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姓氏張的由來(中原姓氏尋根——張)

2023-10-04 11:49:16 1

作者:程有為

張姓標誌

張姓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姓氏之一。俗話說:「張王李趙遍地劉」,意思是這幾個姓氏的人分布很廣,到處皆有;又說:「張王李趙陳,天下一半人」,就是說全國雖有成千上萬個姓氏,而這五個姓氏佔到全國人口的一半。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依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得出,張姓人口有七千八百多萬,略少於李姓和王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三大姓。

「張」字的本義是弓上弦,又引申為開弓。可見「張」與弓箭有直接的關係。後來也指樂器上弦,如「改弦更張」。「張」字還指設置機關網羅以捕捉鳥獸,如「綱舉目張」。

平時人們列舉姓氏,常說:「張王李趙」;泛指某人或某些人,就說「張三李四」;比喻弄錯了對象,又說「張冠李戴」。這些成語表明,人們習慣於將「張」「李」並提,作為姓氏或人群的代稱。這表明,張姓在社會上影響巨大。

一、尋根問祖

張姓起源於「青陽」,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上遊的濮陽一帶為「顓頊之墟」(上古帝王顓頊建都之地),也是張姓的起源地。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讀「古」,網),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他的後裔就以「張」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黃帝後裔

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濮陽是黃帝活動的地區,張姓的起源與黃帝有著直接的關係。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在遼闊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先民們已步入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他們主要依靠漁獵和採集維持著低水平的生活。稍後,由採集野生植物果實逐漸過渡到原始農業,由獵取鳥獸和捕撈魚蝦逐漸過渡到原始畜牧業。神農氏發明農作物種植和陶器製作,使先民的生活明顯改善,因而得到人民的擁戴,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首領。神農氏據說就是炎帝。和炎帝大體同時或稍後,另有黃帝部族興起。黃帝又稱軒轅氏,傳說他誕生在河南新鄭(一說壽丘,即今山東曲阜東北)。黃帝率領本部族的民眾,先後戰勝了炎帝、蚩尤等部族,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部落聯盟首領。在今河南靈寶陽平,有黃帝鑄鼎處。黃帝死後葬在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最先在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發現的仰韶文化大體反映了黃帝時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黃帝娶有四個妻室,分別是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黃帝妻室多,兒子也多。據說他有25個兒子。傳說中的張姓始祖,就是黃帝的子孫。

根據唐宋時期的文獻記載,在黃帝的子孫中,有一個名叫「揮」的人,就是張姓的得氏始祖。但是關於揮的身世,卻是眾說紛紜,令人莫衷一是。北宋時人劉恕寫有《通鑑外紀》一書,說揮是黃帝的第三個妃子彤魚氏所生,因而是黃帝的兒子。又有人說揮是黃帝的孫子。戰國時期的史官著有一種書,名叫《世本》,早已散佚不全,後人有多種輯本。秦嘉謨的輯補本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唐代人林寶在《元和姓纂》中也說了同樣的話。揮是黃帝的孫子,他的父親是青陽氏。他觀察天上的弧星,發明了弓和箭,又擔任負責製造弓箭的官職——弓正,負責祭祀弧星,於是得姓張氏。

揮是黃帝的孫子,青陽氏的兒子,已如上述。但中國遠古時代有兩個青陽氏。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第一卷《五帝本紀》中說,黃帝和他的正妃嫘祖所生的玄囂,就是青陽氏。但是北宋歐陽修等人撰寫的《新唐書》中有一卷《宰相世系表》卻說:「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以為揮的父親是少昊青陽氏。那麼,揮的父親究竟是哪個青陽氏,究竟是玄囂,還是少昊呢?

