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休數鴛鴦社 只是傷心皂甲屯(風流休數鴛鴦社)
2023-10-16 14:44:07 2
永泰莊村的東嶽廟
真武廟遺址
龍王聖母宮
納蘭家族墓地與明府郊園的界河,右側是郊園,左側為墓地
◎高建軍
在海澱區上莊鎮溫榆河北岸,沙陽路南,有一個深藏著人文歷史內涵的村落——皂甲屯村。
在元代,皂甲屯村是元帝北巡上都出京中途臨時休息的駐地。元代熊夢祥在《析津志輯佚》中記載:「皇后店,在京城西北六十裡,與皂角捺缽相近,每歲大駕往還皆經於此。」文中提到的皇后店在皂甲屯村西南15裡,即現在的海澱區西北旺鎮皇后店村。「捺缽」一詞始於遼代,契丹貴族實行四時捺缽制度,為契丹語「行宮」「駐所」的發音,通用於遼、金、元三朝。元代蒙古人承襲遼金傳統,凡是元帝出京至上都巡視中途在駐地休息,都沿襲遼之「捺缽」用語。
皂甲屯村歷史悠久,村名來源於皂莢樹,亦稱皂角樹。皂甲屯村在金代是金廷後宮皇莊店管轄地。皇莊在該村種植皂角樹,地名被稱為「皂角」。上世紀九十年代該村主街道旁及解放軍984醫院內還散見有數株皂角樹。村名「皂甲屯」,來源於「皂角屯」的諧音。元代在這裡設置了皂角捺缽。明代,隆慶衛在此設置皂角軍屯,種植軍糧,入清之後為康熙朝大學士明珠家族的賜地。村民有滿族、漢族,姓氏以黃、張、李、應為主。舊為昌平縣白水窪鄉轄村,1958年3月劃入海澱區。
清代順治年間,北京地區滿洲貴族開展了圈地活動,京郊大量的明代官地被滿洲八旗貴族圈佔。海澱區上莊鎮的土地在明代是居庸關隆慶衛所的軍屯,被正黃旗圈佔。
大學士明珠的父親葉赫那拉·尼雅韓率領葉赫部投降努爾哈赤,被分撥到滿洲正黃旗並授予佐領官職,海澱區上莊鎮土地被分配給尼雅韓。尼雅韓在皂甲屯村北建了管理莊園的思源莊,傳到其子明珠時,又進行建設擴大經營,在皂甲屯村西新建明府郊園和家族墓地。
納蘭家族佔據了上莊鎮大量土地以後,便從各地招攬失地農民耕種,皂甲屯人口逐漸聚集,形成了今天的皂甲屯村。明珠在公務閒暇之時遠離京城的喧囂,到明府郊園居住,特別是其子納蘭性德,在夫人盧氏去世葬入上莊村後,便在上莊村明府郊園定居下來,直到故去。
明府郊園逐漸脫離皂甲屯村,形成現在的上莊村
位於上莊村的明府郊園,坐北朝南,是一座由鵝卵石、黃土、糯米漿混合夯築的牆體圍成的長方形莊園,內有四合院、射圃、花園、假山樓亭、河水池塘,花木繁盛,鬱鬱蔥蔥。
在上莊鎮永泰莊村的納蘭紀念館中陳列的資料顯示,郊園佔地200餘畝,東西長650餘米,南北寬210餘米,劃分三個功能區,東部為馬圈、車庫和下人居處。西部是花園,中部是莊園的主體,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郊園的花園遺址內有水井一眼,井碑中間鐫刻「大清」二字。豎鐫「井泉龍王神位」六字,右側紀年為「辛丑歲葭」四字。按「辛丑」推算為清順治十八年時立碑。現在上莊村內尚可見到石刻門墩、石獅、石欄板,鋪地青磚等郊園建築遺物,村內還有馬圈、蓮池、戲樓、南門、大影壁等地名。上世紀八十年代村內西花園遺址內,還可見人工堆砌的小土山,山上有亭基座殘留物。
納蘭家族墓地位於明府郊園北牆外的臺地上,郊園與墓地之間有發源於辛力屯村南大泉的灣子河隔河相望。始建於順治三年(1646),尼雅韓死後,火化埋葬在墓地內,其子明珠在擔任大學士後對墓地進行了修建。康熙十七年(1678),在納蘭性德妻子盧氏去世入葬時,明珠正式確定尼雅韓及其夫人墨爾根氏墓地為祖塋。
