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七日》讀書筆記4篇
2023-10-09 01:57:14 1
《忽然七日》一書的作者是勞倫·奧利弗,該書主要講述了一個死亡與重生、覺醒與救贖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
《忽然七日》讀書筆記(一)
小說講述了女主人薩曼莎·艾米麗·金斯頓經歷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以及在這期間體會到的死後重生的奇妙感覺。
小說主要圍繞著主人翁死後的七天生活感悟來撰寫。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嘗試著著逃避災難;第三日,她試圖阻止已經發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認了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並且自暴自棄;第五日,她開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麼才能死的有意義;第六日,她開始發現生活中並非只有自己,有時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第七日,她頓悟:既然發生的不可改變,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讓自己後悔。
看完這本小說,首先我傾佩作者的思考模式,她簡單、深刻地描述了人類死亡帶來的思考,同時也揭示了人的本性,在我們面對一件不好事情的時候,本能地去想怎麼規避這件事,發現不能規避的時候,就想著把生活過的更糟,以「反正已這樣了……」為藉口,逃避現實,人們都說「上帝關閉一扇窗戶的同時也為你打開了另一扇窗戶」,一扇窗戶的開啟應該是你學著去面對與改變之後。
恰巧的時候看到了這本書,恰巧的時機我經歷了人生中的小變動,恰巧的時機我想著去改變生活……生活的真諦就像是個謎。朋友贈我的話:」靠自己是長期的,靠別人是短暫的,做小事靠才能,做大事靠人品「,對這句話我感悟很深。
周末看完這本書後,我睡了整整7個小時,我的思想仿佛也從黑暗中到光明中,再到黑暗中,再到光明中……我不知道自己是醒還是在沉睡,我的思想疲憊期,也該結束了!
生活的另一種思考模式:過得好學著防微杜漸,過得不好學著面對改變。
《忽然七日》讀書筆記(二)
「我們平凡卻可貴的人生,錯了就不會再重來。」書的主題就是這樣,關於平凡,可貴,重來。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在美好的「丘比特日」遭遇不幸,卻在她死後,仿佛復生一樣的過了七個「丘比特日」。這是一個關於救贖與覺醒的故事。沒有爛俗的情節,華麗的文字,只是生生的寫著一個讓人想要流淚的故事。
「時間並不重要,某些特定的時刻會永遠繼續。即使一切結束之後,它們也不會結束,即使你死了,而且進入墳墓,那些時刻也依然存在,倒帶、播放、直至永恆。它們就是一切,它們無處不在。它們就是意義。」在這部小說裡,大概衡量生命的不是時間,而是靈魂的解放與思想的高度。能夠解救自己的人,永遠只是自己。
在你活著的時候,你可以去愛,可以去感知,可以去經歷,你甚至可以去錯,因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為還有明天。可是這也不是說,就可以浪費。可是真的浪費,大概也不是就像此刻說出來的兩個字這樣簡單。很糾結,我是說,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那種浪費,比如虛度人生的很多種同義詞,打遊戲,吸毒,過著糜爛的生活。在這裡,應該不是浪費,除非你沒有去感知。生命應該是有生命的,你會感受到那種痛,甚至麻木。麻木也是一種感覺,如果你能意識的到的話。我敬畏生命,樂於去感知。我相信這是正確的事。
看完這本書,應該會很想要每一天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因為可能就沒有明天了。但我也猜,也許不只是這樣,或者我看到的,讀到的,不只是這樣。生命不會重來的,如果它要過去,終究是要過去,珍惜,也不是死死的抓住那一秒怕它流走。是去體會吧,像是書裡說的,第一次張嘴舔到天上落下來的雪花,第一次意識到回家的路還亮著不滅的燈。當然,還有美好的第一次接吻。這些都是會過去的東西,因為第一次就是不能重來的東西。再努力的想要抓住,也會流走的,不管你是不是願意。
可是,我們會有有記憶,這些東西就會留在某一個你想要留的地方。當你回來,它仍舊在這裡。
《忽然七日》讀書筆記(三)
翻過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拿起桌上的水喝了一口,仿佛自己也隨著主角經歷了許許多多。
書名叫《忽然七日》,講述了一個壞女孩——我認為是的——與她飈車的好友在周五的午夜除了車禍後,又一遍一遍地重複過這一天——沒有明天。她從剛開始的放縱,到珍惜自己的家人,到學會欣賞世界,到學會為他人著想,最後救贖了自己。
全書無淚點,卻給了我比這更大的震撼。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是否真的好好欣賞了這個世界?我又沒有用心去好好珍惜身邊的人?我又有沒有在不經意間發脾氣傷害了某人?
