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的由來內容(中秋國慶節的由來)
2023-10-13 12:17:39 1
2020年國慶節、中秋節是同一天,實屬少見。根據計算,兩節大致19年重複一次,今年閏月出現在6月,七夕、中秋節也跟著後移,加上農曆中秋節一般出現在陽曆9月7日至10月6日之間,故出現中秋、國慶節重合現象。到下次重合,應該是在2039年。
現在就來普及一下兩節的由來。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傳統節日,是由古代人們「祭月」習俗發展而來,最初是定在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由於曆法的融合,使用夏曆(農曆),將「祭月節」調至夏曆八月十五,有的地方定在八月十六。其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初,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一直流傳千古,經久不息。
再來說說國慶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又稱「十一」,是國家的一種象徵,是伴隨新中國的成立而出現的,具有顯示國家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這是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徵。最早提出「國慶日」的,是時任政協委員、民進首席代表馬敘倫先生。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委員發言:「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議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林伯渠委員附議,要求討論,會議通過建議案。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決議,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