景觀周邊還設立了多個「棲居點」,如位於鑄鐘胡同的點絳唇咖啡、地安門東大街的南鑼書店等。
皇家苑囿拾趣
春節假日,遊客樂於走出家門、遊園賞花,討個吉祥如意的好彩頭。北京是著名的皇家園林之都,在新春的日子裡,到昔日的帝王園囿中尋一番冬趣,正是當時當令。
頤和園賞梅
頤和園「傲骨幽香」梅花、蠟梅迎春文化展像一位老朋友,如約而至。作為頤和園的「明星展覽」,「兩梅展」承載著眾多遊客的期待。
梅,是中華民族最具文化象徵的花卉品種,是「歲寒三友」之一,給人以高潔、堅強的印象。清代皇家園林中梅的種植非常普遍,乾隆營園時,萬壽山、玉瀾堂、樂壽堂等多處育有土栽或盆栽梅花及蠟梅,並御筆題下「金盆香透老梅根」「盆梅白玉爭」等詠梅詩句。每逢春寒料峭之時,頤和園內的蠟梅與梅花相繼盛開,溢香映雪,珊珊可愛,為節日的皇家園林營造了濃濃的喜慶氛圍。
在位於延慶的頤和園花卉園藝研究所,臨時展廳中暗香浮動,黃色的蠟梅淡雅芬芳,粉紅、白色、青綠、古紅色的梅花富於變化,造型飽滿。通常,最漂亮、造型最別致的兩梅盆景會被選中,赴頤和園和遊客見面。
頤和園展出的梅樁樹姿秀雅、疏枝斜橫、動勢強烈、過渡自然、花香濃鬱,集色彩美、形態美和風韻美於一身,突出北方園林季相特色。在頤和園的樂農軒,幾株蠟梅姿態古雅,明黃色的花苞綻滿枝頭,雖纖弱秀氣,在宏偉古建的襯託下卻格外耀眼。每當大雪紛飛,園中幽香嫋嫋,此時踏雪尋梅,別有一番韻味。
頤和園銀裝素裹
天壇公園祭天
每到春節,天壇公園也呈現出園林晴雪的別樣景致。古建文物與大紅燈籠相互掩映,洋溢著溫馨祥和的節日氣氛。
史料記載,清朝皇帝每年要舉行50個祭祀活動,首個祭祀就是春節去天壇祭天。不管哪個朝代,祭天都是連皇帝都不敢掉以輕心的大事,歷朝歷代都有嚴格的祭天儀式,歷史上的祭天儀仗人數曾多達3700多人。近些年來,天壇公園經常「還原」祭天大禮,這也成為春節期間獻給遊客的一出大戲。祭天儀式複製清朝盛時的規制,選取了祭天典禮中最有表現力和觀賞性的場景。
每當祭天儀式上演時,熱鬧的公園一下子就安靜了。由上百名演員組成的祭天儀仗隊伍,從天壇的西天門到祈年殿南磚門,一路行進,展示靜鞭、罡筒、兵器、旌旗、宮扇、傘蓋、金八件等儀仗器物,演員們扮演的皇帝、百官、八旗武士、內廷侍衛仿佛從古代穿越而來,其間還穿插有鳴靜鞭、跪拜迎駕等表演環節。
有的年份裡,遊客還可以看到祭天樂舞表演和古樂藝術表演,通過欣賞金聲玉振的中和韶樂,感受博大精深的禮樂文化。
恢弘威嚴的祈年殿院內,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熱鬧上演。遊客常常會領到一個紅彤彤的「福」字,收穫來自古老祭壇中的佳節祝福。明清時期,皇帝在天壇舉行祈谷大典,代表天下萬民向上天祈禱五穀豐登。現如今,孩子們圍在桌旁「識五穀」,玩得不亦樂乎。
雪中的天壇雙環萬壽亭
京郊古村穿越
在京郊有一些古村落,帶著時光的沉澱和歷史的傳奇,靜靜矗立在山谷裡或者長城邊。這些古村,有的曾經是邊塞軍鎮,有的毗鄰繁華商道,如今有的依然保存當年的民宅、風俗,有的則修復還原當時的盛況,給遊客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
爨底下:北方明清民居畫卷
說到京郊的古村,第一個不能不提的就是爨底下村。爨底下村又稱川底下,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地處深山峽谷中,四面環山,「背靠龍頭浸水,前照金蟾望月」,是中國北方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村落,近些年因訪古熱而名聲大噪。
「爨」字,意為燒火煮飯和爐灶。村裡流傳著一個字謎:「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打一個字。」謎底為「爨」字。當地村民大部分姓韓,傳說他們的祖先遷居到此處,因為韓與「寒」同音,該村取名「爨底下」,意為躲避嚴寒。實際上,據資料記載,爨底下村是因位於明朝軍事隘口「爨裡口」下方,故得名。