少昊是東夷部族的首領,他活動的中心地區在今山東曲阜一帶。而黃帝屬於華夏部族,活動的中心地區在中原地區,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少昊和黃帝不屬於同一部族,這就排除了少昊是黃帝的兒子和揮的父親的可能性。宋代人羅泌認為,說揮是少昊的兒子是一種無稽之談。因此我們認為,揮是玄囂的兒子,黃帝的孫子。

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的社會組織是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黃帝、顓頊、帝嚳、少昊等,並不一定是一個具體的人,很可能是一個部落聯盟首長的稱號,一個稱號可以沿用若干代而不變。因此,我們認為,揮是黃帝部落聯盟中的一個部族首領。

三、得姓地望

關於張姓的得氏地點,目前至少有三種說法:一是河北清河;二是河南濮陽;三是山西太原或永濟。諸說紛紜,需要辯說明白。

張姓的得氏始祖揮的活動地區,文獻沒有明確記載,我們只能從揮的父親玄囂說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意思是說玄囂降生在江水,封邑在青陽。江水在古代的江國,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境內。玄囂的封邑青陽應該是揮成長、活動的地方。

「清」和「青」兩字古代通用。古代又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因此,人們認為,青陽,就是清水的北面。

古代的清水有兩個源頭:一是今河南省獲嘉縣北黑山,二是今山西省高平縣。後者就是古代的丹水,它向南穿過太行山,東流入吳澤陂,然後注入發源於獲嘉縣北黑山的清水。再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淇縣、內黃縣,然後進入河北省的魏縣、清河縣、滄州市,至天津入海。周定王五年(前602)黃河改道,南注黎陽(今河南濬縣北),清水就由此流入黃河,以下僅存故道。三國時曹操開白溝遏淇水北流,就走的清水故道。由於年長日久,受黃河改道的影響,河道淤塞,或某段河道改名,清水於是隱沒無聞。

被人們稱為張姓起源地的河北清河和河南濮陽,都屬古代清水流域。清河在下遊,濮陽在上遊。至今,濮陽帝丘遺址仍有清河故道。

張姓得氏於河北清河的說法見於明代嘉靖年間張浚等人纂修的《張氏統宗譜》。這部譜書的《得姓郡望》篇說:「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之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意思是說尹城國(後來的清河郡)的清陽縣是揮造弓矢、封弓正、祀弧星的地方,也是張氏得姓的地方。但是沒有文獻記載河北清河是「帝後所都」,黃帝、顓頊、帝嚳等都沒有在這一地區活動,揮也不大可能在這一地區生活。然而清河張氏從郡望角度說,是張氏中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一支。

河南濮陽古稱帝丘,是傳說中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濮陽是顓頊的都城所在地。顓頊和他的侄子帝嚳埋葬在「頓丘城南臺陰中」,就是今天的河南內黃縣境內,並稱「二帝陵」。顓頊和帝嚳活動的主要地區在濮陽,因此,同為黃帝部族的揮,在濮陽一帶活動是有根據的。

濮陽不僅是顓頊和帝嚳活動的中心區域,而且還是夏王相建都之地,又是商先公相土的東都。前些年在濮陽西水坡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蚌殼堆塑龍虎,被人們稱為「中華第一龍」。在這裡又發現有眾多的龍山文化遺址和先商文化遺存。

揮是弓箭的發明者,他的部族又以製造弓箭為業。因而揮生活的地區一定有製造弓箭的材料。我國最原始的弓箭有「桑弧蓬矢」,就是用桑木做弓,蓬梗做箭,但更多的是用竹作箭。濮陽古代有「桑間濮上」等地名。濮陽西邊的鄘(讀「庸」,國名,在今河南新鄉市西北)地也多桑樹,因此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鄘風》中有《桑中》和《定之方中》兩首詩歌,說「期我於桑中」,又說「說於桑田」。這雖然是西周和春秋時期的情況,但也可以證明古代帝丘、朝歌一帶桑樹很多。竹也是製造箭的原料。《詩經》的《衛風》中有《淇奧》、《竹竿》等詩篇,說這裡「綠竹猗(讀「衣」,美盛貌)猗」,「綠竹青青」。既然西周春秋時期衛地(今濮陽、淇縣一帶)有美麗茂盛的竹林,遠古時代這裡的野竹也不會少。濮陽一帶既有柔韌的桑樹,又有堅硬的竹竿,為製造弓箭提供了便利。因此可以說濮陽是揮發明弓箭和他的部族製造弓箭的地區,因其條件是具備的。