我想,並不是人人在死後都有七天的時間來反思,來改變,甚至也許我們連後悔的時間也不會有。
儘管意外的機率很小,但沒有人可以萬分肯定自己絕不會出意外,畢竟人的生命是那麼的脆弱。所以,儘可能地珍惜每一天,珍惜身邊每個人。
《忽然七日》讀書筆記(四)
《忽然七日》是一位友人推薦我看的,他看了第一章後感覺這本書情節推動太慢,實在是太適合催眠的圖書,就把看書的重責大任推給了我,他說等我看完告訴他故事梗概就可以了。我很遺憾他沒有看完,閱讀是場美妙的事情,唯一需要的,就是堅持下去。
小說的作者勞倫·奧利弗畢業於芝加哥大學,並在紐約大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忽然七日》是她的第一部小說,以一種獨特的結構,講述了一個愛與救贖的故事,令全美年輕讀者沉思且熱烈歡迎,是2010年亞馬遜網絡書店最佳青年讀物,也是2011年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小說。
時間軸循環的故事並不稀奇,尤其是在歐美懸疑驚悚電影中更是屢見不鮮,其中不乏《蝴蝶效應》、《恐怖遊輪》這些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品,它們將絕望發揮到極致,而《忽然七日》這個故事卻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小說講述了一群高中女生的故事,她們漂亮、拉風、張揚,主人公就是這群女生中的一員。她們是學校裡的明星,受到眾多男生追捧,在丘比特日總能收到大把的玫瑰花。當然,她們也受到了許多人的羨慕、妒忌、恨。就在丘比特日的夜裡,這群女生參加了一個熱鬧的派對,在派對上,有一個被她們平時稱為「神經病」的女生當著大家的面責罵了她們。之後這群姑娘們在回家途中出了車禍,主人公薩曼莎在這場車禍裡喪生。神奇的是,當她睜開眼睛,丘比特日又重新開始了,於是她死去、重生,又死去、再重生。她身邊的朋友都不知道發生了這樣的事,只有她一個人在不斷體驗死後重生的奇妙感覺。同時,她也想讓自己的死變得更有意義一些。
歸納起來,七日裡薩曼莎經歷了這樣一個邏輯:第一日,她遭遇死亡;第二日,她嘗試著逃避災難;第三日,她試圖阻止已經發生的事;第四日,她承認了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並且自暴自棄;第五日,她開始感恩思考,自己要做什麼才能死得有意義;第六日,她開始發現生活中並非只有自己,有時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開始反省;第七日,她頓悟,既然發生的不可改變,至少可以去做她能做的一切,不讓自己後悔更多。
於是雖然最終主人公還是死了,但與第一次死亡相比,最後一次終於讓她明白了生活的真諦。在重生的過程中,主人公終於知道了曾經的自己是多麼無知,她竭力想要挽回這一切,並因此發現了生活的美好。
這是一個讓人著迷的設想。小說的魅力或許就在於此。儘管這是一個靠技術手段推動情節開展的故事,但依然有很強的帶入感,或許是因為捕捉到了人性深處的共同——迷茫。沒有多少人有著堅強的信念,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言行堅定不移,都希望人生能像一個寫字本,可以嘗試、修改、刪除,重頭來過。或許這也是小說留給我們的懸疑。但合上書細細地想一想,薩曼莎七日裡自我顛覆般的經歷真正告訴我們的又是什麼呢?內心給予的答案是:活著,就要活得精彩,要懂得感恩,要善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