如今,這裡已成為一座沉靜幽美的小山村。來到爨底下村,會發現這裡如同一幅古樸精美的明清民居長卷。村落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以龍頭山為中軸,呈扇形結構延展,山地四合院與平原四合院相結合,獨具特色。一條南北軸線貫穿村內,民居分列其兩邊,共74套院落,近700間建築。中國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稱讚這裡是「古老邨落民居精華」「建築藝術瑰寶」。據說,《英雄》《投名狀》等電影都曾在此取景。
作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還有康熙時期修建的伏魔龍神聖廟、娘娘廟等古蹟。另外,由於村子位於天津關古道中,爨頭下方是一處天然關隘,俗稱「一線天」,來此「探險」也頗為有趣。
在爨底下古民居的民宿裡過年大概是最有趣味的吧。據說,爨底下村有各種民俗,比如正月十五鬧元宵,集中展示農村鄉土文化。歷史上,每到正月十五,爨底下村年輕小夥子們都要表演耍中幡,十分熱鬧。
其實,京西的大小古村落很多,從爨底下駕車大概45分鐘,就可抵達雁翅鎮的葦子水村,它是明清時期的古村落,地處太行山區北部。村中有46座依山而建的明清院落,還有5座基本完好。另外,千軍臺村也是一座古村落,據說早在宋朝前就已建村,而且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京西古幡會」 的傳承地之一。
爨底下村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古村落民居建築
永寧古城:長城外軍鎮 逛集吃火勺
從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鼓樓一直向北而行約90公裡,有一處恢弘古城—永寧古城。作為京西北第一文化古鎮,永寧古城位於延慶區中心東20公裡。這座古鎮歷史悠久,始建於唐代,明成祖朱棣曾在北巡延慶時在此設永寧縣,之後開始興建十三陵,於是就有了「先有永寧城,後有十三陵」的說法。永寧,取《書經》「其寧唯永」之意,又是媯水河的發源地,處在八達嶺長城以北,是古時保護京畿的重要屏障。正所謂「縉陽峰外山重疊,夜夜鴉啼古戍樓」,可以想像這座軍事重鎮當年的莊嚴肅重之氣。
古城內有玉皇閣、鼓樓、鐘樓等眾多古蹟,可惜大多毀於戰亂。2002年,永寧古城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為了重現古城風採,同年,開始古城復建工程,城牆、玉皇閣、縣衙、文廟、顯化寺等一批重點古蹟按原貌復建,同時建設了明清風格的步行商業街等,恢宏繁華的古鎮風貌如今又得以重現。
永寧古城的東南西北分別建有城門和甕城,外帶護城河,屬於典型的北方方城布局。這裡的地標性建築是玉皇閣,上有三層飛簷鬥拱的塔樓,氣勢恢宏。歷史上,永寧古城不僅是一座邊塞兵鎮,商貿活動也非常活躍。如今,復建後的商業街上,藥材、絲綢、古玩等店鋪鱗次櫛比,人來人往,重現了明清時期繁華景象。
來永寧古城過大年,當然要逛永寧大集。相傳永寧大集已有上千年歷史,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大集,也是當時延慶規模最大的市集之一。大集主要集中在北街,道路兩邊有很多商戶鋪面,叫賣聲此起彼伏,有自家種的新鮮蔬菜和五穀雜糧,還有山裡的特產蘑菇、山貨和乾果等。