上述是關於張姓得氏地望的兩種說法,即河北清河說和河南濮陽說,都認為揮是張氏的始祖,張姓得氏地望在青陽,也就是清水以北。比較而言,張姓得氏於濮陽一帶更為可信,更有事實根據。

此外,還有張姓得氏的第三種說法,就是山西說,這種說法認為張氏的始祖是解張。宋代人鄭樵在《通志·氏族三》中寫道:「按:晉國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無可疑也。」但是晉國的張氏,並不是始於解張,而是始於西周宣王卿士張仲的後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在解張以前的西周后期,就有張仲存在,解張當然不可能是張氏始祖。晉國的都城太原等地也不可能是張姓得氏地望。今天還有人提出,張城(今山西永濟境內)可能是張姓得氏之地,也沒有多少切實的根據。

通過以上分析辯說,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張氏的得姓始祖揮生活在青陽,就是清水的北面。清水流域的濮陽一帶是揮生活的地區,也是張姓得氏的地方。

四、得氏緣由

關於張姓的得氏緣由,古文獻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揮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世掌其職,賜姓張氏」;一說「揮始造弦弧。以張網羅取禽鳥,世掌其職,遂以為氏」;一說「揮封於張,為張氏」。簡單地說,一是揮發明弓箭,他的後代以製造弓箭為業;二是揮發明網羅捕捉飛鳥,他的後代以此為職業;三是揮的封邑在張地,因為封邑而得氏。這三種說法,以第一說最為多見,第三種說法較為罕見。

儘管古文獻關於揮的記載有分歧,但都承認他制弓矢、任弓正和祭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有的文獻又說他是網羅的創造者。那麼揮是怎樣發明弓箭的呢?據說是他在夜晚觀天象看到弧星的形狀,受啟發而製造的。弧星就是弧矢星,共九顆,在天狼星東南。其中八顆星如弓,一顆星像矢。弧矢星位於大犬、船尾兩星座內,酷似上弦的弓箭。揮是否因為觀察弧星而創造弓矢如今已難以考究,但弓箭的發明必須有一定的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積累,了解各種物品的性能,則是不容置疑的。對遠古時代的人們來說,學會使用弓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長期的實踐。人們逐漸學會用一隻手持弓的中部和箭杆前部,另一隻手將箭杆末端放在弓弦正中,然後用力拉彎弓弦,眼睛瞄準目標,後面的一隻手突然鬆開,利用弓弦的彈力,將箭鏃射出去,以擊殺禽獸。

在生產力相當低下的遠古時代,弓箭和網罟的發明,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弓箭的發明等於人們手臂的延長,可以在較遠的地方射殺獵物,而又使自身免受猛獸的傷害。在原野或森林中施設網罟,引誘或驅趕禽獸進入其中,也是狩獵的一種有效手段。網罟放在河流湖泊中,又可以捕撈魚蝦。總之,弓箭和網罟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恩格斯說過:「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在新式槍炮發明以前,弓箭一直是人們打獵的主要工具,也是戰爭的主要兵器之一。因此,弓箭及網罟的發明,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張姓的得氏與弓箭及網罟的發明有密切的關係,揮的後裔得姓張氏,就是因為揮發明了弓箭及網羅的製造技藝,他的後裔世代以製造弓箭及網罟為職業。張姓的得氏是以職業或官守(擔任弓正)為氏,簡單地說,就是以職官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揮是張姓的得氏始祖,但是他當時尚不姓張。他的後裔才姓張氏。先秦時期,姓和氏是有區別的,秦漢以後二者就混淆起來不再區分了。

