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來歷習俗和活動(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
2023-10-16 01:14:57 1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元宵節的習俗和元宵節的來歷,希望大家喜歡!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習俗(風俗):
1.吃元宵
元宵節總是要吃元宵的。元宵節吃元宵始於宋朝,不過當時元宵叫「浮圓子」,到明朝才稱「元宵」。元宵又叫湯圓。據說袁世凱稱帝後,認為「元宵」就是「袁消」,於是下令改「元宵」為「湯圓」。過去每家做元宵、吃湯圓,意在新的一年中祈福全家團圓、和睦、幸福。
2.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元宵放燈的習俗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
3.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做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在這一天民間會掛起彩燈,然後將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測。這樣既能啟迪智慧又能夠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人們的聰明智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舞龍獅
每到佳節或者是集會、慶典的時候就會有舞龍舞獅的團隊來進行助興活動,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元宵節這麼熱熱鬧鬧的節氣,當然少不了舞龍獅的存在了。
5.放煙花
燃放煙花是我國慶祝節日必不可少的助興活動,元宵節自然不例外。當五彩繽紛的煙火射向高空,頓時夜空錦繡團團、璀璨奪目,地上火樹銀花,天上人間構成了一副美麗的畫面,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最愛觀賞的節目之一。
6.送孩兒燈
送花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7.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8.張燈結彩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