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陽光新劇評(正午陽光成功的秘訣)
2023-10-05 14:55:03
國產劇如今的發展態勢,有一個團隊很值得說一說:正午陽光。
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琅琊榜》《偽裝者》《歡樂頌》《知否》《大江大河》《都挺好》……這些大熱的口碑劇集,都出自這個團隊。
拉一下這兩年的高分國產劇條目,大半都是由正午陽光製作的。
4月份,正午陽光上線了兩部劇集,《我是餘歡水》和《清平樂》,果不其然評分又都在8.0以上:
其中《我是餘歡水》還是在宣傳力度很低的情況下逆襲的,相比同期上線、備受期待,最後卻撲了街的《不完美的她》來說,《我是餘歡水》真是又一次印證了「正午出品,必屬精品」這句話。
什麼演員、多大投資都不用看了,看看是不是正午陽光出品的就行了。
那正午陽光為什麼能成功呢?還是那句話:把編劇和導演放在第一位。
用心做好劇,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一部好劇的誕生,需要演員、導演、編劇、製作、妝效、攝影、配樂……等多方面的配合,但它的基礎和重心到底在哪邊,不是每個人都懂的。
就拿3月份播出的《不完美的她》來說,畫面唯美、陣容強大,最後卻因劇情和臺詞被槽得體無完膚,把製片人都逼得親自出面回應質疑了。
說到底,劇本才是一部劇的基底,沒有好劇本,多好的陣容和投資,都只是空殼。
正午陽光就深諳此理,整理一下正午陽光的電視劇,他們的導演和編劇陣容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優質且閉環。
導演隊伍包括孔笙、李雪、黃偉、孫墨龍、簡川訸……等人;
編劇隊伍包括海宴、阿耐、張勇、劉靜、王三毛、劉和平、蘭曉龍、高滿堂……等人。
正午陽光的劇基本都是由這些人搗鼓出來的,其中劉和平、蘭曉龍、高滿堂這一批人,大多是侯洪亮還在山影時期就與之合作的名編。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闖關東》這些豆瓣9分以上的經典劇目,都出自這些人之手。
另外一批人,像是孫墨龍、簡川訸、張開宙等,則是孔笙帶出來的。
張開宙跟著孔笙拍過《戰長沙》,後來能獨當一面了,才自己執導了《知否》《清平樂》這些劇。
侯洪亮是著名製片人,也是正午陽光的老闆,與他合作的導演和編劇,都是以質量出名的那種。
但真正讓正午陽光大受關注,並且迎來大發展的契機就出現在《琅琊榜》身上。
《琅琊榜》的原著和改編都夠優秀,啟用了胡歌這樣的頂流演員,再加上正午陽光團隊的精心打磨,才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把古裝權謀劇的類型創新(穩重的傳奇,飄逸的正劇)推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彼時正好趕上英美劇盛行的時候,國內觀眾對國產劇日漸失望,而《琅琊榜》的出現,再次喚醒了大家對優質國產劇的渴盼與需求。
所以《琅琊榜》之後,正午陽光的好劇越來越多地被大家看到,這個招牌也就打響了。
碰到好的編劇,正午陽光會持續與之合作,比如海宴,寫完《琅琊榜1》又接著寫《琅琊榜2》,之後又寫了《他來了,請閉眼》。
只吸納好的,不吸納貴的,使得正午陽光形成了一個理念高度一致的閉環運轉體系。
從編劇和導演輻射開來,慢慢的,我們就會發現正午陽光合作的演員也開始有規律可循。
比如王凱就是正午很愛用的演員之一,他在《大江大河》《清平樂》《歡樂頌》裡都是主角。
時間久了,你僅憑一部劇的基調、劇情、演員、妝容等,或許就可以推測出這部劇出自正午陽光。
這是不是就有了點英美劇和日韓劇的味道?
韓國的著名編劇樸智恩,《愛的迫降》《來自星星的你》《順藤而上的你》這些高分劇集,都出自她手,這些劇都呈現出一定的個人屬性。
金銀淑也非常典型,她寫的作品有《秘密花園》《鬼怪》《太陽的後裔》《陽光先生》《紳士的品格》《繼承者們》……簡直形成了一個自己的帝國。
這些劇都有同質性,火了一部,就可以不斷往後引流,與此同時好資源也會不斷地往編劇這邊集中,進而保證了優質劇集的持續輸出。
回過頭來看,美韓劇使用的編劇中心制,其實正午陽光早就在用了,這才是正午陽光成功的秘訣。
只不過正午陽光的運轉模式,還是跟美韓劇有所區別。
在韓劇那裡,編劇掌握了至少一半以上的話語權,導演和演員都不能擅自修改劇本,編劇可以換演員、改劇名,參與宣傳、營銷等每一個環節。
美劇就更不用說了,張藝謀就曾經說過,在好萊塢拍戲是處處受制於人的,導演根本無法修改劇本,一點細節都不行。
精細的製作分工同時保證了他們的劇作質量與產量,但同樣的制度放在國內卻不大可行。
因為國內「編劇不行」的大環境,已經造就出了許多能編能導的大導演,長期下來,導演們都練就了一身雙重本領。
編劇沒有話語權,導致編劇嚴重依賴導演,導演養成修改劇本的慣例,又使得編劇的地位再次降低。
這也是一個閉環循環,導致的結果就是:人才都往導演那邊靠攏,而不往編劇這邊靠攏。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國內的許多好編劇,後來都轉行自己去做導演了。
在這種情況下,盲目搬來國外編劇中心制那一套,對國內是行不通的,畢竟我們一時半會兒也出不來那麼多好編劇去擔起大任。
而正午陽光的這一套,就很有借鑑意義了,它算得上是本土劇作行業運轉系統的一個典範。
把權力給編劇和導演,大家在拍攝之前溝通交流,確定方向,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找合適的演員。
但不管是以編劇為中心,還是以編劇 導演為中心,都說明了好劇的核心——依然是在劇本這裡。
劇情寫好了,就算請小演員來演也能成功;劇情寫不好,請多大的腕兒都不靈。
正午陽光就是認準了這一點,只請合適的,不請貴的,把錢更多的花在製作上。
甚至是為了內容,在後期取消了藝人經紀業務,撇去商業影響,專注內容生產。
其實正午陽光的成功經驗,已經在大範圍影響著國內影視行業的發展。
比如《琅琊榜》之後,「阿寶色」的古裝劇數量急劇下降,大家都換回了質樸素淨的典雅風。
拍攝《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時,孔笙還發現橫店、象山等拍攝地的創作氛圍,較之以往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很多劇組對於場景、拍攝質量的要求都在迅速提高。
許多製片人都說過,如今若再想拍權謀劇,不做出點《琅琊榜》的質感,都不好意思播了。
這就是一個好團隊對大環境的影響,正午陽光的成功對國內影視行業的制度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也確實已經在改變中了。
青石電影編輯部|老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