還有改姓張者,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有一個姓解名張的人,作戰十分勇敢。晉景公十一年(前589),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晉國大將卻克率戰車八百乘前往救援。晉軍行進到魯國的鞍,與齊軍遭遇。兩軍展開激戰。齊軍乘勝進攻,鬥志高昂;晉軍能徵慣戰,不甘示弱。兩軍交鋒,解張被敵箭射中。箭從手掌射入,穿肘透出,血流不止,戰車的左輪被血液染成赤黑色。解張忍痛將箭折斷,繼續堅持戰鬥。不久,主帥卻克也被亂箭射中,因失血過多,難以支持,就對解張說:「我不行了!」解張深知,在這關鍵時刻,如果主帥倒下,兵將沒人指揮,就會導致全軍覆沒。於是他一邊鼓勵卻克咬緊牙關堅持,一邊騰出一隻手,拿起鼓捶,奮力擂擊。他駕馭的指揮車如風馳電掣一般衝入敵陣,晉軍士兵緊隨其後,把齊國軍隊衝得七零八落。齊軍潰敗,魯國轉危為安。解張因為在這場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受到晉國君主的嘉獎,被封為張侯。從此,他的後代就以張字作為自己的姓氏。解張的子孫改姓張,這是由其它姓氏改姓張氏的一個最早的事例。它成為晉國張姓的一個重要支派。

五、遷徙繁衍

先秦時期

張姓起源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清水流域,清水養育了張姓的世代子孫。遠在大禹治水時期,由於洪水頻繁,張姓先民就開始了第一次大播遷。先秦時期,張姓先民已初顯身手,嶄露頭角。西周宣王時期,有個名叫張仲的人,擔任朝廷中的「卿士」要職,曾輔佐宣王,使西周王朝在厲王失國後得以中興。他不但為西周王朝建立了顯著功勳,而且以對父母孝順和對兄弟友愛見稱於世。《詩經·小雅·六月》曾對他加以稱讚,寫道:「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張仲是最早見於史書的張姓先民,他曾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韋曲)擔任朝官。

到了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境內)是張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區。張仲的後裔大都遷往晉國居住。張姓中有很多人擔任晉國大夫,見載於史冊。例如張老,晉悼公時擔任侯奄的官職,後來被提升為中軍司馬;張君臣,晉平公時也擔任中軍司馬。張骼,晉平公時曾領兵擊敗楚國軍隊;張趯(讀「提」,跳躍的樣子),晉國大夫,才幹非凡,和張骼等受到楚國人的稱讚。張抑朔,為範氏的家臣,曾擔任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宰。而在宋國有個叫張丐的,是華貙的家臣。

戰國時期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國,張姓先民隨之遷徙到黃河南北,在廣闊的中原地區建立家園。

韓國初建時,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滅掉鄭國,遷都於鄭(今河南新鄭)。趙國初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最後北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初定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來東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原來居住在晉國的張姓貴族,除部分留居原地外,大多隨著韓、趙、魏三國的建立和都城的遷移,率領族人向北、南、東三個方向遷徙,到黃河南北生活。

趙國有個張孟談,在智、韓、魏三家大夫聯合進攻趙氏、包圍晉陽時,暗自勸說韓、魏兩家與趙氏和好,共同滅亡智氏,使趙氏轉危為安。他曾擔任趙國的相國。待趙國遷都邯鄲,張孟談家族也遷到那裡。後來趙國又有張勤,顯貴一時。

魏國被強秦逼迫,將都城東遷到大梁。出身貴族的魏國人張儀,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他和蘇秦都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著名代表人物。魏國還有個張倚,在秦、趙兩國軍隊聯合進攻魏國時,奉命出使趙國,以獻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為名,使趙背離秦國,從而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又有一個張旄,曾勸諫魏王不要和秦國聯合攻打韓國,給魏王講了「唇亡齒寒」的道理,提醒魏王注重韓、魏兩國互相依存的密切關係。

韓國滅亡鄭國以後,將都城遷至新鄭。原來在晉國的張姓貴族,大多來到了韓國。張開地輔助韓昭侯、宣惠王和襄哀王三世,他的兒子張平又歷任韓釐王、恆惠王的宰相,深得韓王的信任。在楚軍進攻韓國雍氏時,韓國先後派許多使者去秦國求救,但秦國一直按兵不動。最後張翠奉命出使秦國,與秦王一席話,秦國就出兵救援韓國,顯示了他的辯說才能。還有張去疾和張遣二人,都是當時的名士。

