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傳統節日是什麼(中世紀歐洲的節日儀式很獨特)
2023-10-16 19:23:09 2
節日慶典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儀式,也是人們繁忙生活的「調味品」。中世紀人們會在閒暇之餘舉辦節慶,並常常用神聖的眼光看待節日。在當時,人們雖然不會SHOPPING購物,但也同樣載歌載舞,好不快活。
一、中世紀繁盛節慶的歷史背景中世紀盛期,隨著市民財富的積累和經濟地位的提高,城市的慶典生活開始出現。與希臘羅馬時代的城市節慶不同的是,中世紀城市節慶的宗教氣氛更濃、崇拜的對象由眾神祇變為了耶穌或聖母。為體現城市的優越地位,治理城市者及市民均熱衷於舉辦「節日比賽」。如此一來,節日慶典的規模和氛圍一度成為市民們向外邦人誇口的憑據,人們經常會為哪座城市的慶典規模更大爭個你死我活。
節日中喧嚷擁擠的城市
一定有人會產生疑惑,中世紀既沒有購物廣場和商圈,也沒有汽車飛機等載具供人長途旅行,人們在節日裡快活個什麼勁兒呢?現代節日的商業氛圍的確太重,以至於衝淡了往日人們迎接傳統節日的憧憬感。中世紀市民過節,並不單單是為了肉體感官刺激,或滿足消費欲望,節日往往與個人榮譽、宗教虔誠和社群認同感相關。
二、以佛羅倫斯為代表的南歐節慶風格:政治性與娛樂性相交合佛羅倫斯是迅速發展起來的工商業城市,在中世紀歐洲的地位如同上海在東亞的地位。繁忙的經濟活動、持續不斷的政治鬥爭、謹慎嚴密的外交活動,共同組成了佛羅倫斯發展史的不同側面,這種特徵也體現在城市節慶中。可以說,佛羅倫斯的每一個節日背後都帶有強烈的目的或動機。
佛羅倫斯
佛羅倫斯的節日風格大體上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節日是約定俗成的「周期性節日」。受民族傳統和歷史習慣影響,佛羅倫斯人每年都會在固定的日期參加宗教祈福、狂歡遊行、紀念聖徒等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表面上紀念聖徒的活動往往是假借聖徒之名紀念城市戰爭勝利或重大紀念日。比如著名的巴納巴斯節就是為了紀念佛羅倫斯曾經在帕蒂諾的勝利,聖安妮節則是為了慶祝雅典公爵被順利放逐。
周期性節日最大的作用在於,它能夠不受統治者意志左右,每年在固定時間內為民眾提供精神上的放鬆和愉悅,這樣的慶典據說每年大概有近40天。每當節日來臨,市民們往往能欣賞到優雅的音樂舞蹈、觀賞性的騎士比賽。城市執政者還會花大價錢延請各地的奇人異士來佛羅倫斯表演絕技,據說歐洲最早的魔術表演就出現於佛羅倫斯。
儀式性的騎士比賽
一些統治者不惜代價組織慶典,還會臨時籤發減稅憑證,以吸引各地貨商來到城市。街上到處都能看到穿著華貴的貴族男女,有時外地遊客會專程趁著節日來佛羅倫斯消遣。教士階級也積極參與慶典,以期宣揚神聖統治階層的聖潔和威嚴。教士的遊行隊伍往往走在執政團長老和高級官員的隊伍前面,他們穿著奢侈的聖袍,長長的袍尾後緊跟著低頭吟唱聖詩的修士們。他們有時會展出某位聖徒的法器或遺骨,常常吸引來老百姓們好奇的目光。
節慶日:模仿中世紀教士階層穿著的市民
第二種節日是根據外交需要組織的「迎接性節慶」,這種節慶的政治氛圍最濃。由於義大利半島政治紛爭劇烈,各城市之間,城市與教皇之間,城市與西班牙、法國等王朝之間,力量對比不斷變動,因此城市的外交行為顯得異常頻繁。1386年,匈牙利大使訪問佛羅倫斯。歸爾夫黨派出穿著五彩錦衣的騎士團出城列隊迎接,甚至還在當晚燃放了幾十排火焰炮(可能是一種煙花)。這些面容姣好、身材挺拔的騎士就是佛羅倫斯的儀仗隊隊員,他們代表著城市的整體形象。