而到了永寧,有兩樣美食不可錯過—火勺和永寧豆腐。永寧豆腐的製作歷史相當悠久,和普通滷水豆腐不同,據說是用酸漿製成,鮮嫩好味,不須烹製,直接開水一燙,切成塊,蘸著汁吃,十分香美。火勺則是當地最常見的一款家常麵食,永寧人稱其為「火勺」,其實就是「火燒」。永寧的火勺瓤嫩皮脆,剛出爐的只要沿著它的邊兒輕輕一捏,就會裂開一道口。這款美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明清年間就相當出名,客商來此歇腳必要品嘗。現在火勺已經成為永寧的標誌性美食,也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果喜歡永寧古城的煙火氣,推薦入住位於延慶區永寧鎮盛世營村的原鄉裡小盛哥民宿,出門溜達10分鐘,即可抵達集市。這一座白色的小院兒,頗有現代感。小院每一寸地方都被合理利用。進門後,便看到走廊盡頭的「shua」字,據管家介紹,這是本地的方言,也是當地文化的象徵,而這裡的特色體驗活動之一便是拓印「shua」字瓦當裝飾畫。
只需15分鐘的車程,就可到達另一座古城—柳溝古城,又稱鳳凰古城,據說明清時期是一座邊塞軍事堡壘,也是長城關隘。村裡至今還留存城牆、城門、古廟等遺蹟,還有一棵數百年歷史的古槐樹。柳溝村街道乾淨整潔,牆壁上畫了很多關於製作豆腐過程的壁畫。來此一定要嘗嘗著名的柳溝豆腐宴,又叫「火盆鍋」,食材非常豐富。村裡還有一家旱船博物館,展有各種旱船服裝,頗為有趣。
民宿鄉野時光
冬日,北京的農村別有一番蒼莽遼闊之美,同時又充滿了民風民俗的熱氣騰騰。住進這些京郊民宿,體驗北方農村和建築之美、自然之美以及淳樸、熱鬧而又生機勃勃的鄉野生活。
山楂小院:享受鄉村溫暖質樸生活樂趣
山楂小院位於延慶下虎叫村,目前共有16個院子,皆由老宅舊院改造而成,設計師在不破壞原有結構和木質頂棚的基礎上,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一方面儘量保持老屋的味道,另一方面又令住宿體驗安全舒適,比如將公共活動區的吊頂全部拆除,露出了木結構及秸稈鋪裝的屋頂肌理;原來的驢圈經過填土修葺,放置一些玉米和小農具,成為小孩子遊戲的天堂。
下虎叫村三面環山,田野層層疊疊,是一個淳樸原始的小村落,牆頭屋邊曬滿了金黃的玉米和松菇。這些小院與自然融為一體,保持了鄉村的原生態,同時又風格各異。其中1號院最有名,院子裡長著一棵50歲的老山楂樹,每到10月院內就浪漫地落滿了紅山楂,小院也因此得名;2號院可盡情享受農家生活,菜園裡種滿茄子、黃瓜、薄荷與羅勒;3號院不僅設有親子房,而且打造了一片「百草園」,有一垛玉米牆;5號院設計之初還特意留下原主人家的舊棚,現在成了孩子們的稀奇之地;8號院地勢較高,從大大的玻璃窗向外看,大半個村子的風景盡收眼底。
在這裡,可以享受鄉村下午茶、特色火盆鍋晚餐、健康早餐、山楂汁等,還能體驗到各種鄉野活動,如磨豆漿、畫糖畫、做冰糖葫蘆、手脫玉米粒、手作DIY、觀看非遺民俗表演等,或者到大炕酒吧,悠閒地喝上一杯,聽聽歌發發呆。來此過年,還可以感受濃鬱的民俗民風,體驗新春剪紙、寫春聯、包餃子、看大戲等活動。此外,山楂小院還特別推出趕年獸咯、艾香兔平安、大展鴻兔功夫營等主題活動。
春節期間,入住山楂小院。如果恰逢大雪,屋外空氣清冽,一片靜謐的琉璃世界,屋內卻溫暖如春,地暖溫柔地烘著腳丫子,管家大姐熱情地端上熱氣騰騰的火盆鍋,一邊喝著酸酸甜甜的山楂汁,一邊欣賞北方農村的獨特雪景。
冬天,村子裡的景色更是美極了,一片白雪皚皚的小山村,仿佛整個童年。一個小院,就是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跨入院門,像闖入另一個時空。
環繞下虎叫村的公路,是北京最美的公路之一,百裡畫廊,悠然百餘裡。住在山楂小院,可前往青山園、永寧古城、珍珠泉等地遊玩。冬季,特別推薦青山園冰雪嘉年華、永寧趕大集、龍慶峽賞冰燈、石京龍滑雪等。石京龍滑雪場雪質鬆軟,布局、雪道、設備設施都非常棒。另外,還可以去觀看著名的龍慶峽冰燈,70米高的大壩飛流下千尺冰瀑,並雕飾著冰花、冰柱,壯觀而美麗。
民宿:山楂小院
姥姥家:百年老宅充滿時光沉澱的煙火氣