戰國時代的張姓先民中,也有少數人足跡到達東海之濱和西南地區。東方的齊國有一位謀士張醜,能言善辯,足智多謀。在楚國和趙國軍隊聯合進攻齊國時,他奉命出使楚、趙,與兩國在魏地講和,從而避免了一場戰爭,保衛了國家的安全。還有個張丐,曾說服魯國在齊、楚戰爭中保持中立。在西方的秦國,有個張若,在秦國滅蜀以後,為第一任蜀郡守,遷關中地區民眾萬戶到蜀地,開墾荒地,發展生產,這不僅促進了蜀地的開發,而且也增強了秦國的國力。

魏國人範睢,遭到魏國宰相魏齊毒打後,死裡逃生,為躲避仇人的迫害,改名換姓為張祿,西入秦國,屢次向秦王獻奇計,後擔任宰相,封爵應侯。這是戰國時期其他姓氏的人改姓張氏的一個例子。由於各種原因的改姓,壯大了張氏先民的隊伍。

秦漢時期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朝建立。但因其統治苛暴,歷時僅十餘年,就爆發了陳勝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經過幾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張姓的英雄豪傑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建樹功勳,得以封侯賜爵。其家族大多隨遷到封地,在那裡繁衍生息,成為顯赫的大族。秦漢時期的張姓先民,不僅足跡遍布於關中、中原、齊魯、燕趙地區,而且開始跨越長江,到達江南地區建設家園,逐漸發展成為聲名遠播、人口眾多的大姓。

秦漢時期是張姓先民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的輝煌時期。他們稱王封侯,開宗立派,成為各地顯赫的家族。其中趙王張耳、留侯張良等是頗有代表性的西漢王侯。

秦漢時期「張姓滋多」,人口大量增加。東漢人王符在他的《潛夫論·志姓氏》中說:「司邑閭裡無不有張者」。意思是說,在都城和鄉裡都有姓張的人。

張姓先民由中原、關中地區向長江以南遷徙,在西漢時期就已開始。留侯張良的後裔陽陵公張乘,始居封地陽陵(今陝西鹹陽市東北)。他的兒子張嵩有五個兒子,就有四人遷往外地建設新家園。張睦帶領家人,渡過長江天塹,遷居吳郡(今江蘇蘇州)。可能因為北方人初到江南,不適應當地的生活,其子張況又北遷襄國(今河北邢臺)。張況的五世孫張存不務仕宦,隱居吳江(今屬江蘇)橫山,他的兒子就在江南定居下來。從清河流域遷居徐州地區的張姓人群也逐漸南下,在西漢末越過揚子江,分別遷居衢州、湖州、託州、贛州、福州、汀州、建州等地,就是今天的浙江、江西和福建的一些地區。

東漢末年,北方連年戰亂,百姓朝不保夕,而江南地區相對安定,於是北方民眾紛紛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北方的張姓家族也多向南遷移。如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張昭,就是在這場戰亂中南渡長江的。他先被孫策任命為長史,後來又擔任孫權的軍師,成為東吳的著名輔臣。又如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人張紘,也在東漢末避難江東,成為東吳的主要謀士。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關中地區通往今新疆的道路。西漢擊敗匈奴以後,在西北地區實行屯田,兵士百姓也有不少張姓民眾。漢代有張悙,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曾任漢陽太守。武威祖歷(今甘肅寧縣西北)人張濟、張繡叔侄,漢末為董卓部將,佔據南陽。後張濟戰死,張繡投降曹操。由此可見,漢代已有不少張姓先民在祖國大西北地區定居。

張姓先民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進入四川地區。漢代有更多的人翻越秦嶺,在巴蜀地區安家落戶。成都人張霸,曾在朝廷擔任侍中。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張寬,在漢武帝時也擔任侍中。張良的後裔張壯從關中遷到犍為郡武陽(今四川彭山縣)居住。漢代四川地區已有不少張姓人群在那裡生活。

秦漢時期,張姓人的遷徙大多由於統一的封建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遷民,或由於張姓士人建功立業後被封為王侯而遷往封地,因而張姓先民在黃河流域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西至甘肅、寧夏,東到山東、江蘇沿海,北至長城,南至秦嶺、漢水、淮河。而且有部分張姓先民遷居巴蜀(今重慶、四川)和江南的江、浙、閩地區。

