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的讀書筆記600字
2023-10-13 02:40:59 2
《苦菜花》是作家馮德英創作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一部3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這部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在1965年被搬上銀幕並紅極一時。
《苦菜花》的讀書筆記600字一
世上最親近的距離,就是我和你。穿過歷史的塵埃,任憑歲月的變遷,你仍然在與我進行心與心的細語,時時提醒我,春在哪裡。
——題記
剛讀過一本名叫《苦菜花》的小說。在這部小說裡,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它說:苦菜花的根雖然是苦的,但花卻還是香的。
鏗鏘玫瑰——馮大娘
整個故事,馮大娘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沒人知道她的名字,所有的人都很親切地叫她一聲「馮大娘」。她的經歷是坎坷的,用陸遊的一句詞來說就是:「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她的丈夫為了去要回那幾畝地,被地主給活活逼死了,而後她的兒子也在戰爭中永遠離開了她。但是,馮大娘卻依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並堅定地將自己的孩子都送上了革命的道路。
馮大娘,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為了革命事業,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以大局為重,割捨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去為了革命事業而奮鬥。難道這種母愛不值得我們去讚頌嗎?在如今的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以大局為重?同時,她也是一名優秀的革命者,她積極配合著八路軍的行動,寧可犧牲自己也不願讓鬼子得逞,難道她不是綻放在那個時期的一朵鏗鏘玫瑰嗎?
木棉花般的女子——星梅
那是一位多麼年輕美貌的女子;一位多麼賢惠孝順的兒媳;一位多麼優秀能幹的幹部,就這樣為了革命事業壯美地犧牲了。在鬼子把村民們都聚到村頭的時候,當鬼子要傷害馮大娘的時候,星梅站了出來。那種堅忍不拔的氣勢,讓人為之敬佩。她就像是一朵木棉花,就算凋謝也是那樣堅毅、挺拔、不屈服。她高喊著:「怕死?怕死就不鬧革命!怕死?怕死還算什麼共產黨員。」那一聲聲吶喊,都在不斷激勵著人們前進的步伐。
一場成功的革命的背後,必定要有著慘痛的犧牲。就像冰心的詩:一朵成功的花的芽是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的。
含苞欲放的骨朵兒也燦爛——妹兒
那是一個小姑娘,長的很是水靈、惹人愛,她也是家中最小的一個。故事中有一幕,讓我潸然淚下。她躺在馮大娘的懷裡,遍體鱗傷,連說話都沒大有力氣了,但她卻沒有哭泣。她說:「娘,我不哭。」馮大娘深深地看了妹兒一眼,滿眼的心疼。最後,妹兒竟然講出了這樣教人鼓舞的話:我以後也要學大哥哥、大姐姐,打鬼子、鬧革命!這是一朵怎樣嬌小的花骨朵啊,她的力量卻在於勇敢地向悽風苦雨宣戰!
記得端午祭奠屈原的時候,老師講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屈原選擇了抱石投汨羅江而死,我尚不太理解這種舉動。可是現在,我明白了,一個人的生存是有條件的,如果他失去了心愛的祖國、崇高的信仰,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心田上的苦菜花兒開。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裡,我們要做怎樣的自己呢?苦菜花給了我答案:每個人在歷史的星空中都註定是渺小的,但是卑微的個體卻不必低賤,我們不一定能擁有偉大,但我們卻可以擁有更高層次的人生。我們往往敬畏著自己的生命,現在學會敬畏所有的生靈吧,在責任與奉獻的人生裡我們才可能活出精彩!
讓綻放的苦菜花,綻放在每個人的心中。
《苦菜花》的讀書筆記600字二
「窮人與富人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這是《苦菜花》告訴我們的,也是《苦菜花》所宣揚的。這是正確的嗎?這是天經地義的嗎?這樣宣揚,有沒有副作用?如果這是正確的,那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社會上要麼全是窮人,要麼全是富人,否則就無法形成一個和平、和睦、和諧的社會。因為,一個社會如果有窮人也有富人,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那有和平、和睦、和諧的可能嗎?而一個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是:只有窮人而無富人的社會,和只有富人而無窮人的社會,在這個世界上還從來沒有存在過,我相信:將來也不會存在。只有窮人組成或只有富人組成的社會,是一個烏託邦社會,如天堂和西方極樂世界般不可靠,遙不可及,只能存在於宗教的理想狀態中,而不可能降臨這個世界!
