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的含義及習俗(小暑天氣是最熱的嗎)
2023-10-05 16:21:22 1
小暑節氣的含義及習俗?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小暑節氣的含義及習俗?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小暑節氣的含義及習俗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小暑節氣的風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後,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閒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夥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小暑這一天,江蘇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習慣,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俗。農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後五穀豐登。然後人們開開心心地品嘗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然後磨成麵粉後用水加糖伴著吃。這種吃法,早在漢代就有,唐宋時期更為普遍。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
在民間,小暑過後人們要嘗新米,這就是小暑「食新」習俗。小暑時節,農民會把新收穫的稻穀碾成米,然後將新米煮成香噴噴的米飯,以供奉五穀大神和祖先,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新米嘗新酒。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買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與老米同煮。俗話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我國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因此應時可口的食品於此時最多。如《東京夢華錄》中關於宋代開封風俗的記載:「是月時物,巷陌路口,橋門市並,皆賣大小水飯、炙肉、幹脯、葛筐筍、芥辣瓜兒、義塘甜瓜、衛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鵝梨、金杏、小瑤李子、紅菱、沙角兒、藥木瓜、水木瓜、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育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舊宋門外兩家最盛,悉用銀器。沙糖綠豆、水晶皂兒、黃冷糰子、雞頭秧、水雪、細料情礎兒、麻飲雞皮、細索涼粉、素籤、成申熟林擒、脂麻糰子、江豆鍋兒、羊肉小饅頭、龜兒沙餡之類。」應時美味繁富,不妨選擇益處多、容易得的時令之物來祛暑消渴。
(3)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後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後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慾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麵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麵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在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據考證,伏日吃麵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闢惡。」五月是惡月,六月與五月相近,故也應「闢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過水麵,就是將麵條煮熟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滷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可以「敗心火」。炒麵,就是用鍋將麵粉妙幹炒熟,然後用開水衝後加糖拌著吃,具有「解煩渴,止瀉,實大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