位於房山黃山店村的「姥姥家」,是一座合院式鄉居民宿,院落依山,樹木參天,保存百年古宅的外牆結構,尤為古樸。姥姥家所在的小山村,背靠著幽嵐山,歷史悠久。姥姥家就藏在一條小巷的盡頭,低矮院門、水墨黛瓦。這是一座見證了五代人生活的晚清老宅,院牆由房山當地標誌性的山石砌成,還有一面直接由山體來做院牆,庭院覆滿青苔和垂落的金錢草,帶著200年的悠悠歷史,五代人的歡樂回憶,充滿時光沉澱的煙火氣。
之所以叫「姥姥家」,因為這裡真的就是姥姥的家。據說,房主王姥姥已經90多歲了,改造舊屋時,姥姥還親自來「監工」,並特地囑咐設計師不要拆掉門樓—因為她16歲過門時,就是從這座門樓走進,一直生活在此,並生兒育女。改造後的 「姥姥家」由前後兩院五居室組成,至少能住下10位大人以及5位小朋友。建築依舊保存百年古宅的外牆結構,據設計師介紹,改造時基本保留了原有農舍建築與院落圍合的外觀肌理以及空間關係,使其可以順利融入村莊脈絡,保留鄉村記憶。
更為愜意的是,通過設計和改造,每個角落都儘可能讓風景和光線進入房客的生活。比如,大部分房間都有大面積的玻璃窗,陽光穿過樹葉和古老的窗欞照進屋子,明亮的窗前榻上,承載了不少親暱時光。有的客房直面山景,有的則竹影撲面,住在裡面心情想必燦爛無比。
春節期間,入住姥姥家,還可以參與鄉村藝術嘉年華活動,體驗川劇變臉、小丑表演、夢幻泡泡秀、多彩麵塑手作等活動,還能逛鄉村市集,品嘗鄉村小吃,如爆米花、冰糖葫蘆、煮玉米、烤紅薯等。
民宿:隱居鄉裡·姥姥家
瓦廠:長城腳下的生活與藝術
瓦廠酒店位於慕田峪長城腳下,這裡是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北京最美鄉村—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 群山環繞,風景秀美,多元化的世界與當地民俗相映成趣。更為重要的是,住在這裡,出門抬頭就能看到北京最有名的一段野長城—箭扣長城。
酒店的一磚一瓦、一土一木,都充滿中國北方鄉村的傳統風格。同時,它也是一間與大自然共同呼吸的酒店,儘可能保持建築原有的外觀,包括對廢棄的磚塊、瓦塊再利用,修復周圍環境等。2008年,瓦廠酒店成為首批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古遺址保護協會共同評選的「中國鄉村遺產酒店」,也是至今北京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酒店。
瓦廠酒店由琉璃瓦工廠改建而成,儘可能保留了工廠原貌與燒制痕跡,原有的幾個老窯洞被保留了下來,而「瓦廠」的名字也保留了它的歷史記憶。鄉村和城市、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不同元素的融合造就了瓦廠的獨特基因。在這裡,磚瓦元素與現代藝術的融合隨處可見。瓦廠酒店分為7種房型,共有25間客房。這裡的客房均不設有電視,為的是讓客人遠離城市喧囂,擁有更多時間來放空—日瞻山,夜觀星,透過超大玻璃窗,無時無刻不與萬裡長城對望。另外,瓦廠還提供9處度假別墅,由村中老屋改建而成。這些鄉間別墅擁有青瓦屋頂、古舊木門、粗壯屋梁和寬大的土炕,同時又注入各種新元素,讓住宿體驗更加舒適,更能感受到北方鄉村度假的愜意放鬆與生命美學。
除了美好的住宿體驗,在這裡還可以享受幸福的美食生活。這裡的食材來自本地,既新鮮又地道,用簡單而又經典的手法,突出食物原本的鮮美。很多人喜歡下午或者傍晚坐在這裡,一杯咖啡,一份自製甜點,擁著壁爐,看看書,聽聽音樂,享受難得的鄉村時光。
民宿:瓦廠酒店
探訪幽微勝境
說到京郊古蹟,很多人會想到長城、十三陵、雲居寺等,實際上在北京周邊還藏有很多「小眾」古蹟,名氣雖然不大,但來頭可不小。比如,位於延慶的古崖居,昌平的銀山塔林,還有門頭溝的京門鐵道遺蹟等,平時遊人不多,但景色優美,古蹟遺址更是壯美震撼,值得前往探尋。
