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屈原的家族背景如何?為何屈原要大罵楚懷王?
2023-10-16 13:45:29 1
公元前340年,屈原降生在楚國。十年後,他便名聲鶴起,少年便有才子之名。給他取名字的時候,屈原的父親屈伯庸就有過一番深思熟慮,像是提前預告著屈原的不凡一樣。屈原自己在《離騷》中就講到過,他說:「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意思是說,屈原的父親屈伯庸認為屈原出生那一天的日子是一個非常不同尋常的時辰,所以就想要給他去一個好名字。於是,他打算給屈原取名為「平」,字名就可以叫做「原」。「平」代表公正,象徵的是天;「原」則代表寬廣遼闊的大地,象徵的是地。屈原的出身時辰在加上名字,恰恰就構成了「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古人最講究時辰的吉祥,屈原這個就是不凡之命的象徵。東漢時期,王逸為屈原解釋名字由來的時候,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
後來也印證了,屈原和其他的同齡人比起來的確有很大的不同,他很不一般。少年時期,屈原以一首《橘頌》,從此才子佳名便名揚天下,此後更是佳作不斷。後來,屈原入仕,儘管他非常直率,常常直言頂撞楚懷王,但楚懷王對他依然十分看重。有了楚懷王的支持,屈原就可以大展身手,將國家治理成他想要的樣子。但是,光是受寵這一點來說,屈原就得罪了很多朝廷的人,再加上屈原還不停地改革變法,最終導致了朝廷貴族集體討伐他的情況。屈原被「千夫所指」,但他堅信自己這樣做是為國為民的好事,楚懷王一定能夠理解自己。他高估了國君的胸懷,被一次次流放,屢屢遭受打擊。遇到挫折的屈原始終不屈服,但當他聽聞楚國連國都郢都都不能保住,被秦國攻佔了以後,他的悲憤之情達到頂峰,最終選擇了投江自盡。
屈原的一生,跌宕起伏,死後也被人們傳頌了千百年,他的家庭背景如何,又為何一次次的大罵楚懷王呢?
屈原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他的先祖還是楚國國君的兒子。春秋初期的時候,楚國國君楚武王熊通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屈,此後他們便以「屈」為氏,在楚國生活。除了屈氏,楚國這樣的從王族分封出去的分支還有若敖氏、薳氏、昭氏、景氏。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這種宗族分支就以昭、屈、景三家為主,昭屈景是楚國的三個大姓,在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屈氏從春秋時期一直延續到了戰國,甚至還存在到戰國末期,足以見到這個家族的龐大和重要。屈原就是來自於這樣一個家族,雖然這時候的屈氏已經遠遠比不上繁盛時候的屈氏,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屈氏還是非常厲害的。屈原因為才能出色,得到楚懷王的器重,先後擔任國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
楚懷王看重屈原,既是因為屈原年少即有才,也是因為屈原是唯一一個敢對他說真話的人。但是最後,楚懷王聽信公子子蘭的挑撥,放逐屈原,給屈原的人生一計重擊。屈原在《思美人》中就開罵過,他喝醉了酒,大罵楚懷王不是仁君,小肚雞腸,容不下越國的後人。之所以會這樣發展,是因為屈原的知音無明是越國國君的兒子,越國被楚國所滅,無明一直想著要報仇。在楚國大祭的時候,無明刺殺楚懷王沒有成功,反而劫持了屈原逃跑。屈原無意中發現了無明的真實身份,他質問無明為何行刺仁君,無明說了一番戰爭帶來的傷害的話,讓屈原倍感震驚。當無明以屈原的劍再次行刺被抓後,楚懷王將無明和屈原一起抓了起來,差點殺掉他們。屈原就斥責楚懷王沒有寬廣的胸懷,只知道殺人。楚懷王心裡知道屈原不能殺,再加上屈原直諫,他就下了決定要重用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