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論人生讀後感
2023-10-04 07:38:19 1
篇一:《培根論人生》讀後感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讀書,時時接受薰陶,我不也可以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嗎?由於種種原因,我沒有時間讀很多的書,所以我也沒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慶幸的是,我讀到了一本好書,那就是——《培根論人生》。
《培根論人生》確實是一本好書!我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這本書談論了人生的價值,它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美、善、惡,告訴我天性與修養的關係,嫉妒與猜疑總是在悄悄地毀掉人間最美好的東西,這本書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應該有自己真正的價值。其中,「論求知」與「論友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謂「求知」,無疑是對知識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甚至超越知識。而其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而實踐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習嘗試則可以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其實,一個人如果沒有求知慾,就會像市儈一般,庸庸碌碌,無所作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就像一條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連綿不絕。人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甚至慢進亦退。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度的時代:加速的時間、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識更新……處在這樣一個知識瞬息萬變的時代裡,處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為避免自己陷入「貶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事實亦證明,處於學習狀態的人必定會成為最有潛力、最有價值的人。
篇二:《培根論人生》讀後感
本想給這篇文章定一個有點文學氣息的題目,但經過漫長的思考與思想鬥爭後,我放棄。只好草草地拿了這乾巴巴的幾個字來填填這飢餓的、空白的紙。
乾巴巴,是我對本書的第一印象,或許這一片片豆腐乾一樣的文章很符合將來的議論文形式,但那些過於繁瑣的人名與那一小撮不符合現代思維的觀點,讓我覺得看這本書格外枯燥。
不過,我也不會因此就把書往桌上一扔,狠狠地對它翻一個白眼,罵:「什麼破書!」畢竟不能因為人家的想法和自己的意見不同,審美眼光和追求與自己的根本不對路子,就一味地批評,盲目地討厭。更何況人家的思想其實還是有深度的,否則「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幾百年都不變的經典臺詞時時掛在我們的嘴邊呢?
在這本書中,我對《論無神論》這篇文章所論述的觀點感到十分有趣與新奇,傳播無神論竟然在作者眼裡竟也是一種無神的宗教的宣傳途徑,乍看之下有些好笑,但仔細品味後才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幾分道理。其實在我看來無論是什麼神教,說到底也不過是給一類或者一群人制定的一種約束自身的一系列規則而已,而神的存在與否,也某種意義上也是給一種物象人化。當人類帶著敬畏的心情膜拜神的時候,大多也是在膜拜他們所代表的特殊含義、膜拜人類所沒有的特殊能力,膜拜他們想膜拜的,膜拜他們敬畏的——而這一切,在我看來,都會歸向最終的起源:神奇的自然。
其實我認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是自然,科學與神學的最大區別便是他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科學總是本著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嚴謹好奇的特性,喜歡把什麼都解剖開來一探究竟,了解他們的結構組成、物理與化學性質,隨後盤算著該做怎樣的實驗,才能發現它們在哪方面可以被人類好好利用;而神學則是要求信仰者百分百敬畏他們的神,或者更貼切地說是敬畏自然。一場普通的雨都有可能讓他們聯想到雨神,如果再加幾束閃電,宙斯廟的門檻說不定就被信仰者踩得差不多了。
當然,我想到的不僅僅是這些。真理、勇敢、家庭、死亡……那十幾篇文章怎能涵蓋得了人的一生?這或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追求罷。真理與謬誤,勇敢與懦弱,幸福與痛苦,甚至笑著哭……(想反義詞還真是頭疼)這些本應是矛盾的一對對,卻又如此和諧的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
或許人生並不是任何人能論述得全的,但作者還是給了我去思考的方向與大致內容,本書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見。若是日後想起,翻出這本薄薄的冊子,看著那些我並不認同的論點,我想我唯一能做的便是,面對那些矛盾,將它們揉在一起,燉出精華,給自己慢慢享用。
篇三:《培根論人生》讀後感
人生是什麼?為什麼有無數的人不停地探討它、追問它、論證它?人生是一個空洞而又深邃的話題,我們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卻對這條路是那麼陌生,充滿著太多的未知因素。孩童時候的我們不會問人生,因為有父母牽引著,但是少年的我們,有了一定的思想意識,有了更多的疑惑煩惱,希望得到解答,很慶幸那時的我正因為有了《培根論人生》這本書指引著。
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應該是大眾最為熟知的名言。當我第一次接觸他的這本散文集時,我以為會是一本抽象晦澀的作品。然而並非如此,培根以他自身的經歷和思考,人生以及人性的一些話題,解開了人生的奧妙。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溢於心中。雖然他沒有確實得告訴我要怎麼做,但是他對這些事情都做出理性的分析,讓我對於人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感悟。