既然一個社會總是由窮人與富人組成的,那麼進行「窮人與富人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的宣揚宣傳,不就顯然荒謬可笑嗎?難道一個社會要永遠打打殺殺下去,而不得片刻的和平與安寧嗎?《苦菜花》這樣宣揚宣傳,顯然是片面的,不正確的,簡直帶有反社會、反人類的傾向和危險了。
這種宣揚和宣傳,其唯一的結果是給人類社會人為地增加了暴力崇拜,其最大的得利者是造社會反的人!《苦菜花》之所以要如此宣揚宣傳,目的也正在於此。「仇恨會使人變得堅強勇敢。母親易受感動的軟心腸,現在變得從不掉下眼淚來。她更不會在看到王唯一倒下去時,還駭然地不希望娟子的槍響了。只要她有機會拿起槍的話,她會一點也不慌張地打死所要打死的敵人!」(P332)這是多麼的可怕啊,一個「軟心腸」母親,因為「仇恨」就會「一點也不慌張地打死所要打死的」人,雖然這人是所謂的「敵人」。有問題的是:誰是敵人?怎樣的人是敵人?本來殺戮是不人道的,不正義的,一個人殺死另一個人,總會有良心人的不忍,但由於「仇恨」,由於將被殺者套上了「敵人」的帽子,便可以臉不紅心不跳理直氣壯地「一點也不慌張地打死」了。事情就是這樣,暴力由於披上了「仇恨」和「敵人」的外衣,變得正義不再受人譴責,不但不譴責,反而崇拜起來!當「敵人」的帽子,可以人為地隨意亂扣的時候,暴力的泛濫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文革,就是這種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窮人和富人,說成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關係,這樣認識的結果,只能是永無寧日的「鬥爭」和「暴力」。一個社會,總是有窮人和富人的。49年後的「越窮越光榮」,註定是長不了的,因為它違背了人都想過好日子,都追求幸福的本性。
那麼,窮人和富人,該是怎樣的關係呢?該怎樣認識才正確呢?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處於高處的富人,理應對一個社會的和平與發展負有更多更大的責任。這也就是說:富人應該為了社會的和平與發展,主動地為窮人多做些事,捐獻出一些財富用於改善窮人的生活。窮人和富人,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的關係。窮人和富人,要學會相互溝通,學會相互交流,學會相互尊重,學會相互幫助!
有人會說了,如果富人不捐獻財富,不願為改善窮人的生活出力呢?是的,有這種可能,所以我說:我們應該用制度的形式,將這種富人「為改善窮人的生活出力」固定下來,用制度來保證富人的做好事,其最可行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向富人徵收較多的稅!用稅收制度,來保證富人對窮人的救助與幫助。這是社會能夠和平發展的基礎,離開了這,而談什麼社會和平與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只能是空中樓閣而不可得。
《苦菜花》的讀書筆記600字三
義大利偉大的哲學家和美學家克羅齊曾經如此告誡我們:「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斷斷續續的讀完《苦菜花》這部小說,現在不知道說什麼好,看得出來,也許受那個時代的影響吧,作者是懷著對黨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對日偽敵人以及叛徒賣國賊的無限仇恨來寫這篇小說的,因此不客氣地說,小說有點簡單化、戲劇化和臉譜化,故事情節也缺少必要的邏輯性和合理性,雖然作者口口聲聲說他是以真實的生活素材為基礎寫成的,有部分情節幾乎完全是真實情況的寫照。但我依然認為有些故事情節總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比如說只要有戰鬥,別管我方是真正的八路軍還是遊擊隊,不管另一方是是日軍還是偽軍,敵我雙方的交戰肯定是敵人死傷的人多,我們這邊死傷的少,其實我們都清楚,在那種環境下,敵我之間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我方差距都很明顯,不管是對方指揮官的戰略戰術水平還是個人素質以及雙方的裝備,我們都有明顯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是明顯的誇大,裡面的娟子就像一個古代的俠客一樣,幾次孤身一人同敵人周旋,別管敵人有沒有槍,有幾個人,她是被偷襲還是正面作戰,娟子都是最終的勝利者,一個女子能厲害到如此地步真看不出她是吃糠咽菜長大的的人;另外還有,白芸背著五大三粗的王東海在下雨的黑夜裡竟然走了十幾裡路,那白芸哪裡是衛生隊隊長,簡直就是舉重世界冠軍;還有就是臉譜化嚴重,只要是反面人物不管是男的如王柬芝、宮少尼、呂錫鉛,還是女人如淑花、玉珍,都長得醜陋無比,反觀正面人物,比如娟子趙星梅那就漂亮俊俏多了,這可能嗎?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簡單了,一看某個人長得歪瓜裂棗,直接拉出去槍斃就罷了,因為長得醜肯定是壞人。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根據我們生活中的經驗,殷實人家找的女子往往倒聰明俊俏,他們的後代自然長得也應該不會太差了,這是符合遺傳學原則的;再就是時間交代不清,一會夏天一會兒冬天,我始終沒搞清從小說的開頭直到解放道水城總共經歷了幾個春秋,花子的小孩剛出生就取名叫解放,那時候日本人還在繼續掃蕩中,解放戰爭還沒開始呢,怎麼就叫解放了?
老朽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的那種腥風血雨你死我活,對那個時代的人和事也多少有一點隔膜,可自從改革開放以後,關於抗日戰爭的許多事實國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了,比如:整個抗日戰爭的主力不是八路軍,不是新四軍,不是地方遊擊隊,更不是靠地雷戰、地道戰和麻雀戰完成的,真正的主戰部隊是國民黨的軍隊,就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同日軍作戰也是靠遊擊和偷襲的方式,比如有名的百團大戰和所謂的平型關大捷就是靠偷襲和伏擊完成的,還有日本人沒有影視小說中的那麼傻那麼笨,實際上他們的作戰素質還是相當高的,他們的意志力還是相當頑強的,一對一的情況下首先倒下的應該是中國人,什麼以一敵二啦以少勝多啦等都是自己人逗自己人玩的;另外當時的大部分地主也沒有那麼窮兇極惡,他們也同樣是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中國人,就是在中國的解放區,老百姓的抗日熱情也沒有那麼高,因為在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我們的老百姓早就適應了逆來順受的日子,不是每一個老大娘和老大爺都敢對日本人吹鬍子瞪眼的,姜文執導的電影《鬼子來了》基本就能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現狀。
整個抗日戰爭,日本人對我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這個國家帶給我們的災難令人永世難忘,但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隨意修改,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那個時期死亡的3500多萬廣大軍民的尊重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