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少數民族飲食習俗)
2023-10-16 02:43:55 3
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飲食消費風俗習慣各異,如蒙古族、滿族、朝鮮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苗族、傣族、壯族等,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飲食消費風俗習慣各異,如蒙古族、滿族、朝鮮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苗族、傣族、壯族等。
1.蒙古族的飲食特點
蒙古族菜流傳於內蒙、東北和西北地區,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元代是其鼎盛時期。飲食種類有茶食、糧食、奶食和肉食四類。茶食分為淡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四種。嗜飲磚茶。炒米(即蒙古米)是主要食品。奶食分食品與飲料.食品有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和奶果:飲料有奶茶、酸奶和奶酒。傳統食品分為白食和紅食兩種,白食是牛、羊、馬、駱駝的奶製品,以白食待客是最高禮遇;紅食是牛、羊等牲畜的肉製品,紅食中最多的是羊肉,花樣甚多,如手扒羊肉、全羊席等。
愛好飲酒,冬天喜喝泡子酒、夏天多為奶子酒,平時習慣喝各種白酒和烈性酒,酒量較大。牧區蒙民不食各種魚類、雞鴨、蝦蟹和內臟。蒙古菜僅用鹽或香料調製:重酥爛,喜鹹鮮.油多色深量足,帶有塞北草原粗獷飲食文化的獨特風味。其代表性名菜主要有手扒羊肉、烤羊尾、燉羊肉、羊肉火鍋、炒駱駝絲、烤田鼠、太極鱔魚等。
2.滿族的飲食特點
滿族菜流傳於東北、京津和華北,有四百餘年的歷史,在清代頗有名氣。以麵食為主食.主要是蒸煮食品,喜吃小米、黃米乾飯與黃米餑餑(豆包)。「豆面卷子「和「薩其馬」是傳統的名吃食品。喜歡飲酒和吸菸。喜歡甜食,甜源主要是蜂蜜。過節喜吃「哎吉格餑」(餃子)。除夕必吃手扒肉。忌食狗肉。葷菜用料多為家畜、家禽或熊、鹿、樟、狗、野豬、兔子等野味,主要烹調方法有白煮和生烤,口味偏重鮮、鹹、香,口感重嫩滑。菜品多為整隻或大塊,吃時用手撕或用刀割食,帶有薩滿教神祭的遺俗。其名菜主要有白煮豬肉、白肉血腸、烤鹿腿、手扒肉,常用蔬菜有大白菜和酸菜等。「火鍋」頗為有名。民族風味飯局,如三套碗、茶席也很有特色。
3.朝鮮族的飲食特點
朝鮮族菜流傳於東北和天津,與朝鮮和韓國菜餚同出一源。以大米、小米為主食,喜食乾飯、冷麵和打糕,傳統食品有五穀飯、鬆餅、藥食等。葷菜喜歡牛肉、狗肉、精豬肉、雞和各種海味,特別是明太魚,最愛吃的是狗肉,有「三伏天喝狗肉湯可大補」的說法。素菜喜歡吃黃豆芽、捲心菜、粉絲、蘿蔔、菠菜和洋蔥等。特別是泡菜。愛喝湯,一日三餐幾乎頓頓離不開湯,冬季喝大醬湯,三伏天喝涼湯。口味喜酸辣,喜食有香、辣、蒜味道的菜餚。愛喝花茶.還愛喝豆漿,男子愛喝酒,除白酒外,還有自釀的「馬利格」酒。一般不吃稀飯,不喜歡吃鴨、羊肉、肥豬肉和河魚,對放糖和花椒的菜及油膩過多的菜不感興趣。不喜歡在熱菜裡放醋。選料多為狗肉、牛肉、瘦豬肉、海鮮和蔬菜,擅長生拌、生漬和生烤.習慣以大醬、清醬、辣椒、胡椒、麻油、香醋、鹽、蔥、姜、蒜調味,菜品風味鮮香脆嫩,辛辣爽口。餐具多系銅製,喜好生冷。其名菜有生漬黃瓜、辣醬南沙參、蘋果梨鹹菜、頭蹄凍、燒地羊、生烤魚片、冷麵等。
4.回族的飲食特點
回族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省區較為集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由於宗教信仰,回民禁食忌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醜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鴨,都要在念安拉之名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有些嚴守戒律的人甚至非清真飯店不用餐,這一點要切記並給予充分的尊重。各地回民的飲食也有所不同。如寧夏的回族以米、面為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常食的面點有饅頭、燒鍋、花卷、麵條、燒賣、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麵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也是節日饋贈親友的禮品。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回族講究飲料,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不飲用,並喜歡飲茶和以茶待客。回族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民不抽菸、不飲酒。回族的飯局講究各種菜餚的排列,婚宴一般用8~12道菜,忌諱單數。寧夏南部盛行「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清真飯局套菜。
5.維吾爾族的飲食特點
以麵粉、大米為主食,肉食以羊肉為主,常見的麵食為饢,喜慶節日或待客吃抓飯,燒烤羊肉是最普遍、最有特色的食用方式。各類小吃如羊肚、羊頭、羊肝、羊心、麵筋是飲食佳品。喜喝奶茶或茶水,吃奶油。飯前飯後必須洗手,以壺衝洗,下以盆接,且只限三下。吃抓飯時.預先還要剪指甲,以便手抓食物。飲料一般喜各種奶茶和清茶。愛喝葡萄酒,酒量頗大。喝湯用木勺。吃飯時,將「飯布」鋪於炕上,然後一家人圍坐就餐。禁食豬肉、驢肉、狗肉和鴿肉,在南疆還禁食馬肉。
