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腳型人的特點(始於日耳曼凝為普魯士)
2023-10-16 14:27:27 4
當德意志人瘋狂的時候,他們用戰火摧毀世界。
而當他們理性的時候,用思想徵服世界。
當我們談論德國,總是驚嘆於他們對現代世界格局的影響,一方面作為一戰二戰策源地,對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另一方面德國的哲學思幾乎就是現代哲學的象徵,康德、尼採、黑格爾、馬克思等等響徹世界的名字,影響了現代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
說起這樣的兩極分化,我們通常會通過民族的性格去解釋這個國家的所作所為。在說到德國,大多數人會稱為「日耳曼」(Germany),而中國的官方稱為德國,日本則稱為「德意」。
在這點上其實是一直是有誤解的,日耳曼人是德國人的起源,但是並不是指的是德國人。
在羅馬時期,日耳曼人指的是整個高盧地區以東的蠻族,跟中華民族、東亞民族一樣是一個範圍很大的泛指,而經過多輪的民族遷徙和融合,日耳曼人已經遍布整個歐洲。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人作為另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國家(盎克魯-薩克遜),反而將德國人稱為日耳曼人。
但德國人自己則稱自己的國土為「德意志蘭」(Deutschland),自己的民族為德意志民族,而這個民族性格特質的形成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始於日耳曼公元前1世紀,義大利以北的地區,在荒涼的中歐平原上,定居這很多的「蠻族」部落,他們沒有留下太多的文化方面的記載,而羅馬人在與日耳曼人的不斷衝突與戰爭中,賦予了他們「日耳曼」這個名字(令人生畏的戰士)。
而這些部落的特性也不盡相同,有的部落天性魯莽好戰,沒什麼頭腦,他們會在集會時表演刀槍比武,他們好戰到表演時經常對方表演者殺死;
同時也喜歡賭博,在輸的一乾二淨時把自己的自由作為賭注,輸了後甘當對方的奴隸。
也有一些部落天生就有紀律感,體格強壯,勤勞踏實。
選舉出長官後,就會服從長官的命令。在一眾狂放的蠻族中,罕見的具有自律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氣以及生活作息。
日耳曼人屬於印歐人中的日耳曼語支,他們金髮碧眼,體格強壯,在不斷的遷徙中又不斷的進行部落之間的聯盟與融合,所以上面說到性格各異的部族也進行了互相影響。
凱撒在《高盧戰記》所記載:
公元前一世紀的日耳曼人還處在氏族社會,從事畜牧後狩獵的半遊牧生活。
到公元一世紀的塔西佗時代,日耳曼人的氏族社會出現了解體,但沒有形成國家。
農業開始形成穩定,耕地定期按家族重新分配,每個家族各自經營分配的土地,有功勳和特殊貢獻的家族與個人可以得到較多的土地,而自然資源為氏族共有。
馬克思與恩格斯將這個時代稱為「日耳曼公社所有制」時代。
日耳曼人是強悍的,當羅馬邁入「帝國時代」後,將日耳曼人的地區作為徵服目標,遭到了的激烈反抗。
公元前113年,日耳曼人的條頓部落攻入羅馬行省(諾裡庫姆),使得整個羅馬驚慌失措,大喊「野蠻人要進攻首都了」。
公元前102年,在日耳曼人進攻義大利失敗後,羅馬人強勢反攻,在馬略的率領下,先後消滅了聯合的吉姆布利與條頓部落,倖存的日耳曼人(包括婦女在內),為了不當奴隸,全部自殺。
半世紀後,在凱撒的武力與「談判」詭計下,擊敗了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族。隨後羅馬人在萊茵河與多瑙河沿岸修建了著名的「國界牆」。
戰爭一直持續到公元8年,羅馬人雖然在總體上都能取得勝利,但是深陷日耳曼人就地作戰的汪洋大海中,無法形成有效統治,只能通過條約迫使對方納貢。
日耳曼也是頑強的,在意識到裝備落後,軍制不全的劣勢下,開始意識到要形成各個部落的大聯盟。
公元9年,日耳曼聯合後的戰士在條頓堡森林與3萬羅馬軍遭遇,幾乎全殲羅馬三個軍團,這次勝利後許多日耳曼部落重獲獨立。
