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習俗傳統(少數民族傳統民俗)
2023-10-13 02:06:30
少數民族習俗傳統?中華傳統文化對於生育,有著深厚文化傳統,不僅是漢族,很多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更是特具熱點,介紹幾個民族的育兒風俗,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少數民族習俗傳統?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少數民族習俗傳統
中華傳統文化對於生育,有著深厚文化傳統,不僅是漢族,很多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更是特具熱點,介紹幾個民族的育兒風俗。
一、藏族生育習俗多子多福,增丁添口,這是民眾在長期的宗法社會裡形成,並延續下來的傳統觀念。誕生禮,是整個人生儀禮的開端,它標誌著一個新生命的產生與成長,所以歷來被人們所重視。
藏族認為,小孩出了娘胎,會帶來許多汙濁和晦氣,舉行這個儀式,便是要為孩子清除汙穢,預祝健康成長,同時,也祝產婦早日康復。
藏族小孩生下來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親朋好友攜青稞酒、酥油茶、肉、酥油、禮金及給小孩的衣物等前來祝賀,並舉行旁色儀式(旁色,藏語意為清除晦氣)。
旁色是吐蕃時期留下來的古老儀式。這天早上,人們在生了小孩的人家門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上白堊小石子;生的是女孩,什麼石子都可以,並在石堆旁燃燒松柏香枝。
有些農戶還為前來給嬰兒除穢的親友舉行湯餅宴。農村也有讓新生兒的姑媽起名的習俗。取名者根據家人及自己的想法和願望來決定嬰兒的名字,總是起一些表示吉祥的名字。
孩子滿月之後,選擇一個黃道吉日,舉行出門儀式。這天小孩要換裝,一般從家門出去往東走,以圖吉利。有的第一天到寺廟朝佛,目的是祈求佛保佑新生兒一生平安。
二、青海蒙古族育兒習俗蒙古民族極為重視對新生兒的哺育。據記載:嬰孩臨盆,即以兩頁輕軟溫暖之山羊羔滑皮包裹其腰部,以護臍帶。因系草原,棉布較少,裹以皮或氈。
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更古遠,蒙古民族重視餵乳。青海的蒙古、藏族的授乳時間,大概日哺三次。母乳缺乏時,多以牛羊乳和水以代之。
即如產婦於稍事休養精神恢復後,離幕工作時,嬰兒亦多授以牛羊乳,迨及斷乳,即完全飲以牛乳,使其發育。漸次給炒麵、肉類以助長牙齒及消化能力。
近代蒙古民族用的搖籃與古代稍有區別,是用皮條或繩子吊在房梁上的嬰兒睡眠用的船形小床,稱為臥魯格伊。
搖籃是用開花結果的山丁子樹製成的,取其子孫繁衍、繁榮興旺之意。做搖籃的一般是年紀較長、老伴健在、子女雙全、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對孩子的祝福。
有的地方在嬰兒出生後七天就開始放入搖籃。放入搖籃,要舉行搖床宴,有的地方稱為祭籃儀式,請親朋好友參加,並用黃油塗抹搖籃祝福。
三、彝族的生育習俗
生育,對於每個民族而言,都是大事,各個民族習俗各異,彝族人認為天上有天君,主管天地間的一切事情。創世之時,人種是天神找的,因此,婦女生孩子是天神送的。
祭山神的紀詞很多,畢摩念完以後就燒豬、獻酒,然後大家同吃,將雞蛋扔掉。如果畢摩識藥,還要帶著婦女和家人去挖一種味道淡、甜、地下結兩個橢圓形根塊的雙胎參。
據說,這種補藥是一種很有效的促育藥,婦女吃了一年就會受孕。由於畢摩的故弄玄虛,易給人們造成錯覺,對他十分崇拜。
敬灶神經婦女生育難產時,要敬灶神,請畢摩念敬灶神經。念完經,畢摩用一個二、三兩重的石塊,放在火裡燒紅,把柏枝在裝有半瓢冷水的瓢裡。
畢摩端起水瓢在難產婦的頭上繞三轉,又從灶心中取一小塊泥土,煨水給難產婦喝下,不到半小時,孩子就出生了,據說柏枝和老灶土都是神速的催產藥。
滿月經在為孩子辦滿月酒時,要請畢摩來念經,請長老剃頭。親朋好友拿來紅布掛在門上面,稱為掛喜紅。掛紅時,要請歌師來唱歌祝賀。
總之,各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特徵,這些流傳已久的民俗傳統,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