古崖居:花崗巖壁上的神秘洞穴
在延慶張山營西北處,大概距離八達嶺長城20公裡,陡峭的巖壁上有一片神秘的洞穴群,是古人利用燕山期花崗巖體中三組節理鑿築的石窟居室,被稱為古崖居。據說,這樣的遺址在海坨山麓共有8處,是中國目前已發現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已被列入《中國文化遺產名錄》。
古崖居石窟的格局十分豐富,最大的「兩室一廳」,寬達7.45米,進深3.8米,面積共達29平方米。北京延慶古崖居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村民把古崖居所在的山澗叫做「洞溝」,但這些洞室的門窗、入口登道以及外圍累砌的構築物等已不復存在。1991年,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對延慶古崖居進行發掘和清理,出土遺物多屬金、元、明、清四代,唐、遼遺物也有少量發現。
那麼,古崖居究竟是何人開鑿,開鑿於何年何代,做何用途?史學界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和假說,如屯軍說、避難說、盜匪巢穴說、西奚族山寨說甚至還有矮人族說等。 一般認為,古崖居約開鑿於唐代,最晚也不會晚於元代,遼金是主要使用時期,主要用於居住、儲藏和祭祀。
其中,西奚族山寨是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有學者認為,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奚族,於唐朝晚期脫離了契丹,集體遷往延慶北山一帶,並在山中鑿築這些洞穴來居住,後來又神秘消失。
2006年,著名考古學家楊鴻勳在古崖居考察時,發現該景區前山頂有漢代烽火臺遺址。由此推斷,古崖居或者就是漢代中等規模的軍事要塞,駐軍在200人左右,是長城的附屬建築。如果這一說法成立,古崖居建造歷史將有可能前推800年。
古崖居是中國迄今已發現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
銀山塔林:古塔滄桑壯美
冬日大雪,驅車前往昌平區興壽鎮西湖村,可見一座銀山,峰巒高峻,巨石嶙峋,山巖素裹,這裡「冰雪厚積,色白如銀」,山麓之中的石崖「皆成黑色」,黑白相間,煞是好看,而「銀山鐵壁」也正是明清時期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
不過,如今的銀山更以「塔林」而聞名。銀山塔林是位於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西部的一處「小眾」景點,平時遊人並不多,山林幽靜,十多座古塔矗立其中。
據說,早在唐代,高僧鄧隱峰曾在此講經說法,並建有華嚴寺。遼金以來,銀山更成為中國北方的著名佛教勝地,金代僧眾多達500名。僧人死後,就在當地火化,按等級建塔,把骨灰葬在塔下。數百年來,銀山的墓塔越來越多,林立於山崖峽谷之間,因此民間有句俗話「銀山寶塔數不清」。據統計,目前銀山現存19座古塔,包括7座密簷式塔,12座覆缽式塔。這些古塔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大小高矮不等,有的高達20餘米,有的則只有兩三米高。
步入塔林,最為壯觀的是法華禪寺內的五座佛塔,建於金代,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裡其實是法華禪寺遺址,如今寺院院牆、殿堂早已不存,只剩佛塔森嚴陣列,一覽無餘。
這五座密簷式磚結構墓塔,有三座塔是十三層簷,兩座塔是七層簷,平面為正八邊形,由磚雕蓮花須彌座的塔基,雕飾精美的塔身以及層層密簷和塔剎等組成。其中,造型最為精美、保存最為完整的是懿行大師塔,俊秀挺拔,體現了中國古代佛教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
