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是鍍金的(一詞的來歷你知道嗎)
2023-10-16 11:35:19 1
「鍍金」一詞的來歷你知道嗎?
文/張秀陽
鍍金,是一種裝飾工藝,也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用到的俗語之一。最初是指在器物的表面鍍上一層薄薄的金子。所謂鍍,就是以光澤較強的金屬,塗在別的器物表面,以增強其光澤和美觀。後來,人們常用來諷刺那些到某種環境中去深造或鍛鍊只是為了取得虛名的人。
為什麼要鍍金?因為本身不是真金,而是光澤暗淡而且容易生鏽的器物。金湯一鍍,光澤燦爛,這種器物自身價值也得到了提升。這種現象,引申到社會中,就成了對那些並沒有真才實學、徒有其表、徒有虛名之人的嘲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現在出國留學並不是多麼稀奇的事情了。應當說,出國留學深造,大部分人還是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的。但不可否認確實也有少部分人是抱著混文憑、出去鍍金的目的的。而抱這種目的的人,並非今日始有。
方鴻漸,是《圍城》裡面的男主。懦弱、自私、好色,是錢鍾書筆下亦正亦邪的人物。
方鴻漸出生在鄉紳家庭,學業並不出眾的他,被父親送到北平去讀書,加上自己以前定親的嶽丈有錢,被送出國去讀書了。一個學中文的人,到國外去留學,自然什麼也沒學到,在國外就這裡走走,那裡看看,不小心幾年就結束了,才發現自己居然聯個好點大學的畢業證都拿不到,所以只有去買個「德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文憑。算是鍍了一層金粉回來了。
以「鍍金」謔人喻事,有它的來源。
唐代白居易《西涼伎詩》云:「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金鍍」描寫藝伎化妝的情景。同後來意義上的鍍金關係還不太大,最直接的用「鍍金」諷刺人的故事,出自唐代詩人李紳。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生於湖州烏程,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諡號「文肅」。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話說李紳任淮南節度使時,有一年早春時,突然天降大雪。李紳就在節度使府後花園設宴賞雪。李紳聽人說當地有個舉人叫章孝標,一連考了九次都沒有得中進士。李紳就派人找到他來節度使府赴宴。
宴席上,李紳想考考章孝標,試試他的才學究竟如何。就讓章孝標當度賦詩一道,並以「春雪」為題。章孝標略一思考後,就口佔一首《詠春雪》:
六出花飛處處飄,粘窗拂砌上寒條。
朱門到晚難盈尺,儘是三軍喜氣消。
李紳一聽很高興,就向主持考試的考官寫了推薦信。憲宗元和年間,章孝標果然中了進士,又被任為校書郎。
章孝標金榜題名,又當了官,心裡十分得意,榮歸故裡前,先給李紳寫了一首詩:
及第全勝十政官,金湯鍍了出長安。
馬頭漸入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眼看。
在這首詩中,章孝標認為自己中第好像在金湯中鍍過一樣,金光燦爛,煥然一新。人們再看他,得清洗一下眼睛了。
他把這首洋洋得意的詩寄給了李紳。李紳從詩中看到了章孝標小取即滿、傲氣十足的肚量和氣派,很想教育他一番,於是作詩《答章孝標》: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
十年長安方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
詩中規勸章孝標,你十年才中進士,大可不必如此趾高氣揚,不知天高地厚。
章孝標一見此詩,大為羞愧。從此不敢再狂妄驕傲。
另據史書記載:章孝標(791—873年),唐代詩人,浙江桐廬人,字道正,章八元之子,詩人章碣之父。登元和中進士,太和年間曾為山南道從事,試大理寺評事,終秘書省正字。從章氏一生最高只任秘書省正字這個小官來看,大概仕途並不順利,也可能同他的性格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