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
2023-10-16 08:02:45
導語: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馬上就要到了,這個節日裡,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買年貨,貼春聯、貼門神、守歲、拜年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已經開始了,而全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不相同,那麼在河北相關的春節習俗又有哪些不同的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石家莊——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類屬北方秧歌,產生並流傳於河北省井陘縣境內,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拉花起源於明清,源遠流長。以「擰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彙,形成剛柔相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她舞姿新穎、舒展健美、屈伸大度、抑揚迅變,擅於表現悲歡、情戀等各種不同的情緒。拉花道具繁多,內涵豐富,各有其象徵寓意。如傘——風調雨順;包袱——豐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滿……傳統井陘拉花表現內容主要有《六合同春》、《賣絨線》、《盼五更》、《下關東》等。其表演人數多少不等,原為4至11人,現在,少則2人,多則不限,可百人、千人。
民間傳說
愛情生活
"拉花"是由一個叫"拉花"的村姑根據自己的愛情生活經歷編成的舞蹈,並以其名而命名的。莊旺拉花"貨郎擔"中這種意味就很濃,他的歌曲"貨郎謠"與其所表現的內容就很協調。
"拉花"就是拉花
傳說,有一個叫楊名舉的人,明朝萬曆時在河南任西華縣縣令,任滿路過牡丹勝地洛陽時,將數簇牡丹帶回,在以本村老君廟內以"花王"敬神。從此每到花開季節,總吸引許多男男女女前往觀看,為紀念牡丹在井陘紮根這件喜事,一些民間藝人將其編為舞蹈。因當時交通不方便,在近千裡的路途中,牡丹花的遷移只能用人力拉運,故取名為"拉花"。這樣演員就出現了身背花、頭插花、臉畫花、肩挑花的無處不花的裝束和與拉有密切關係的前傾、落步、撇腳的舞步姿態。因此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說法。
"拉花"是"拉荒"的諧音
十年九旱的井陘,以及連年的戰亂,迫使百姓們攜兒帶女背井離鄉逃荒在外,他們在大街上邊走邊唱、述說苦情、乞求施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有定性的乞討形式——"拉荒"。時下,仍可在一些老藝人中收集到一些"拉荒"中的傳說趣聞。因"花"與"荒"為地方諧音,故稱"拉花"。
張家口——蔚縣打樹花
蔚縣打樹花。 圖片來源於網絡
蔚縣打樹花。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不亞於燃放煙花。後來,暖泉鎮每逢元宵佳節期間「打樹花」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打樹花也作為一項古老技藝,成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傳說
據說當年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也同樣渴望著熱鬧喜慶,但鐵匠買不起煙花,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絕不輸給擁有煙花的富人們,因此便有了每逢過年「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民俗。
關於打樹花的由來,當地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說城門上有五顆魁星,村裡人為了來年能使村子多出幾個秀才,便用生鐵熔化成鐵水,僱民間的藝人,去打樹花。鐵水全部落在五顆魁星上,才能表示來年中的秀才多。所以對打樹花的藝人要求非常高,不僅力氣要大,能把6公斤的柳勺帶鐵水一次又一次地揚到高空,還得要揚的準,揚的藝術漂亮。其實,無論怎樣的版本,都是一種祈福的心願。
邢臺——扇鼓舞
扇鼓舞。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扇鼓舞。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邢臺扇鼓舞又名太平鼓,邢臺民間稱之為「打扇鼓」,是河北省邢臺市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舞蹈。它以扇鼓和鼓鞭為道具,扇鼓為單面羊皮鼓,其形狀和構造是,直徑25--30釐米,上面彩繪著吉祥花卉禽鳥圖案;鼓柄長35釐米,是一根較粗的鋼筋棍兒,鼓柄下端用細鋼筋撼成三瓣梅花形,上面串著幾個小銅環,晃動一下,小銅環相互碰撞譁啦譁啦直響;鼓鞭長約45—50釐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綁纏著一縷彩色絲線或布條,類似戲曲中的馬鞭。扇鼓手們左手執扇鼓柄,右手執鼓鞭,邊邁舞步,邊晃動或擊打扇鼓,同時口唱扇鼓腔。扇鼓舞由此而得名。寄寓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祈盼。
藝術形式