另外,銀山還有多座覆缽式塔,外型和白塔寺以及北海公園的白塔十分相象。這裡有一座9號覆缽式塔建於清朝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銀山塔林的古塔與群山、森林融為一體,滄桑壯美
京門鐵路遺址:京西百年交通傳奇
提到門頭溝,一般人都會想到充滿傳奇的京西古道,包括玉河大道、西山大道、新潭古道、王平古道等,吸引了很多人前往徒步穿越,感受「古道西風瘦馬」的意境。殊不知,在京西門頭溝還有一條百年鐵路遺址,可以沿著軌道遺蹟徒步,了解中國最早期的鐵路。
京門鐵路由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於1906年主持修建,全長53公裡,單線行駛,全線共11站,是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的輔助線。當時修建這條鐵路是為了將門頭溝的煤炭運抵西直門,以供京張鐵路蒸汽機車燃料使用。據了解,20世紀70年代,西直門站至五路站區間線路被拆除;進入21世紀,隨著京西各煤礦陸續關閉,三家店至木城澗區間也基本停運。
門頭溝區城子大街北側,有一座京門鐵路遺址公園。公園以鐵路建設為主題,包括風車、火車頭、鐘鼓樓等,還有精緻的老式蒸汽機火車模型,可以了解到京門鐵路的歷史。
沿著百年京門鐵路徒步,可以從京門鐵路遺址公園沿著百年京門鐵路一路向前,經野溪站、丁家灘站,到達韭園。其實,丁家灘與韭園村只有一山相隔,但鐵道繞山峰有個大約180度的轉彎。沿途站名很有趣,比如「野溪」站,據說是當地村民看見一股泉水從山中流向永定河而得名;「丁家灘」站則是「驚駕灘」的諧音,傳說乾隆皇帝騎馬路經此地,因河水上漲驚馬而得名。門頭溝正在打造「一線四礦」文旅康養休閒區,未來「門大線」(京門鐵路)或將作為觀光旅遊專線重新啟用。
若是意猶未盡,回到城裡不妨去位於海澱區的京門鐵路主題公園,這裡曾是京門鐵路的五路居火車站。京門鐵路主題公園是一個集現代休閒及歷史文化氣息為一體的大公園,多處景觀都以鐵路為主題。公園內有黑色火車頭以及綠皮車廂,據說,這個火車頭來自1956年第一批國產的「解放2345」蒸汽機車。
列車駛過京門鐵路旁的碉堡遺址
北京環球影城 處處是驚喜
如果想過一個奇幻的、快樂的,充滿儀式感的兔年春節,去北京環球度假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實際上,北京環球度假區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了快樂的代名詞。
化身特工巫師玩轉電影世界 小黃人之旅從酒店開始
小黃人粉絲們無疑是最幸福的,因為北京環球度假區的小黃人樂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黃人主題景區,上百個頑皮搗蛋的小黃人「走街串巷」,讓所有年齡段的遊客都能擁有一段萌趣經歷。其中,人氣最高的標誌性騎乘項目包括神偷奶爸小黃人鬧翻天、萌轉過山車、超萌漩漩渦等。
更重要的是,粉絲們的沉浸式小黃人主題之旅其實從住宿那一刻就開啟了。環球影城大酒店的小黃人主題房,以淡藍色與明黃色交織,營造出歡樂的氛圍。原創定製的衝浪板造型床頭搭配床圍和沙灘巾,毛絨香蕉抱枕慵懶可愛,還有小黃人浴袍、拖鞋、馬克杯、洗護用品等。客人還可在環球影城大酒店享用神偷奶爸角色互動早餐,並有機會在早餐時刻邂逅格魯一家與小黃人等電影角色。