墓地分為南、北兩塊。南墓地位於北京上莊泰豐商貿中心大院,有寶頂5座、土墳2座,坐東朝西,由北至南分別為尼雅韓夫婦合葬墓、鄭庫夫婦墓、明珠夫婦墓、納蘭性德及妻子盧氏墓、揆敘夫婦墓。兩座土墳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從雙榆樹遷來的納蘭性德子福格、孫瞻岱的墓。北墓地在南壽地西北二百米的上莊鎮衛生院,坐北朝南,有寶頂4座。墓主分別是明珠第三子揆方與妻淑慎郡主墓、揆方兩子永壽夫婦墓、永福夫婦墓。
南、北兩塊墓地有三合土夯築的土牆,墓地由神道、碑亭、石像生、石望柱、石牌坊、石供案、寶頂等組成。寶頂高約4米,有石制須彌座。1932年,納蘭家族墓地先後被盜匪侯顯文、魏永福等盜挖。現在墓地地表相關地貌、遺物已無蹤跡。
明府思源莊,在皂甲屯村北,是納蘭家族倉庫以及種地佃戶居住的莊園,佔地40畝。莊園中有一片宅院被稱為「丙舍」,是納蘭家族人去世後,暫時停放靈柩的地方。
明府郊園及納蘭家族墓地經明珠多次擴建後,形成了別墅花園、田莊、墓地,這裡也是明珠家族閒暇時宴遊之地。明珠父子去世後,子孫衰落,明府郊園無人打理,漸為廢園,居住在皂甲屯村思源莊的看墳戶和僱工移住到郊園。古人以右為上,認為僻左不正,常用「左遷」比喻為降職。明府郊園在皂甲屯村右側,因而被附近村民稱為「上莊」,逐漸脫離了皂甲屯村,形成了現在的上莊村。
傳說中的明府家廟,重修了三座宮觀
明珠在明府郊園居住期間,看到皂甲屯村周邊的三座道教宮廟年久失修,便心生修葺之意,但因公務繁忙,久久未能如願。明珠臨終留下遺囑,讓管家安尚仁務必重修殿宇,完成他的夙願。
安尚仁於康熙五十六年動工,五十九年完成,歷時三年,將東嶽廟和龍王聖母宮、真武廟三座廟宇修復一新。東嶽廟《重修榆河鄉東嶽行宮碑記》記載,重修後的三座宮觀,「各延高僧、住持在內,朝夕焚修,粥魚齋鼓,三地聲相接,剎竿雲氣與幡影飄搖,招納四眾,膜拜頂禮,真郊原巨觀也。」
為紀念明珠修廟的功德善舉,東嶽廟道觀住持道人在後殿西轉角殿中擺設明珠的畫像和木製牌位,牌位字為:「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明珠之靈位。」除東嶽廟外,同時修繕的另外兩座宮廟,分別是龍王聖母宮和真武廟,兩宮廟內各設有明珠的漢白玉牌位。龍王聖母廟和東嶽廟被解放軍984醫院使用,主體建築至今保存完好。
真武廟在上莊鎮李家墳村東的南沙河北岸,東側是明代之前北京前往居庸關的京北大道。真武廟坐北朝南,基址為一長方形高臺,有三十餘級臺階可至山門。寺廟依次為山門、前殿、正殿和後殿,後殿內有一座漢白玉雕刻而成的石龕,內有漢白玉石牌位一座,上鐫文為:「皇清誥封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相國明公之位。」後殿右前方有臥龍松一株。
廟西有一塊臺地,臺地上便是明府管家安尚仁、安岐等人的墓地,當地人俗稱為「安家墳」。安墳在「文革」期間被毀,現遺址為上莊度假村停車場,舊有石灰三合土留在原地。因真武廟坐落於溫榆河北岸的臺地上,距離兩三裡之外就能看到,被周邊村民稱為「高廟」。真武廟亦在「文革」期間被拆毀,現遺址為上莊度假村的主餐廳。
