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非遺(民族特色朝鮮族族)
2023-10-16 14:26:02 4
保護·傳承·發展——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中國朝鮮族在歷史的發展中,創造出了許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樂舞、長鼓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中國東北。為使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並挽救一些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欄目將會將朝鮮族燦爛的文化遺產展示給大家。
農樂舞,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10月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中國唯一進入聯合國保護名錄的舞蹈類項目。
朝鮮民族能歌善舞,無論年節喜慶,還是家庭聚會,男女老幼伴隨著沉穩的鼓點與伽倻琴,翩躚起舞習以為常。居住在我國東北長白山下的朝鮮族,長期從事北方水稻生產。為了便於大面積的水稻種植和管理,他們多採取集體勞動、相互協作的勞動形式。人們每逢下地,都將「扁鼓」和「嗩吶」與農具一起帶往田間。休息時,人們便在明快的鼓樂聲中即興起舞,以歡樂的歌舞蕩滌疲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即興歌舞便逐漸形成了遊樂性的朝鮮族民間舞蹈,貫穿於各種傳統民俗活動之中。
創始於農業勞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活動「農樂舞」,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情節性的演出;而另一種,是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節,以熱烈而豐富的傳統舞蹈為內容所進行的群眾性表演活動。 屆時,各個村寨都將派出自己浩蕩的「農樂舞」舞隊,參加當地的慶典。舞隊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寫有「農業為天下之本」的「農旗」為先導,隨後是一名在隊首敲打「小鑼」擔任總指揮的男子。在他的帶領下,手拿「太平簫」、「喇叭」、各種鼓類樂器的樂隊、各種喬裝人物,組成「農樂舞」舞隊的儀仗部分。接下來是即將參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長鼓舞》、《扇舞》、《鶴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啞劇》的演員隊伍。
長鼓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鼓的表演,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以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為一體,高度協調統一。其素有朝鮮族舞壇上的一顆明珠之美稱,歷來備受朝鮮族人民的珍愛。1998年省文化廳授予吉林省圖們市向上街為「長鼓舞之鄉」稱號,2008年文化部授予吉林省圖們市向上街(長鼓舞)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鶴舞
象帽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樂舞的拓展項目。象帽舞向來是令人矚目和興奮激動的舞蹈,男青年舞者頭部甩動長達20米彩帶的高難技巧,令人目不暇接,成為「農樂舞」最突出的標誌之一。我們在挖掘象帽舞的歷史淵源中發現,原來朝鮮族在田間勞動時為避免蚊蟲的叮咬,在草帽頂部繫上了一段布條,驅趕蚊蟲叮咬,久而久之竟形成了舞蹈—象帽舞。象帽舞還有個傳統,就是帶著象帽向左搖三圈,身體健康,向右搖三圈,家庭幸福。
象帽舞
鶴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鶴舞」主要通過模擬鶴的悠閒動作,啄魚等動作,描繪出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態,形象地表現出了朝鮮族人民崇敬仙鶴的精神信仰和對善與美的強烈追求。乞粒舞,農樂舞拓展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乞粒」活動就是乞求米粒的活動,是在貨幣還沒產生的時候出現的。乞粒舞不是專業演員跳的舞蹈,這種舞蹈就是歡快,人們一聽到鼓的節奏,就會隨著節奏而歡樂地起舞,抖肩、踢腿等舞蹈動作都別有韻味,和其他民族的風格不同,深受百姓歡迎。
鶴舞
洞簫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洞簫是中國朝鮮族獨有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樂器之一,迄今已有1500年歷史。洞簫作為竹竿樂器,用吹氣震動洞簫膜,端正姿勢,同時協調十指按眼,可配打擊樂器一起演奏。
洞簫
伽倻琴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伽倻琴又稱朝鮮箏,音色柔和,琴聲深沉,外形似箏,是朝鮮族最具代表性的彈撥弦鳴樂器。
伽倻琴
盤索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盤索裡是以說唱為主、鼓伴奏為輔的民間傳統藝術、它具有朝鮮族特有的節奏,旋律豐富,盤索裡的演唱難度大,因而只有具備相當藝術表演技巧的歌手才能演唱。
盤索裡
「三老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老人以說為主,唱演為輔,運用延邊地區的方言,具有延邊的地方特點。由演員分別模擬進步、中間、落後三種類型的老人進行表演,以爭辯形式演出、在笑聲中表揚先進人物和新生事物批評錯誤的思想、落後現象、嘲笑和抨擊敵對潮流。
「三老人」
跳板、鞦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鮮族跳跳板和蕩鞦韆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運動項目,它們的 特徵是具有朝鮮族的運動形式,表現了朝鮮族人民熱愛生活。富於創造和活潑大方的民族氣質,是朝鮮族代表性的體育運動形式。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體育競技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跳板
朝鮮族的傳統婚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鮮族舉行婚禮,夫妻二人身著盛裝,中間的桌子上通常會擺兩隻用絲帶交纏的在一起的雞,代表夫妻二人合二為一,永結同心,花瓶中的竹子以及青松則代表著吉祥如意。
朝鮮族的花甲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鮮族人慶賀生日的習俗中,慶賀60歲生日的禮儀最為隆重,這種禮儀稱作「過花甲」。朝鮮族對慶賀花甲的禮儀十分講究。到了這一天,當兒女的要給過壽的老人換上一身新衣裳,兒女們也要穿上乾淨漂亮的節日服裝。慶賀的禮儀,先給過壽的老人擺上豐盛的宴席,之後以親疏老幼為序,依次敬酒磕頭。
花甲禮
朝鮮族的回婚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回婚禮是延邊民族的傳統禮節,舉行回婚禮由三個條件:1.夫妻二人必須是原配夫妻。2.夫妻二人必須都滿60周歲。3.她們的死孫必須都健在,而且都無犯罪時。這樣的夫妻才能舉行回婚禮。因為這些條件的約束,所以能夠舉行回婚禮的夫妻少之又少。
回婚禮
朝鮮族的流頭節,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鮮族流頭節「也叫」流頭日」,是朝鮮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十五舉行,節日當天,人民攜帶酒食到江河岸邊,在水中沐浴、宴樂,以求流水能帶走不祥。
流頭節
註:以上民族資料與相關圖片來自於網絡搜索,如有錯誤和侵權請聯繫刪除。
保護·傳承·發展——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官方網站——http://www.minzuwc.com/
企鵝媒體平臺ID——民族元素文創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