首先,世界是真善美與假惡醜的統一體。在開篇的《論真理》中探討真理與謊言,培根說到是對於世人來說,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者鑽石,需要藉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幻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但是其實真理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而謊言就是「請求上帝來執行末日審判的喪鐘」。在《論善與性善》中談到「『善』與神學中的德性,『仁愛』相符合,並且不會過度,只能有錯誤。」在《論美》一文中,也培根寫道:「美德尤比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真善美都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但在《論偽裝與掩飾》中說道偽裝與掩飾使人迷惘,也「剝奪一個人作事底主要工具——信與任」。在《論嫉妒》中又說道嫉妒和戀愛一樣讓人分不出迷人或魔人,「很容易造出意象和觀念;並且很容易進入眼中,尤其是當對象在場的時候,這些都是導致蠱惑之處」這些假惡醜又悄悄地毀掉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在人生道路上的我們,要學會甄別真善美與假惡醜,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其次,指導我在學習生活工作方面所重視的內容。他在《論讀書》中談到「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論友誼》中強調了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誼,如「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此外其他篇目中談到習慣與教育,父母與子女,婚姻與獨身等多方面的內容。我還特別喜歡他在《論遊歷》中所說的「遊歷在年輕人是教育底一部分;在年長的人是經驗底一部分」,強調旅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此外,還有可作為在官場使用的「厚黑學」。如在《論權位》、《論狡猾》、《論野心》等篇章。培根是寫到的:「為追求權利而不惜犧牲自由,或者為追求駕馭他人的權利而犧牲自我,這種欲望真是叫人莫名其妙。升遷高就的過程那是極艱辛的,要吃不少苦頭,但是升得越高,得來的苦越多,而且升遷過程有時還是見不得人的,因為其借用卑下的手段使人變得尊貴。」
「人想退的時候退不了,該退的時候呢,又不肯退,而退了的人呢,又不甘退已。官居高位者只有通過他人的看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幸福,倘若按其真切的感受並無任何幸福可言。」雖然現在的我涉世未深,不太能理解為何他們如此爾虞我詐只為等高樓,卻又「高處不勝寒」,但是聯繫到實際中,從別人的眼光當中,得到所謂的快樂,是何等的悽涼。
「有些書是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食,有些書你就必須細嚼慢咽,充分的消化。」培根的這本書,每當我處於閒暇時刻總會翻一翻,它對於我來說的重要意義在於每個時期都帶給我前進的動力。在高中時期,教會我如何解決同學之間的摩擦,如何面對學習的成績變動,如何克服高考的重重壓力,如何調節自己低落的心情;在大學時期,又教會我如何堅持自己的專業選擇,從幻想的城堡中走出來,體會世界真善美的同時,也了解世界的假惡醜。曾經的我總想逃避這個世界,但是當我再次讀到這本書,我才深刻了解到自己一直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但世界不是因為我而存在的,我不可能讓整個世界適應我,只有我適應這個世界。可是這是世界上也只有一個我,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一片天,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篇四:《培根論人生》讀後感
弗蘭西斯·培根,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的《培根論人生》以文筆優美、語句簡潔、趣味盎然、格言精妙而大受歡迎,歷四百多年而未衰。本書體現了作者的現實主義與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古往今來,關於人生,有許多著名的論斷,而培根關於人生的論述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
論人生,在我的理解中,人生,就是人們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過程。人類生存之死亡所經歷的過程。人生富含哲理性、深邃性,也使之成為文學、影視作品的永恆主題。光陰似箭,一個人的生命再長,在時間長河中也只不過是那麼一瞬間。在這人生的一瞬中,你將如何度過呢?是奢求?是奉獻?還是混日子算數?
培根說:「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實有意義,那麼這一生就沒有遺憾!」人們一直都很想弄個明白,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通常人們的理解是,人生不過就是從生到死的一場場鬧劇。生就給人們帶來了喜悅,死就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悲痛。而在這過程中,更充滿了歡樂、憂愁、成功和失敗。關於這一話題,永遠也找不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人生就像是一條路,不知何時才能走到盡頭。人生是一本未寫完的書,無論我們怎樣翻著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盡頭才知它的結局。人生更是一個謎,但答案卻要等到生命的終結才能揭曉。在此之前,無論你是誰,甚至是天才也無法預見到。所以,我們更應該笑對人生,活著就要活出真自我。人生是充滿希望的陽光。這是每個人都樂於接受的,因為有了新生命的誕生,世界才會有新的能量。就如人體中注入了新的血液,會顯得健康,生氣勃勃。從《培根論人生》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的感悟,下面我就說一下我讀了這本書以後,關於讀書的感悟。
論讀書―――「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論述了讀書的目的和作用,並指出讀書和獲取知識是密不可分的。隨後培根在《新工具》這部著作中明確指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是合於一體的,因為原因不明的地方,就不可能獲得預期的結果。對於有待徵服的大自然,恰恰首先必須服從它。」這兩句話後來被凝縮成為現在已為人類所共知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培根是提出這一原理的先導。唐代的顏真卿也有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他們都在不約而同的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更應該好讀書,讀好書,藏克家說過:「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同時我們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因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並且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
所以我想,我以後要更加努力讀書,做到「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時時接受好書的薰陶,必能為以後的人生添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