當然,哈利·波特的粉絲們更不會失望,披上巫師袍,前往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除了體驗逼真刺激的哈利·波特與禁忌之旅,別忘了再挑一根適合自己的魔杖,品嘗一杯黃油啤酒。據說,自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開業以來,遊客們暢飲了超過100萬杯黃油啤酒。若是趕上下雪,那麼浪漫而奇幻的「雪中的霍格沃茨」更是成為北京冬季旅遊的新晉人氣打卡地。
總之,節日裡,在北京環球度假區,人們走進電影世界,在「特工」「巫師」「大俠」等新身份下充分融入角色。據說,這一年來「特工」們在變形金剛基地乘坐霸天虎過山車行駛了9.7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赤道行駛兩圈半。
遊客和小黃人合影留念
節日主題活動多 處處熱鬧展現中國年
春節期間來北京環球影城,還有各種意想不到的驚喜。實際上,除了經典項目,北京環球度假區還不斷刷新沉浸式樂趣,並根據不同的季節、節日推出各種活動,包括冬季假日、環球中國年、侏羅紀世界努布拉島「恐龍環遊記」等多項主題活動等。
比如,2022年「冬季假日」活動期間,有浪漫的22米冬季節日樹,融合經典節日裝飾和中國元素的「竹子樹」,還有快樂熱鬧的「冬季奇境」演出。最為神奇的是,在好萊塢大道,上午11點開始,遊客每30分鐘就可以與一場漫天飄雪不期而遇。另外,在寒冷的冬季,遊客還可以在遍布園區的快餐廳及美食亭,享受特別甜品小食以及暖心熱飲,如紅豆玉米汁、冰糖雪梨、百香紅棗桂圓茶等,還有冬季假日樹根蛋糕、冬季假日藍莓風味蛋糕、假日曲奇、金槍魚煎餅及沙瓦瑪烤肉等。
春節期間的北京環球影城更是洋 溢著過年的喜慶,好萊塢大道、小黃人樂園、功夫熊貓蓋世之地等,都將淋漓盡致地展現中國年的熱鬧氛圍。虎年春節,在皚皚白雪中,園區點綴的「中國紅」成為最亮眼的顏色。在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的入口處,抬頭便可看到6盞新春燈籠。據介紹,這些燈籠是北京環球度假區特別為「環球中國年」設計的。功夫熊貓阿寶、小黃人、穿靴子的貓等足足16個電影角色,換上了特別設計的春節新裝,結合織錦、刺繡、剪紙藝術,讓遊客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環球龍虎新年秀」不僅有舞獅表演,功夫熊貓阿寶也化身「財神」,在表演隊伍中向遊客拜年。而兔年春節,北京環球度假區也將精心準備年味十足的美食、娛樂、購物和觀影體驗,遊客盡享「環球中國年」的歡樂氣氛 。
遊客在北京環球度假區與動畫角色合影留念
溜冰滑雪 老北京的冬日限定
「至冬冰凍,可拖床,以木板上加交床或藳薦(草蓆),一人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飛。」這是明代劉若愚《酌中志》中關於老北京冬日滑冰的描述。自那時起,明、清各類著述中屢有提及北京滑冰軼事。北京人對滑冰的喜愛由來已久,幾百年來已成為一項經久不衰的風俗。
如今的北京城已是一座冰雪之城,奧運遺產豐厚,市民冬季運動熱情更是高漲。除傳統的滑冰項目外,冰球、花滑等冰上項目也越來越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時尚運動。
相較於滑冰,北京開展和普及滑雪的時間儘管不長,但滑雪場數量和滑雪人口增速明顯。這個冬天,將迎來北京冬奧會後的首個冰雪季。春節假期裡,大家相約冰場雪場,鍛鍊身體的同時,也為春節增添了一抹濃鬱的節慶氣氛。
從古至今 滑冰運動經久不衰
中國關於溜冰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宋代,古人穿著綁有牛骨的布鞋在冰湖上滑行,稱之為「冰戲」。至清代,滑冰運動已頗為流行。冰嬉最早有軍事訓練的用途,之後慢慢成為「國俗」,乾隆皇帝稱「冰嬉為國制所重」。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內珍藏的《冰嬉圖》,正是乾隆時期宮廷畫家張為邦、姚文瀚對清宮冰嬉運動場景的描繪。