隨著張姓影響的擴大,不斷有其它姓氏的人改姓張氏,從而擴大了張姓隊伍。如東漢時有個姓聶名臺的人,因和別人結下仇怨,為逃避仇人的追殺,改姓張氏,隱居在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其後人張遼,字文遠,是三國時期曹魏大將,戰功卓著,封晉陽(今山西太原)侯。東漢末農民起義軍黑山軍首領張燕本姓褚。他聚集一萬多人,參加黃巾軍張牛角部。張牛角死後,他被推舉為義軍首領,改姓張。因為身體矯健敏捷,被人們稱作「張飛燕」。

姓氏是同一血緣的人群的代號,是家族的徽記。一般說來,它是比較固定,不會隨意改換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如恩賜、貶斥、避難、避嫌等,人們不得不改變自己原來的姓氏。在張姓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既有別的姓氏的人改姓張氏,也有張姓人改為其他的姓氏的情況。例如秦漢之際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張孟,曾經充任潁陰侯灌嬰的舍人,得到灌嬰的賞識和薦舉,做了二千石的高官。為了報答灌嬰的獎掖提攜,他改姓灌氏。他的兒子灌夫,歷任代相、淮陽太守、太僕和燕相。

綜上所述,秦漢時期是張姓發展演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張姓人形成了許多宗族,張姓人群開始由中原走向四方,在更為廣大的地區建立家園。其他姓氏的人改姓張,愈加壯大了張姓的隊伍。

魏晉隋唐時期

如果說秦漢時期主要以開宗立派的始祖來區別同一姓氏的人群的話,那麼魏晉隋唐時期就主要以居住地望和血緣關係的結合——郡望來區別同一姓氏的人們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張姓望族,以安定張氏和吳郡張氏最為著名。

隋唐時期張姓家族獲得迅速發展,當時許多州郡排列望族,張氏均在其中。貞觀八年(631),唐太宗詔令朝廷排定士族,涉及張姓望族的有七個州郡:貝州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虢州弘農郡(治今河南靈寶東北)、鄧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宋州梁國郡(治今河南商丘南)、徐州沛國郡(治今江蘇沛縣)和蘇州吳郡(今江蘇蘇州)。

中唐時期的高宗永徽六年(655),朝廷正式考定全國姓氏,排列各地的望族。開封陳留郡(治今河南開封東南)有5姓,濟陽郡(治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有6姓,鄂州武昌郡(治今湖北武昌)有6姓,洺州廣平郡(治今河北雞澤)有9姓,貝州清河郡(治今河北清河)有5姓,張姓均列在其中。後來唐高宗又詔令朝廷甄別推選全國十大姓氏,稱為「國柱」。清河張氏被排在十「國柱」的首位,列入「乙門」,十分顯赫和榮耀。

晚唐時期,全國各地的張姓家族更加興盛,出現了更多的名門望族。唐憲宗時,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依據全族聚居和「麗甲當時」的標準,再次排出了全國各地的顯姓望族,其中有清河、安定、範陽、太原、南陽、敦煌等25個郡的張氏。

隋唐時期張姓望族中影響最大的是清河張氏、河東張氏、河間張氏、魏郡張氏和始興張氏。

魏晉隋唐時期,張姓先民的足跡開始遍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西晉末永嘉和建興年間(307—316),北方少數民族軍隊進入中原,黃河中下遊地區大亂,張姓先民再次大規模南遷。如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張韙被迫攜婦將雛,遠離故士,隨晉元帝司馬睿南遷建鄴(今江蘇南京)安家落戶。他的同鄉張輿,是西晉名臣張華的孫子,也在這時候避難過江。同時渡江的還有安平(今屬河北)人張亢。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張姓大族成百上千地集體南遷。

唐高宗在位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領兵入閩開發漳州,人稱「開漳聖王」;唐僖宗時,固始(今屬河南)人王潮、王審知入閩,王審知被封為閩王。有不少張姓將士跟隨他們進入福建。唐末發生黃巢起義,又有不少張姓人士向東南遷徙。這些南遷的張姓人群,又從福建南遷廣東,成為客家民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魏晉隋唐時期,又有不少張姓先民遷往西南地區。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張飛,字翼德,隨劉備入蜀,奪取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子孫在成都定居。唐末黃巢農民起義軍逼近長安(今陝西西安)後,國子監祭酒張璘也到達成都安家落戶。以後他的子孫又北遷綿竹(今屬四川)。

