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專家袁隆平的簡介(1億畝可養活8000萬人)
2023-10-04 15:24:06 2
開頭作為實現袁老"億畝荒灘變良田"夢想的海水稻,其外觀為胭脂紅,跟普通白色水稻有很大的區別,甚至有些人在品嘗過後,覺得口感跟平常吃的水稻不一樣,不是非常好吃。
但奇怪的是,即便如此,國家甚至計劃在1億畝的鹽鹼地和沙漠上種,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海水稻歷史首先給大家普及一個概念,海水稻不是一種可以種在海裡的水稻,也不是袁隆平袁老發明的。
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鹼地生長的農作物品種,所以從嚴謹的科學定義上來說,海水稻應該被稱為耐鹽鹼水稻才對。
眾所周知,鹽鹼地會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農作物產量極低,別說水稻了,就連雜草都長不出來,說其寸草不生那是一點都不誇張。
其中含鹽量低於0.3%的土地為「輕鹽鹼地」,含鹽量0.3%~0.6%為「中鹽鹼地」,超過0.6%為「重鹽鹼地」,全球各地海水的平均含鹽率為3%~5%,基本是陸生植物的禁區。
所以想把這樣的地方變成一塊金土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國外最早開展耐鹽水稻品種篩選和培育工作的是斯裡蘭卡,並於1939年培育出世界上第1個抗鹽水稻品種Pokkali。
隨後印度、巴西、日本、比利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也相繼開展了水稻的耐鹽性研究。
中國的海水稻發展起步較晚,一直到1986年,才由"海水稻之父"陳日勝偶然在海邊發現,並由此走上研發之路。
當年,陳日勝跟隨著羅文列教授在湛江遂溪縣虎頭坡的一處海灘進行紅樹林普查,結果發現了一株看著很像蘆葦的野生水稻。
跟傳統水稻不一樣,這種水稻身形巨大,並且它的稻穗是白色的,更神奇的是它竟然可以在海灘鹽鹼地裡生長。
於是他仔細取下結出的522粒種子後,開始了育種工作。因為種子發現於1986年,所以這個品種名為「海稻86」。
後來,經過將近30年的不斷改良優化,終於可以在含高鹽分的海邊灘涂地裡生長,而且比一般的水稻穀粒還飽滿,更顯得海水稻的與眾不同。
2014年11月,陳日勝已將耐鹽鹼水稻從畝產50公斤增至150公斤,後來他將耐鹽鹼水稻的畝產最高做到了350公斤,可以在含鹽量0.9%的鹽鹼地與灘涂種植。
同年這種水稻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一經發表就引來巨大的反響,也引起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關注。
於是袁老就牽頭成立海水稻的研究發展中心,專門從事耐鹽鹼高產水稻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員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篩選出天然抗鹽、抗鹼、抗病基因的品質,並通過常規育種、雜交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最終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海水稻品種。
目前已經取得不少的進展,比如2018年,在青島種植的海水稻實際種植產量超260公斤。
與此同時,水稻試驗田面積也在逐年成倍擴大。
還是在這一年,青島在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國內外 7 個特徵地域建立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平臺並進行海水稻試種。
甚至在杜拜,不僅選育出了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畝產量達 500 公斤的水稻品種,還獨創了沙漠鹽鹼地改良技術。
據袁老測算,我國約有15億畝荒蕪鹽鹼地,利用好1億畝種植「海水稻」,即便畝產只有300公斤,也能產出300億公斤糧食,可以解決8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我國鹽鹼土分布區是根據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變化決定的,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及濱海地區。
針對不同程度的鹽鹼地,採取的辦法也是不一樣的。
一方面我們在鹽鹼地上種水稻,通過長期排鹽,對鹽鹼地具有改良作用,這樣就能夠實現把鹽鹼地逐步變成良田的目標。
另一方面比如在重度鹽鹼地,可以種植耐鹽性強的植物,以生態保護為主;
中度的鹽鹼地,可搭配種植耐鹽作物,如棉花、高粱等;
至於輕度鹽鹼地,可以開展糧油作物種植,提倡糧食作物與棉花、大豆等農作物,提高鹽鹼地產量。
截至2021年底,我國海水稻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60萬畝地,分布在黑龍江、山東、江蘇、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品種覆蓋全國四大類典型鹽鹼地,並且全國種植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
成果可以說非常顯著,但如果能將這15億畝鹽鹼地全部變為農耕地,中國的糧食問題就真的不用愁了。
海水稻意義那麼海水稻的味道到底如何?是否真的像某些人說得不好吃?
從外觀上看,海水稻大米呈現胭脂紅色,而普通大米是白色的。
海水稻雖然是種植在鹽鹼地,用的卻是千分之六鹽度的水澆灌的,並不是海水,因為海水的平均含鹽率為3.5%,所以它不是鹹的。
而關於它不好吃,也沒有太大根據,有些品嘗過的人對它是讚不絕口,而有些人則覺得口感不好,難以下咽。
這只能說自己嘗了才知道,畢竟每個人的口味是不一樣的。
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曾顯示,如果全世界143億畝鹽鹼地都能種上海水稻,將會解決近30年來的糧食短缺問題。
不管口感如何,只要對人身體無害、產量高,就提倡大面積種植。好吃多吃點,不好吃少吃點,確保糧倉不缺糧,人民永遠有飯吃。
退一萬步說,試想等到糧食短缺的時候,有口米吃都是天賜的幸福了,誰還會理會米飯的口感好不好。
不過海水稻的營養價值還是挺高的,其擁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比如海水稻中的蛋白質含量達到14.6g/100g,而普通大米的蛋白質含量僅6.7g/100g;
海水稻脂類含量為0.5g/100g,高於普通大米的脂類含量;
海水稻大米中的鈉的含量為17.6mg/100g,而普通大米的鈉的含量幾乎為零。
這主要是因為海水稻使用不同的水澆灌,同時因其生長在野生環境中,沒有普通水稻的病蟲害,抗病性較強,再加上其鹽鹼度和耐鹽的基因,這些共同決定了海水稻的優良效果。
從難吃到好吃是一個優選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只有開了頭了,才能有後來。
我國的可利用海灘和沙漠鹽鹼地非常多,基本上屬於農業處女地。
以海水稻為起點的耐受鹽鹼農作物的改良成功,往遠了說是解決人類口糧,增加可利用耕地面積,甚至可以徹底改良沙漠地區環境。
往近了說可以增加我們的戰略儲備能力,徹底擺脫對以美為主的糧食進口缺憾。
結尾「民以食為天」可不是一句空話,現在很多人都沒怎麼餓過,覺得吃飽喝好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就算是現在,中國仍然有些貧困地區在吃飯問題上捉襟見肘。
而隨著海水稻研發技術的發展和種植的普及,現在寸草不生的鹽鹼地,在將來會轉變為充滿綠色生機的海水稻田。
"化昔日灘涂為良田,讓鹽鹼地稻花飄香",這是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啊,放眼全球那麼多國家,只有中國做到了!
這麼說吧,海水稻的成功,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裡,如今在艱苦困難環境種植水稻,已經完全不是問題了,畢竟我們的徵途是大漠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