在民間傳說中,這三座宮廟是明珠家廟,實際上並不是。如果是家廟,祭祀的主體不可能只有明珠一人,還應該有他的父母尼雅韓夫婦。再者,家廟內也不應該有佛道塑像,作為家廟祭祀的主體,家族的祖先也不可能只供奉在配殿。三座宮廟中,之所以供奉明珠牌位,是因為明珠出資重修了這三座宮廟,是宮廟的大功德主。三所宮廟的住持在重修工程竣工後,不僅將明珠出資重修宮廟的事跡刻入石碑,還將明珠靈位供奉於宮廟內,使他死後能夠聽經說法,享受香火供奉,作為對他重修功德的回報。
魂牽夢縈淥水亭,也在明府郊園中
明珠長子納蘭性德在短暫的三十年生命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他將自己的著作題為《淥水亭雜識》,還在許多詩詞中以淥水亭來命名藉以抒發情志。
納蘭性德在他寫的《天仙子·淥水亭秋夜》詞中,以描述淥水亭周邊的秋夜景致,借喻自己的惆悵心情。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
水浴涼蟾風入袂,魚鱗蹙損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難睡。西風月落城烏起。
在月明星稀的秋天夜晚,月影映在淥水亭的池水中,陣陣秋風吹動衣袂。秋風拂過水麵,水中的月影被風拂散,池水微波漾動,好像細碎魚鱗撒在水面。在這良辰美景中滿滿斟上一杯酒,未飲心已醉,愁緒滿心難以入眠。直到月斜西落,清晨烏鴉都已簌簌飛起,詞人的愁緒仍然不能平復,百轉千結。
《鞦韆索·淥水亭春望》,則是詞人通過描述淥水亭周邊的春天景色來表達自己歡愉心情。
《鞦韆索·淥水亭春望》
壚邊喚酒雙鬟亞,春已到賣花簾下。一道香塵碎綠蘋,看白袷親調馬。 菸絲宛宛愁縈掛,剩幾筆晚晴圖畫。半枕芙蕖壓浪眠,教費盡鶯兒話。
詞人圍繞春和望二字,敘景喻情,表達出期盼春天到來的渴望之情。寒冬過去,又是一年春色濃,納蘭性德在淥水亭中極目遠眺,路邊酒肆,花堆簾下,半塘蓮葉,白衣人馴馬,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盡收眼底。
淥水,即清澈之水。淥水亭,是納蘭性德宴遊賓客、進行文學創作的地方。這個令納蘭性德魂牽夢縈、伴隨著他後半生的淥水亭究竟位於何處?從納蘭性德大量吟詠淥水亭的詩詞,不難看出淥水亭就在上莊村的明府郊園內。
在納蘭性德仿《蘭亭序》撰寫的《淥水亭宴集詩序》中描繪的淥水亭是:
「予家,象近魁三,天臨尺五。牆依繡堞,雲影周遭,門俯銀塘,煙波混淆滉漾。蛟潭霧盡,晴分太液池光,鶴渚秋清,翠寫景山峰色。雲興霞蔚,芙蓉映碧葉田田,雁宿堯棲,秔稻動香風冉冉……」
「魁三」,是指北鬥七星的前四星,意指「北方」。「天臨尺五」即「天咫」,代表帝王之居,引申為都城。「牆依繡堞」中的「堞」字是指矮小的牆垣。白話文即是:「我家,在都城之北,有矮小的院牆,門前有池塘。」從後文還可得知納蘭家周圍是一派南國水鄉景象,荷葉掩映其間,水鳥鷗雁在蘆蕩中棲息,田野稻花飄香。夜晚月色映入門前池水,如同分享了太液池之光色,站在亭中可以遠望翠色的西山,此情此景正是那一派淥水風光所致。
再從納蘭性德詠《淥水亭》的詩句:「野色湖光兩不分,碧雲萬頃變黃雲。分明一幅江村畫,著個閒亭掛夕曛。」我們也可以得知淥水亭是一座建在水邊的、具有鄉村風格的水亭,在亭中可以遠望群山,近則觀水,周邊荷葉連連,稻香撲鼻。