扇鼓舞從民間花會和傳統戲曲中移植了不少劇目,如《文王拉牽》、《姜太公釣魚》、《李三娘推磨》、《寶蓮燈》、《餘賽花招親》、《七仙姑下凡》、《唐僧取經》、《小放牛》等。演員表演時分別化妝為生、旦、醜等角色。其中小旦上身穿紅祆,腰系裙子,頭上盤挽紅綢繡球,腳穿三寸高的木頭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動作委婉,扇花多變。「搖步」走起來兩手端於腰平,腰部隨著腳步自然擺動,猶如風擺一般,表演優美、細膩。生角頭戴禮帽,身穿大衫,左手拿扇鼓,右手持鼓籤,邊敲邊舞。動作瀟灑大方,如「拉鑽」一動作,上扇肩隨著鼓點,左右晃動,然後突然右腿蹲下,左腿伸直,上下起伏性很大,表演靈活,柔中有剛。老旦的道白,妙趣橫生,富有鄉土風味。丑角的動作,上身雙肩上下抖動,下身半蹲,行動以足尖著地,表演幽默詼諧。扇鼓舞靈活隨便,8至20多人都可以圍圈打跳。從隊形變化看,有走圓場、老龍擺尾、雲轉花、搭天橋、二郎穿梭、搖船、抬轎等。從個人動作看有二郎擔山、反背擊鼓、關公磨刀、雪花蓋頂、斟茶滿酒等。唱詞類似戲曲唱詞,句式長短富於變化。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節奏緊湊,前後貫通,一氣呵成。唱詞通俗、口語化,易學易唱。
唐山——冀東地秧歌
冀東地秧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冀東地秧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冀東地秧歌廣泛流傳在河北省唐山地區。據《中國古代舞蹈話》(王克芬著)記載:「秧歌是由古代的『村田樂』演變而來」,它的源泉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地秧歌,徒步於地上表演,不受演出場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較機動靈活,易學易演,是自娛性和表演性相結合,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種民間舞,傳統的活動形式,基本上分過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過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點是:節奏與動作統一,表演各異,舞姿簡潔,邊走邊扭。場子秧歌,遇到廣場或十字街頭,拉開場面,大扭一番,有時還扭一會兒,唱一段,用鑼、鼓、釵間奏,然後表演帶故事情節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節目)。主要特點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畫面靈活多變。
地秧歌的傳統表演形式,大多是前邊有兩個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魯智深),手舞花棒,開路打場,後跟提花籃、佛塵的童子及田公、漁婦、樵夫、書生等角色。在行當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婦)、醜(詼諧、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婦女)、公子(文質彬彬的書生)。表演上的共同特點是腳下步伐上下顛顫,結合肩部與腰部扭動和雙手搖擺為主,就好像鳳擺楊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據人物性格,分別手持彩扇、花絹、團扇、撥郎鼓、棒槌、菸袋等,手部的基本動作以八字翻花為主,上下左右,前後抖動扇花,變化萬幹,如雙雙對對的彩蝶在花叢中飛舞,既抒情、優美、典雅,又火爆、潑辣、熱情、歡快,富有詼諧、幽默、質樸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揚的大嗩吶為主,配以中、小釵作打擊樂。大多習慣於吹奏《滿堂紅》、《句句雙》、《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於表現樂觀、歡快、喜悅的節日氣氛。地秧歌中的妞、醜((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種人物的舞姿動作非常細膩,富於表現力。
滄州——河間大鼓
河間大鼓表演現場。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河間大鼓表演現場。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河間大鼓,又名西河大鼓書,發源於滄州河間市,是河北省民間廣為流行的一個地方曲種,它是在木板和弦子書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經歷了大約200年孕育、成形、發展三個階段,最終形成由三弦、板、鼓進行伴奏的說唱形式,並在冀中一帶流傳開來。
河間大鼓在演唱過程中,形成了北口、南口、小北口等三個支系。北口,流行於白洋澱以東以北地區,代表人物為馬三峰、朱大官等;南口,流行於高陽、博野一帶,代表人物為馬瑞景弟子。經過幾代說書藝人的演藝和改進,博採眾藝之長,西河大鼓書的結構更加嚴謹規矩,同時又演化出許多新唱腔,大大增強了其藝術性和表現力。
河間大鼓內容以民間故事、歷史通俗演義、通俗小說為主。在書目上主要有長篇(蔓子活)、中篇(巴緄兒)、短篇鼓詞(小段)、書帽(小巴掌),其中長篇和中篇邊說邊唱,小段只唱不說。傳統書目異常豐富,中長篇鼓書有《封神演義》、《薛家將》等100多部,小段有《小姑賢》、《蘭橋會》等數百個。反映現代題材的中長篇鼓書有《地道戰》、《林海雪原》等。
河間的唱詞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和十字句組成,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等。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洋琴、銅板、書鼓。唱腔有數十種,起伏多變,深沉細膩。
廊坊——散燈花
點燃的燈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廊坊,正月十五晚上,吃元宵前,要先散燈花。散燈花,燈花是用五色紙剪制的,放到碗裡用香油浸透,散時需兩個人,一人提燈,一人用筷子夾著燈花在燈上點燃,由屋裡牆角、窗臺、炕沿往外散,散到院中各個角落,直到院外井臺、碾棚、門道,一直往外散,散得越多越好,有的一直散到大道上或河道裡。
近年來,一些較大的集鎮村莊常於此夜放煙花、爆竹、耍龍燈,並用麻油浸捻,燃放於村郊野外,仍俗稱「散燈花」。男女老少沿街遊覽,共賞燈月交輝的良宵美景。
(本文中圖片、文字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