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有什麼意義(你知道清明插柳)
2023-10-15 21:18:47 1
清明節民間十分流傳有插柳、植樹的風俗。清代讓廉寫的《清明歲時瑣記》有道:「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柳條者,斯時柳芽將舒苞如桑葚,謂之『柳苟』。詩云:『清明不帶柳,死後變黃狗』。其義殊不可曉,或曰:『清明不帶柳,死在黃巢手』。蓋黃巢造反時,以清明日為期,帶柳為號,故有是諺也。」但這只是傳說,因黃巢起義而清明帶柳只限局部地方,不可能影響全國而成常態。
清明帶柳,指用柳枝插於門口或編成環形戴在頭上。其來歷還有多種傳說,例如有人說清明節往往可見到有鬼魂出來,但屋前有柳樹,鬼魂就不敢出來,認為柳可以驅鬼避邪,更是無中生有之談。
據筆者的考證,清明節插柳、植樹的來歷還應從上文講到的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當年晉國的國王晉獻公因驕奢淫逸,貪女色,寵驪娘,聽讒言,驅逐公子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得到忠臣介子推的輔助,復得晉國的王位,稱晉文公。但他被勝利衝昏頭腦,重蹈晉獻公圖享樂,走向腐敗,不聽介子推的忠言。介子推一氣之下,辭官回鄉孝母在耕。晉文公後來知錯,便親自去請介子推出山輔助振興晉國。介子推母子不肯相見,藏於綿山之中。晉文公得知,便焚山,以迫介子推出來。山被焚後,只見介子推母子抱著一棵柳樹被燒死了。晉文公後悔萬分,痛哭失去忠臣,後來振作起來,晉國由此強大。他為了紀念介子推,便定每年這天不得點火,只準生食,稱「寒食節」。因介子推母子死於柳樹下,便指定這天要插柳,又因這天火燒了山林,所以以後每年這天還要植樹。後人以為「寒食節」這天是清明節前一日,介子推曾勸說晉文公要清廉明正,所以寒食節又稱清明節。
清明插柳的意義經過長期流傳,已被賦予更高的境界,有人引用《詩經·小雅·採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句,比喻插柳有惜別逝者難捨之情。
民間還有諺語「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用以表示楊柳青青,是青春的象徵,珍惜芳華歲月。特別是婦女戴柳,有青春常駐,容顏不老的祈望。
雖說植樹也是源於寒食節,其實人們在這之前就有在陵墓周邊植樹的風俗,多是種植松、柏樹,有千古不朽的意思。在荒山野嶺植樹可以保持水土,美化環境,也早是人類的共識。而強調清明節前後植樹,因為春天雨水較多,土地溼潤,氣候溫和,適合草木生長。我國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先生曾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經他提議,我國曾與1915年7月30日首次規定,每年清明為植樹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國民政府為了紀念他倡導植樹的功績,改為3月12日為植樹節。新中國成立後也仍以3月12日為植樹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