由於同那不勒斯長期處於敵對狀態,佛羅倫斯在1495年查理八世攻佔那不勒斯後「舉城歡慶」了三天三夜。據說當時的城內充斥著被視為偶像的法國士兵和僱傭兵,佛羅倫斯人甚至將桌椅擺放在街頭,挨家挨戶邀請士兵們入座進食。執政還特意在城市街頭安排為士兵們服務的舞女,供其作享樂之用。
士兵們參加節日宴
三、以英格蘭為代表的西北歐節日:淳樸虔誠與「皮笑肉不笑」的佛羅倫斯人不同,淳樸的英格蘭人對待節日更加單純虔誠。可能是因為經濟和政治建設沒有義大利人發達,英格蘭人在中世紀對農業的依賴決定了當地居民的質樸和簡單。大家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都很尊重節日慶典。
英國的節日同樣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人們依據節氣、天氣安排的周期性節日。由於蘇格蘭和愛爾蘭一直是歐洲歷史上「修士敬虔主義」的代言人,因此整個不列顛島上的宗教節日氣氛相當濃厚。比如春季1月6日的主顯節到3月21日的復活節,既是燕麥、豌豆、大豆等作物亟待成熟的時節,又是需要基督徒們虔心禱告、體會神恩的兩個節慶。
孩子們圍繞在鄉村牧師前
進入夏季,8月1日的收穫節是農作物最終收成前的復耕和護理階段。農人們在翻土施肥和摘除雜草後,會有莊園修士為收穫祈福。從即日開始,直到秋季的聖米迦勒節為止,這段日子裡農民們會為豐收禱告,並在米迦勒節當天收割莊稼。由此可見,英格蘭人的節慶的確是從「宗教和土地」中生長出來的純粹的節日。
人們既沒有瘋狂的宴樂,也沒有奢侈享受的欲望,反而會在節日期間拿起鋤頭加油幹!比如在主顯節後的第一個周一,人們會在田地裡舉辦耕地比賽。農民們分為幾幫,分別拖著笨重的蠢犁,但凡這尊犁被拖拉到誰的地上,誰就要獲得承包人給出的一便士錢,最終收集錢幣最多的一組勝出。在聖馬丁節,農民們雖說好不容易才捨得放下手中的農活,但卻要到廚房中幫助自己的妻子炙烤牛奶布丁和酥餅。這樣勤懇的過節方式是值得敬佩的。
在節日中難得「下廚」的男人和孩子們
第二種節日是英格蘭城市中的禮儀慶典,這種節日是在英格蘭王權鞏固之後,由倫敦逐漸推向各大城市中的。在基督教聖日裡,為君主服務的行會長老或城市管理者會鄭重舉行節日儀慶。在15世紀的諾裡奇,一共有63個行會參加了「基督聖體節」的節日演出。其中鐵匠會負責演出場館的臨時搭設,織工負責演出服裝的定製。人們相互配合,演出多以戲劇、默劇或吟唱歌曲的形式出現,每一段戲劇都可以被視為是一場有警戒意味的演說,彰顯了基督教站在人類救贖視角下的視覺盛宴。
中世紀的節日戲劇
文史君說儀式慶典不僅具有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歸屬感,還能夠強化同一座城市居民間的好感和認同感。通過在城市內部創造出團結和諧的氣氛,慶典同時還能實現特殊的政治功能。除卻佛羅倫斯的禮儀慶典外,其他各大城市的執政官均期望在節日慶典中出資巨額贊助費,以便被市民們銘記,最終在選舉中拉得多數票。據資料記載,15世紀的佛羅倫斯雖然經濟地位走向衰落,但這座城市用在禮儀慶典上的費用卻躍升至義大利半島之首。在這種「競相奢侈」的腐化氛圍當中,金錢被用來當做投機資本使用,怪不得義大利最終會走向全面的衰落呢。
參考文獻王挺之:《歐洲文藝復興史:城市與社會生活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羅淑宇:《遷徙中世紀晚期英國自治城市的慶典儀式及社會功效》,《蘭州學刊》2010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