民俗學家金受申曾寫道:「冬天的護城河、什剎海,岸旁常放著許多冰床招攬乘客,在新年正月,坐著冰床,馳騁冰上,雖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關於老北京的滑冰,金受申分成了「宮中的溜」和「平民的溜」兩種。
每年冬天,慈禧太后都會在北海漪瀾堂觀看溜冰隊表演。當時的冰鞋前無齒,但表演者依舊憑藉武術功底上演「燕子三抄水」「童子拜觀音」等高難度動作。1925年,昔日的皇家園林北海被闢為公園,冰場在當年冬天向公眾開放,民眾也可以在這片皇家御用冰場盡情滑行了。
如今,北海、什剎海依舊是北京市民冬日滑冰的首選。什剎海冰場可容納一萬餘人同時上冰。「飄然而行陡然止,操縱自我隨縱橫。」《冰嬉圖》中記載了多種滑冰動作和項目,如今在冰場依舊保留著這些項目,溜冰、冰蹴球、冰捶丸等項目稱為「什剎冰雪十三絕」,成為老北京的冬日限定活動。
頤和園冰場上的外國遊客
冬奧會成功舉辦 上演速度與激情
2022年,隨著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北京已成為全球唯一的雙奧之城。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北京留下了豐厚的奧運遺產。如今,北京滑冰運動已不局限於冬季的天然冰場,多個奧運會場館為北京市民帶來了全天候的滑冰體驗,大家都有機會在奧運級的冰面上體驗一把速度與激情。
說到奧運場館,不能不提「冰絲帶」國家速滑館,這是一座由3360塊曲面玻璃「拼」成的場館,北京冬奧會期間承辦速度滑冰比賽。國家速滑館不光有著超高的顏值,還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冰,堪稱平原最快冰場。北京冬奧會期間,國家速滑館誕生了8項奧運紀錄和1項世界紀錄,留下了一個個難忘的瞬間。
距離國家速滑館3公裡的國家體育館是一座「雙奧場館」,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時承辦了冰球比賽。賽後,國家體育館訓練館已對外開放,冰面和場邊圍擋至今留有北京冬奧會會徽。澆冰師和部分工作人員服務過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在這樣的冰面上滑行奧運體驗感十足。
滑冰車是孩子們在冬天裡最大的快樂
「雪飛燕」等 滑雪場各具特色
相比具有百年傳統的滑冰,滑雪因為受制於天氣、技術、裝備等影響,在北京開展的時間並不長。1999年,位於延慶區的石京龍滑雪場建成,這是北京的首家滑雪場。
之後,北京的滑雪場如雨後春筍,至今已有超20家。位於密雲區的南山滑雪場是高階滑雪愛好者的天堂,擁有國內第一條國際標準的U型單板滑雪賽道以及「貓跳」雪道,吸引了一眾高水平玩家。
位於延慶海坨山南麓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擁有高山滑雪奧運級標準雪道。北京冬奧會期間,被譽為「雪飛燕」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曾產生了11枚金牌。
當然,除了不同水平的專業雪道外,大部分雪場都有狗拉雪橇、雪地滑圈、雪地摩託等趣味項目,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各大滑雪場目前均需要預約前往。今冬恰是北京冬奧會後的首個雪季,一家人春節期間來雪場打卡,可是當下時尚又健康的過年方式。
文 / 曲亭亦 張璐 孫海光
攝影 / 王貴彬 李木易 胡勝利 姚天新 曹來京 劉慧婷 陶冉 李飛 薛珺 王子誠 弗朗索瓦·那多(加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