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
2023-10-04 13:25:19 11
篇一: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 潘永利
今年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論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麼是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說:「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說明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
篇二: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
雖然是很薄很薄的一本書,讀一遍用的時間也很少,但是讀完一遍還想再讀一遍、還想再讀一遍……這本書用了很通俗、很簡單的語言讓我們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只有引導學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我曾經有過那麼多的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施,以期達到「行雲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當我給孩子們出示我費盡心機做出來的課件,欲贏得孩子們驚奇和喝彩時,卻見孩子們一臉漠然,沒有興趣……多年來,我雖然在教師這個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訴」,一聲聲「叮嚀」,一遍遍「咀嚼」,可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然而我卻失望地發現,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費苦心」,從來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和「孤芳自賞」,孩子們並不「領情」。於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大發其火,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麼了?我的孩子怎麼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覺太好,太誇大自己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識的源泉、正義的化身」,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們面前透著一臉的「霸氣」,一直處於「主宰」課堂的地位。我們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們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正像蕭伯納說過:「我不是你的老師,只是一個伴侶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方向。」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篇三: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
最近又花了點時間讀了讀陶行知的創新教育理論,他 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並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 我想: 今天我們學習陶行知的創造精神,不在於熟知他關於創造教育的思想,借鑑他創造的教學形式,而是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聯繫班級實際,針對學生特點,解放思想,放手實踐,要「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 ,不怕吃若,不畏人言,更不懼失敗。
我也一直更新著自己的教育理念, 具體的說,受陶行知先生創造教育理論的思想薰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 有以下四點感觸:
一 要以趣激學,啟動創新。 在教學中,興趣往往表現為一種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會有發明創造;有好奇心才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細緻地觀察與思考,能夠主動思考、大膽探索。因此,激發學生濃厚的創造興趣和創造欲望,引導學生多思多問,是我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工作。
二 要誘導質疑,在 設疑問難中催生創新。 古人云: 「 學貴有疑 」 。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於質疑的思維品質。陶行知先生有這樣的詩句: 「 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 …… 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 有力地說明了 「 問 」 的重要性。那麼在英語教學中,我同樣要善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催生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三要 利用肢體語言,在想像中放飛創新。 想像是思維的體操,是創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驅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由此可見,表象越豐富,想像就越開闊、越深刻。想像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住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展開。 因此,課堂上我就應該多利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和自己的形體語言等形式激發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四 要 重視自主合作,在競爭中提升創新。 陶行知提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投身到學習、訓練的具體行動中去。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種認識過程,也是一種探究過程。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與創造,英語的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一,不斷地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並逐步提升其創造能力。學生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我如果堅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與合作探索的能力,讓他們有更多的自主學習、獨立思維的時間與空間;也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學會如何去獲得知 識的方法,那麼要達到培養創新的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也就輕而易舉。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要一如既往的繼續深入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通過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進行英語教學; 我要將創新教育理論與英語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在英語教學中堅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將英語教學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活動,積極探索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新途徑。我相信,長此以往, 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開花、並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
篇四: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 黃裕湘
愛是陶行知畢生事業的靈魂。沒有「以人為本」的現代價值體系,沒有「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關係;一個國家必須文明和強大兼具,才有真正的現代化。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實施愛的教育,培養學生向上精神
愛的教育是少年、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小學階段(兒童少年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兒童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不僅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裡,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差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使學生們感受時代的脈搏,培育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學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文明宣傳、公益勞動、社會調查及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鍊、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習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並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並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願意學、認真學、樂意學,才算是教學效果好。
四、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生命活力
「六大解放」之要義是人的全面徹底的解放,是人的全面徹底的自由。人的全面徹底的自由必將激發無窮無盡的創造力。早在1925年,他在《學做一個人》中就號召人們「要做一個80歲的青年」,「別做一個18歲的老翁」。「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成為創造教育的號角。他鼓勵人們要用「大無畏之斧」、「智慧之劍」、「金鋼的信念與意志」這「三件利器」去打開創造之門,走上創造之路。
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兒童的心理發展是與肢體的活動連在一起的,它猶如活潑稚嫩的觸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愛、保護,並給以廣闊的空間和自由。但傳統教育往往以「塑造靈魂」「培養人才」的急切情緒,加以不適當的幹預,或限制時空自由,或束縛手腳行為,或惡語直傷心靈,使其壓抑、萎縮、扭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並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和舊做法。陶行知先生曾對我國當時的舊教育進行過全面、猛烈的批評,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說是他找準了舊教育操作中的問題,從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他們的業餘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飯後的時間還給他們。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
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無愧於光榮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