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書法好在哪裡(有人評趙孟頫的書法是)
2023-10-04 13:25:49 1
據網傳某位國展評委說:元明清的書法衰於趙子昂、董其昌,讓書法進入忸怩侷促、無地自容的死胡同,他們書法就是局限於古人,不敢創新,是「奴書」!那麼,什麼是「奴書」呢?
「書奴」的概念最早見於晚唐書法家釋亞棲,在他的《論書 》文中進行專門的論述:
凡書通即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
他認為書法最終是要求變,歷代的大書法家無不是求變然後自成一家名揚後世。如果不能求變,就算是書法有入石三分的功力也終究只是書奴。從這裡可以出看,書奴是指書法中執法不變,不求變不能自成一家。
《歐陽修集》卷一二九筆說:
學書當自成一家之體,其模仿他人謂之奴書。安昌侯張禹曰:「書必博見,然後識其真偽。」餘實見書之未博者。
北宋歐陽修認為學書應當自成一家,模仿他人的則是奴書。學書少了不模仿他人,如果模仿他人就是奴書,又談何說師從古法、有古人意。歐陽修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至始至終都在模仿而未跳出他人面貌形成自己的書體。
陳伯智,少有器局,博涉經史。大建中,立為永陽王。雅意翰墨,無狗馬之玩,作字勁舉,而行草尤工,師其成心而自為家學,故名重於時。蓋傳習之陋,論者以謂屋下架屋,不免有奴書之誚。此伯智獨能擺脫而世有策馬馳逐,葦航汎浮比其落筆之妙者,非虛語也。
宋徽宗宣和年間編撰的《宣和書譜》評陳伯智書法時也提到了奴書,其中認為「屋下架屋」也就是在別人的書體下進行書寫即為奴書。
觚管士有「書奴」之論,亦自昔興,吾獨不解此。藝家一道,庸詎繆執至是,人間事理,至處有二乎哉?
為圓不從規,擬方不按矩,得乎?自粗歸精,既據妙地,少自翔異,可也。必也革其故而新是圖,將不故之並亡,而第新也與。故嘗謂自卯金當塗,底於典午,音容少殊,神骨一也。沿晉遊唐,守而勿失。
今人但見永興勻圓,率更勁瘠,郎邪雄沉,誠懸強毅,與會稽分鑣,而不察其為祖宗本貌自粲如也(帖間固存)。邇後皆然,未暇遑計。趙室四子,莆田恆守惟肖,襄陽不違典刑;眉、豫二豪,齧羈蹋靮,顧盼自得。觀者昧其所宗:子瞻骨幹平原,股肱北海,被服大令,以成完軀。魯直自雲得長沙三昧。諸師無常而俱在,安得謂果非陪臣門舍耶?
而後人泥習耳聆,未嘗神訪,無怪執其言而失其旨也。遂使今士舉為秘談,走也狂簡,良不合契,且即膚近。為君謀之,繪日月者,心規圓而烜麗,方而黔之,可乎?啖必谷,舍谷而草,曰谷者「奴餐」,可乎?學為賢人必法淵賜;晞聖者必師孔。違洙泗之邪曲,而曰為孔、顏者「奴賢」、「奴聖」者也,可乎?
所謂「訂」,《說文解字注》解釋為:"訂,平議也",引申的意義有"改正、修正"。所以明代祝允文《奴書訂》是對前人評論「奴書」的一種反駁。並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舍谷而草"然道食谷就是「奴餐」?第二個例子,洙泗是指儒說孔學,然道對於不尊孔儒學說而言,尊孔儒學說就是「奴賢"、「奴聖」了嗎?
綜上所述,奴書的說法評判的標準不在於是否學習古人,也不是說學習古人功力深淺。而是學習古人後是否能跳出古人的面貌自立門庭。所以個別古人評趙孟頫的書法是奴書,全無根據也,而且完全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