6.藏族的飲食特點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還分散居住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一般以糌粑為主食,食用時,要拌上濃茶,若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即奶渣,是打出酥油後的奶子經熬好後晾乾而成,若用酸奶或甜奶熬製則更香美)、糖等一起食用則更香甜可口,糌粑被稱為藏族的「方便麵」。四川一些地區的藏族還常食「足瑪」(俗稱人參果)、「炸果子」以及用小麥、青稞去熬和牛肉、牛骨入鍋熬成的粥。青海、甘肅的藏族也食烙薄餅和用沸水加面攪成的「攪團」,還喜食用酥油、紅糖和奶渣做成的「推」。藏族喜飲奶、酥油茶及青稞酒。藏族民眾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藏曆年「洛薩節」(漢族新年)是最大的節日,屆時,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釀青稞酒。初一,年邁長者先起床從外邊打回第一桶「吉祥水」:全家人按長幼排座,邊吃食品邊相互祝福;長輩先逐次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輩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錯」(吉祥如意,功德圓滿):之後,吃酥油熟人參果,並互敬青稞酒。 7.苗族的飲食特點
苗族菜流傳於貴州、雲南、四川、湖南等地,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的飲食風味大同小異。以大米為主食,有些地區也以玉米、洋芋、燕麥等雜糧為主食。日常飲食多為素食,逢年過節或宴會待客才以豬肉、牛肉、雞鴨等為珍品。常食野菜。喜歡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喜歡用酸湯製作肉食,苗族人幾乎家家都備有酸菜。喜飲酒,幾乎家家都自己釀酒,喜愛燒酒(玉米酒)、米酒和糯米甜酒;喜愛油麻糖、陰米糖:喜愛吸菸,但極少有婦女吸菸。桂林龍勝苗族一日三餐前,都要先飲油茶。苗族人民喜愛養狗,因此也擅長烹製狗肉,不論燉、烤、滷、醬,都濃香撲鼻。苗族菜食料廣泛,嗜好麻、酸、糯,口味厚重。制菜常用顫蒸、鍋燜、罐燉、醃漬諸法,酸菜宴獨具特色。其代表性名菜有瓦罐燜狗肉、清湯狗肉、慧仁米燜炯豬腳、血腸粑、紅燒竹鼠、油炸飛螞蟻、辣骨湯、魚酸、牛肉酸、蚯蚓酸、芋頭酸、豆酸、蒜苗酸、蘿蔔酸等。
8.傣族飲食習俗
傣族菜有八百餘年歷史,帶有小乘佛教的濃鬱色彩。以大米為主食。德宏地區主要吃粳米,西雙版納一帶愛吃糯米。愛吃竹筒飯。不吃羊肉,以豬肉為主、牛肉次之。喜油煎炸而食,不喜炒食。獨特食品是「蟲蟲菜」。民間習慣早、晚兩餐。有嗜酸之癖好,各種蔬菜均要加入特製的酸汁,酸味十足。男子喜飲酒,甜米酒則受到男女老少的喜愛,流行別具風味的竹管酒。
傣族人還愛嚼檳榔。吃飯時全家入席而坐,圍一小蔑桌。如吃糯米飯,則用手捏成團而食。用料廣博,動、植物皆被採用。制菜精細,煎、炒、炮、煙無所不用。口味偏好酸香清淡,昆蟲食品在國外與墨西哥齊名。菜餚奇異自成系統,有熱帶風情和民族特色。其代表性名菜有苦汁牛肉、烤煎青苔、五香烤傣鯉、菠蘿爆肉片、炒牛皮、魚蝦醬、香茅草燒雞、牛撒撇拼盤、炸什錦、刺猜酸肉、螞蟻醬、蜂房子、生吃竹蟲、清炸蜂蛹、燒烤花蜘蛛、涼拌白蟻蛋、油煎幹蟬、狗肉火鍋等。傣族人請客飲酒時,貴賓必須上座。土司頭人宴請重要客人,俗例由寨中年輕姑娘敬酒,她們用銀盤託著酒壺,依次向客人敬酒。如果誰敬而不飲,她們就會抱其頭灌飲。如果想讓她們手下留情的話,就必須準備好銀元,在來敬酒時,放上一枚銀幣,請其代飲。
9.壯族的飲食特點
壯族主要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廣東、湖南、貴州等省也有分布,習慣於日食三餐,有的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中間加一小餐,早、午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的主食,肉食主要為豬、牛、羊、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壯族多自釀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
壯族的節日與漢族有許多相同之處,以春節為重。除夕晚,飯局上一定要有一隻整煮的大公雞,壯族習俗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初二以後開始拜年,互贈餈粑、粽子、米花糖等食品。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歌節吃婦女燒成的五彩糯米飯:以糯米、去殼綠豆及幹醬醃過的豬肉為主料製成的壯粽,尤其是廣西寧明壯族春節時以鬥米做成的「大駝背粽」,都是壯族獨具特色和風味的食品。壯族好客,凡有客至,必定熱情接待。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均請全村各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壯族飯局實行男女分席,一般不排座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按規矩,即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乾淨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要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裡,其他人才能下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