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社火資料大全(冀城花鼓民間社火)
2023-10-16 02:45:48 1
慶豐收、祭祖先,四處皆聞花鼓聲——冀城花鼓
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市的地方傳統舞蹈藝術。據史料記載,在唐朝的貞觀年間就有了翼城花鼓,翼城縣楊家莊楊家祠堂牌匾上寫道:「唐太宗坐定長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個元宵節呀,國邦定,民心順,國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熱哄哄。」此牌匾落款為「大唐貞觀三年正月初十日」。
翼城花鼓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春耕即將開始的時候,人們用震天的鑼鼓、生機勃勃的集會遊行來喚醒大地,催促春耕,祝願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從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為百姓慶豐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謂"繞城西北東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即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表演形式豐富多彩,節奏非常活潑明快,氣勢恢宏。動作粗獷,節奏歡快,情緒熱烈,風格淳樸。表演形式主要有行進表演、廣場表演和舞臺表演。
表演者身背幾個花鼓,上下左右,前敲後擊,每令觀眾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且還能躍上兩人抬著的雙槓之上,登高表演,如履平地,故深受群眾歡迎。歷經1000多年的傳衍,翼城花鼓不僅演變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而且傳播到陝西、內蒙、天津、河南等多邊省份。
最古老的民俗娛樂活動——民間社火
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流行於中國民間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來源於古代中國勞動人面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
"社"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身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形成了崇尚火觀念。
由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中,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複的中國傳統民俗娛樂活動。
社火集中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社火一詞始見於宋代。當時的社火由祭祀、巫術、儺儀、百戲、樂舞、參軍戲、民間雜耍等組成。每逢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組織,舉辦使節慶、迎神賽會,有上竿、躍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說渾話、雜耍、商謎、合笙、喬筋骨、喬相撲、浪子、雜劇、學像生、倬刀、裝鬼、砑鼓、牌棒、道術之類雜戲表演。
社火以傳統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通過一個或一組人物展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為一轉社火。人物要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把杖。社火遊演一般是探馬在前,後面跟著社火會旗、火銃隊(炮隊)、旗隊、社火隊,最後是鑼鼓隊。
社火根據其表演形式可分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藝;表演社火主要在場院進行鬥打表演。主要的社火種類,有布社火、背社火、馬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臺社火、高蹺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