在羅馬這個全方面超越自己的先進文明前,日耳曼人通過從不退縮的抗爭,一定程度上的制度進步(公社所有制),最終將對方的前進的腳步限制在萊茵河與多瑙河,給羅馬的擴張造成了史無前例的阻礙。
困境中頑強,戰鬥時彪悍,成為了日耳曼人傳承給德意志人的重要品質。
普魯士文化歷史證明,強敵環伺,沒有天塹的國家總是格外倚重武力以保證安全,我們通常說的普魯士是1701-1918年在霍亨索倫家族統治下的普魯士邦國。
普魯士是一個德意志邦國,也是對德意志人影響最大的普魯士文化的來源。普魯士文化並不是來自於歷史的自然形成,而是來自於宗教武裝的徵服與教化。
在中世紀早期,普魯士是一塊蠻荒之地,古普魯士人是這片地區的原住民,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這裡建立的第一塊殖民地——奧利瓦修道院,50年後該地被古普魯士人燒毀。
1225年,該地再次遭到原住民的襲擊,在波蘭統治者的邀請下,德意志宗教騎士團前來進行宗教鎮壓與教化,並乘機發動了東徵運動,最終吸納為自己的土地。
條頓騎士團倡導的宗教理念是對於價值觀的絕對判斷,條頓騎士團作為宗教教化的武裝,自然帶著狂熱與強硬,其中的好鬥與殘忍不言而喻。
條頓騎士團
德國歷史學家特賴齊克曾經描述過條頓騎士團的生活:
在騎士團的法規與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統治人和使用人在騎士團發展到極致。他們宣誓安貧、守貞與服從,只帶一把劍、一塊麵包和一件袍子。他們不能佩戴家族徽章,不能與俗世之人同住,不能單獨外出。他們的生活是苦修與祈禱,不允許有任何不端行為。
條頓騎士團東徵的200年,伴隨著強制教化,文化洗禮,其中裹挾著軍事化的強壓,對人性的壓抑。
普魯士王國正式建立後,在每一次涉及疆土的關鍵時刻,普魯士的君主們都會毫不猶豫的使用武力,進行戰爭。
普魯士王國的開創者腓特烈一世,一生致力於入侵義大利。
他的兒子腓特烈·威廉一世被世人稱為「士兵王」,他強調紀律與服從,通過高壓手段訓練出一支鐵血軍隊,並使得士兵享有特殊地位與國家榮譽。
另外,腓特烈·威廉一世將軍事化訓練在歷史上首次推廣到全國的學校教育中,倡導高壓式的勤奮與紀律。
在建國初期,普魯士人口在歐洲各國佔13位,國土面積第10位,但軍隊人數排到第4位,約為8萬5千人,佔據國民人口的4%;
到第三代國王腓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擁有20萬人的軍隊,利用這樣的一支軍隊,參與了三次西裡西亞戰爭,七年戰爭,反法同盟戰爭,並在1813年在擊敗拿破崙的萊比錫戰役中擔當主力。
普魯士士兵
在這樣的過程中,普魯士成為歐洲公認的強國,通過軍事改革,形成了一種全民皆兵的制度。屆時,士兵與平民的比例為1比32,此時的奧地利為1比64,俄國為1比91,法國為1比140,在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從條頓騎士團禁忌式的嚴苛軍事傳統,到普魯士王國強硬的對外戰略,形成了普魯士文化。
這種文化與其說是特質,更多是特殊環境的產物。
一方面普魯士延續了傳承自日耳曼人的好勇鬥狠,對軍事力量產生了一種崇拜;
另一方面,軍事訓練與戰爭,在騎士團中傳承而來的無條件服從與壓抑,使之有了向瘋狂發展的可能性。
歷史學家施洛德稱這樣的現象為「中產階級軍事化」,在當時德國的中產階級對軍事力量極為尊敬,教師們把自己看作訓練場上的軍官,中年商人得意的向別人展示自己預備役的軍官證。
「為戰爭而生,在戰爭中成長」,造就了普魯士文化中強調服從與秩序的一部分,也促使了德意志人對軍事力量的崇拜,整個國家打開了軍國主義的潘多拉魔盒。
教育與思想德意志民族的特性,如果僅僅存在於尚武與軍事化,與歷史上的斯巴達、俄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的德意志歷史上的君王們也不都是滿腦子戰爭的莽夫。
早在公元9世紀,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就在行宮裡修建學堂,宣揚「教育不分貴賤的思想」,德意志從法蘭克王國中分立出來後,重視教育的傳統也被保存了下來。
1717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就頒布了《義務教育規定》:
所有未成年人,必須接受教育。
