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借光匡衡簡介 匡衡最後成了貪官?
2023-12-11 21:35:52 6
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遺產,四書五經、成語俗語、典故故事等。其中+典故故事,一般來說都是給予人啟迪的故事,算是幼時的睡前故事。
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是聽過的。說的是有一位叫匡衡的小孩,喜歡讀書,可惜的是家裡貧窮買不起蠟燭讓他能在夜裡讀書。
鄰居家裡有蠟燭,但是光亮卻照不到匡衡家來。後來他想了個辦法,將家中的牆壁鑿出一個洞,使得鄰居家的光能透過來。於是匡衡借著這光,勤奮學習。
同鄉一個大戶人家家裡有很多藏書,有一次匡衡幫富戶人家做工。完事後主人家想給他報酬,但是匡衡卻拒絕了。
主人家就問他為何不收錢?匡衡說:「錢我不要,但我希望您能讓我把您家裡的書都讀一遍。」
主人家聽了深為感嘆,答應了他的請求,最後匡衡成了一位大學問家。
鑿壁借光的故事,表達的是勤學不輟,刻苦讀書的品德。而故事中的匡衡,長大之後的確成了一位大學問家,深受皇帝重用。
漢元帝是一位喜歡儒學的皇帝,並且尤其喜愛《詩經》。對匡衡多少有一點了解的人應該知道,匡衡詩經講的很好,小小年紀就能與人爭辯並勝出。
漢元帝聽了匡衡講解的《詩經》之後,對匡衡十分看重,認為他是一位有大才的人,所以經常提拔匡衡。
建昭三年,時任丞相的韋玄成去世,匡衡被漢元帝任命為代丞相,又封安樂侯,位極人臣,總理政務。
後世咱們有說明朝流行青詞宰相,就是因為青詞寫的好而受到皇帝的重用坐上宰相之位的,代表就有嚴嵩。到了匡衡這兒,則是少有的通過明經而位極人臣的。
匡衡以《詩經》得到漢元帝的提拔,等上位之後,議論政事也是引用經典,以《詩經》為依據進行闡述。朝中大臣有不認同者也沒有辦法,因為漢元帝就吃這一套。所以在漢元帝一朝,匡衡極為受寵。
漢元帝後期,有一位叫石顯的宦官依靠漢元帝的寵愛,結黨營私,把持朝政,並且慫恿元帝加重賦役,百姓深受其苦。
匡衡上書彈劾石顯,列舉石顯所犯的錯誤,將石顯並同夥一併拉下,可算是為民除害。但這件事兒也是匡衡為百姓所作的最後一件好事。
元帝封匡衡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當時的郡圖出現了錯誤,匡衡就抓住了這個錯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
匡衡的學問再怎麼好,如此行為與那些貪官汙吏有什麼區別?漢成帝時期,匡衡被彈劾「專地盜土」,隨後被漢成帝貶為庶民,歸鄉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成長過程中走錯一步路,就可能從學習的典範,成為大家批判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