魏晉南北朝時,許多張姓先民向西北遷徙。安定烏氏(今寧夏固原東南)人張軌,西晉末據有河西之地。不久中原和關中地區大亂,許多張姓人士前往投依張軌。在前涼境內,張姓成為名門望族。晉昌(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張鎮、張越兄弟的家族,就是涼州地區的強宗豪門。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縣東南)和樓蘭(今新疆羅布泊)的張姓,大多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為躲避戰亂而遷去的。

張姓先民遷往東北地區,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匈奴、羯等少數民族進軍中原,中原漢人為躲避戰亂,遷入關東,投奔鮮卑大單于、平州牧、遼東郡公慕容廆(讀「危」)。在這些到關東避難的中原漢人中也不乏張姓人士。

張姓在魏晉隋唐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漢族大姓,社會影響日益廣大,一些少數民族出身的人慕名改姓張氏。世代居住在雲南地區的蠻族酋長龍佑那,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在魏晉時期的文獻記載中,常出現「屠各胡張某某」,「西河胡張某某」,說明當時在匈奴各部族中出現了姓張的人。在鮮卑人建立的後燕政權中,有張離、張良、張豺等達官顯貴,都屬羯族人。烏桓貴族中也有張姓。在今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省西部和北部地區的蠻民中也有張姓。西晉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昌,就是蠻族人。在匈奴、羯、蠻、烏桓、回紇等許多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張姓人士,這是張姓演變的一個特點。

宋元明清時期

從宋元以迄明清,張姓家族繁衍很快,分布更為廣泛。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又出現了饒州德興張氏,湖南寧鄉張氏等張姓望族。南遷福建、廣東的張姓,成為客家民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遼金時期,東北地區的渤海張氏成為大姓,以致有些其它姓氏的人也改姓張氏。張孝傑、張琳和張汝霖、張汝弼兄弟,都是當時著名的大臣。宋元以後,在我國大西南的雲南、貴州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也有張姓。清朝在貴州曾發生過苗族人張秀眉領導的起義。

近現代

張姓人群在中國腹地的黃河、長江流域的分布相當普遍,不必詳細敘述。現將張姓在邊遠地區的分布概況作一簡要敘述。

在位於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兩省,張姓也是人口較多的姓氏。浙江嵊縣、寧海、餘姚、江山等地張姓居住較為密集,族眾人多,影響較大。福建的福州、廈門以及長汀、寧化的客家民系中,張姓人較多。

五嶺以南廣東省的張姓民眾,多為唐宋時代從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遷去的客家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有韶關、南雄、蕉嶺、梅州、大埔、興寧等地。

西南地區的雲南省的少數民族中有不少人姓張。「土司張姓」就是白族、彝族、哈尼族中的張氏,主要分布在保山、祥雲、洱源、大理、元陽、北勝、開遠、南華、騰衝等地。

東北三省的張姓人群大多是從內地遷去的漢族人,也有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的人。張姓在遼寧分布較為密集。瀋陽、遼陽、岫巖、綏縣、錦縣、興城、朝陽、錦州、肇源等地,是張姓居住較集中的地區。

在我國臺灣島的臺北、彰化、嘉義和高雄等地,有很多張姓居民。從清初到20世紀中葉,不少張姓人氏從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地遷居臺灣。因此,張姓成為臺灣的大姓之一。依1995年估計,臺灣地區張姓人口有1455000人,臺灣向來有「無張不成鄉」的諺語。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也有不少張姓居民。

在我國的各民族中,除漢族外,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苗族、彝族、瑤族、黎族、壯族、侗族、高山族、阿昌族、藏族、土家族、布朗族中,都有張姓人群。

旅居國外的張姓人士,以東南亞地區為最多。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都有不少張姓僑民。其遷徙年代有的已經相當久遠。

(作者:程有為,男,1944年生,碩士,研究員,曾任河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兼河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史學月刊》編委等職。參與編撰《中華姓氏譜》。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人才思想史》、《河南通史》等。)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