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義務教育法》,並重金獎賞科技發明。
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化大學——柏林洪堡大學,也誕生在普魯士,由威廉三世一手建立,即使在被拿破崙入侵後,需要支付大量的戰爭賠款,依然都堅持對教育的投入。
柏林洪堡大學
哲學家費爾舍也提出通過教育來實現統一,希望通過「全民教育」來喚醒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識」。
德國詩人海涅曾在詩中寫道:
「陸地屬於法國與俄國人,海洋屬於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王國裡,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在強大的教育建設下,18世紀德意志人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德國哲學的發展與此有著不可能分割的關係。
思想的提升同時也表現在宗教的改革上,15-16世紀,教會腐敗,大肆壓榨人民,並且強調教義的解釋權永遠掌握在教皇與教廷手中。
馬丁路德提出「95條論綱」,認為基督教徒與上帝之間不需要第三者,更不要去買教皇的「贖罪卷」,僅靠內心對上帝的信仰便可贖罪。
接下來馬丁路德進行了宗教改革,創立新教,讓德意志上下擺脫羅馬教會的控制鋪平了道路。
德意志人的思想受路德教的影響也非常的多,比如德國人常說:「工作第一,享樂第二。」
但是在傳統的基督教義中,工作不是一種美德,而是一種贖罪的行為。
馬丁路德則認為,任何職業都是服務於上帝,而所有教徒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成員,每個人都必須負責自己的一部分去保證整個共同體的運轉。
因此「工作」這一概念,被賦予了宗教的意義。在德語中「工作」(Beruf),還有著「天職」的含義,寓意為上帝授予,為上帝服務。
這層深層含義在聖經原文是沒有的,而是通過路德進行翻譯而獲得。
路德對德意志人的影響還在於對秩序與法律的順從,路德認為:「世界王國基於法律與秩序,作為世俗人應服從法律與權威。」
德國能成為大陸法系的代表,路德的「兩個世界理論」功不可沒,他強調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是分凱的,在世俗世界人民必須遵守法律與權威,但精神和靈魂可以是完全自由的。
德意志人對於教育的重視,使得思想得以開放,思維獲得提升。與此同時帶來的並不是無序的「自由」,而是哲學思想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藝術文化的人才到來。
路德的宗教改革,得益於良好的教育與思想的環境,為德意志人帶來的是敬業的精神,以及對法律與權威的尊重。
結語「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個地方使我們堅定指出這就是德意志,在維也納,這裡是奧地利,在柏林這裡則是普魯士。德意志在哪裡,這個問題拷問著每一刻德意志人的心靈。」——歌德
歌德時代的德意志處於分裂格局的階段,「一年有多少天,德意志就有多少邦國。」最多時的時候德意志存在過1789個獨立政權,也正是這段歷史時期,給德意志民族賦予了相當大的複雜性。
然而這個民族依然是偉大的,德國是現代法律的代表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起者,現代電影發源地,音樂之鄉,現代哲學的代名詞,為世界貢獻了無數的發明與科學家……
德意志自古以來的大量戰爭,長久分裂,也為這個民族添上了另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依然歷歷在目,猶太人與吉普賽人的哀嚎還在耳邊迴響。
去認識德意志民族的兩面性,才能更好的認清我們自己,既學習他們的敬業與思想,重視教育與科技,又防範極端環境下誕生的瘋狂念頭。
德意志的兩面,其實是人性的兩面,一面天才,一面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