納蘭性德友人朱彝尊的詩詞中也寫到了淥水亭的景色,在他的《臺城路淥水亭觀荷》中如此描述:
一灣裂帛湖流遠,沙堤恰環門徑。岸劃青秧,橋連皂莢,慣得遊驄相併。林淵錦鏡,愛壓水虛亭,翠螺遙映。幾日溫風,藕花開遍鷺鷥頂。不知何者是客,醉眠無不可,有底心性。砑粉長箋,翻香小曲,比似江南風景,看來也勝。只少片夭斜,樹頭帆影。分我魚磯,淺莎吟到暝。
朱詞前段大致意思是說淥水亭前的水是從裂帛湖遠遠地流淌而來,河邊堤岸環繞著門牆,河岸邊有整齊的稻田青苗,小橋一邊連通著皂甲屯村。詞的後句則描述淥水亭周邊風光不是江南,而是勝似江南。「橋連皂莢」是說在皂甲屯村的思源莊西牆外有一平面花崗巖石橋,名為「思源橋」,橫跨在灣子河上,石橋另一端通往明府郊園的北門。
康熙十七年,納蘭性德的夫人盧氏葬入納蘭墓地後,納蘭性德在抒發情志、接待師友互相吟唱詩詞時,「淥水亭」這個名字開始大量的出現。這一現象,也明確告訴人們淥水亭就在明府郊園中。
納蘭性德與妻合葬於皂甲屯祖塋
納蘭性德在康熙十五年22歲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被康熙留在身邊授三等侍衛,不久後晉升為一等侍衛,多次隨侍康熙出巡。納蘭性德以貢士身份考取了進士,侍衛只是其名義上的職務,並不承擔侍衛皇帝的職責。從康熙與納蘭性德之間的詩詞唱和上看,康熙是把他作為清要文人對待,遇有出巡或者典禮才讓納蘭性德陪伴。所以納蘭性德雖有侍衛之名,並無侍衛之實。
康熙十三年(1674),納蘭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康熙十六年盧氏難產去世。盧氏去世後,在雙林寺(寺址在海澱區紫竹院公園)停靈一年零兩個月,其墓志銘記載:「十七年七月一十八日葬於玉河皂莢屯祖塋。」
盧氏具有「貞氣天情,恭容禮典」的大家閨秀風範,十八歲嫁給納蘭性德為妻,夫妻二人無論從門第、文化程度,還是年齡、相貌而論,都可算是「珠聯璧合」。遺憾的是,二人琴瑟和諧的生活僅過三年,盧氏便因難產而逝。納蘭性德此後便陷入沉痛的哀思中,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盧氏靈柩寄放雙林寺期間,納蘭性德有空就去寺裡陪伴亡妻。因悲傷思念過度,經常在睡眠中夢到妻子出現在眼前,醒來才知是夢中所現,哀思之情久久不能自拔。
納蘭性德雖在之後又續娶官氏和側室顏氏,但對盧氏的感情始終濃厚,從未淡去。他在《金縷曲》中說:「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在《攤破浣溪沙》中他說:「多少滴殘紅蠟淚,幾時幹。」
盧氏逝去一年後,葬入上莊村納蘭墓地。納蘭性德此後依然一蹶不振,自嘲「我是人間惆悵客」。對於在亡妻悲痛思念中徘徊的納蘭性德來說,自己的後半生任何事情都沒有比陪伴亡妻重要。而陪伴亡妻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明府郊園定居下來,以便「此後但以濁酒澆墳土,灑酸淚,以當一面耳」。康熙二十四年春,納蘭性德因對亡妻思念成疾而離開人世,年僅三十歲。納蘭性德與盧氏合葬在上莊村的祖塋中,實現了與盧氏長相廝守的諾言。
供圖/高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