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按陰曆還是陽曆劃分(24節氣究竟是陽曆還是陰曆)
2023-10-13 08:48:30
24節氣究竟是陽曆還是陰曆,可能有些人還搞不明白。
現在世界通行的曆法是陽曆,而華人則更多的採用「陰曆」這一古老的方法。陰曆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作為計算單位,這個周期大致是29天12小時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陰曆一年只有354天,比陽曆少11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我國古時就有「十三月」的名稱,後來又用「19年7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目前在科學指導下,閏月設置就更精確了。
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時間計算的,這地球公轉一周需用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方便以365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設一個閏月,使原本28天的2月增加為29天。
資料圖片 根據太陽的位置劃分24節氣
而24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分為24個節氣,每月2個。它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相差1~2天。因此,從這一點,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分析出來,24節氣雖然是來自古代中國,但是它的算法卻是與現有的陽曆基本吻合,並且準確地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24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
雖然,24節氣與陽曆一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因而每個節氣的陽曆日期基本不變,但是也還是有前後一兩天的擺動,這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時間並不正好是365天之故。仍以立春為例:每年的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陰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24節氣作為指導農業的一個重要依據,一定要比較的準確才可以,所以,如果用陰曆來劃分的話,必然就會帶來很大的誤差,當然也就起不到指導作用了。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給出大家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那就是24節氣是按照陽曆曆法同樣的原理來劃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