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方向(堅定不移走深化改革)
2023-09-15 10:41:46 1
聚焦「堅定不移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之路」——
千帆競發春潮起
百舸爭流正當時
《黃岡日報》12月8日5版
堅定不移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之路。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大改革力度,提升開放水平,形成活力競相迸發、動力持續增強的生動局面。
代表聲音
黨代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彭文勝:
將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深化合作機制,拓展空間領域,在國土空間規劃上做好「三個對接」,即支持黃州主城對接東湖高新、黃岡臨空經濟區(含巴河片區)對接花湖機場、團風縣對接長江新區,推進黃團浠協同發展,率先實現與武漢城市圈同城化,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努力把黃岡自身良好條件和基礎轉化為發展優勢。
黨代表、黃州火車站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何薇:
黃州火車站經濟開發區黃岡化工園是省政府認定的專業化工園區,是市區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之一。園區緊緊圍繞產業定位,大力發展醫藥化工產業,相繼引進落戶了人福藥業、福而嘉藥業、魯班藥業等優質企業。下一步,要圍繞產業定位,選商引資,集約節約利用好有限土地資源;緊抓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機遇,對接東湖高新區,協同建設華中原料藥生產基地,持續對標一流標準,加快打造「五最」營商環境,努力把化工園區打造成市區經濟發展增長極。
航拍濱江公園
報告提出,積極融入全省區域發展布局,以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引領,深入實施「主城崛起、兩帶協同、多點支撐」市域發展布局。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競相迸發的活力如何形成?持續增強的動力怎樣拓展?
黨代表們圍繞改革與開放,從真學實幹、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難點、正視產業發展短板等多個角度與視野,暢談想法,貢獻智慧,為黃岡「幹在實處、加快振興、譜寫新篇」凝心聚力。
以同城化發展聚動能
「加快與武漢同城化發展是千載難逢的現實機遇。要堅持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張開雙臂、擁抱武漢,承接轉移配套武漢,合唱共舞、服務武漢,打造同城化發展示範區。」
「九城即一城」,武漢城市圈備受關注,成為本次黨代會的熱詞。
創新激活一池春水。團風如何在武漢城市圈中找準發展定位,把自身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同城化示範區?
黨代表、團風縣委書記何永紅認為,進入「十四五」,團風發展有機遇、有空間、有基礎,前景十分廣闊,未來大有可期。下一步,將深入貫徹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乘勢而上謀發展,砥礪前行開新局,扛起團風硬擔當,加快建設團風臨港經濟示範區,奮力打造黃岡武漢同城化發展橋頭堡,叫響「武漢東·新團風」靚麗名片。
臨港經濟示範區如何建?黃岡武漢同城化發展橋頭堡怎樣打造?
何永紅介紹「,一方面,加快承接武漢產業轉移。在團風城區以北,與新洲區加強對接,規劃建設14.48平方公裡的科創產業園,積極承接武漢城市圈產業轉移,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形成「研發在武漢、製造在團風,主鏈在武漢、配套在團風」發展模式,打造科技同興『團風樣板』。」
另一方面,加速服務黃岡主城崛起。在團風城區以南,與黃州區無縫連接,推動市縣一體。以公、鐵、水路交通優勢,規劃建設48.01平方公裡的臨港產業園,與上下遊港錯位協同發展,大力發展「五材」(鋼材、建材、石材、木材、鋁材)貿易,打造更具輻射力的多式聯運綜合物流基地。
「建設示範區、打造橋頭堡,是市委市政府對團風發展的新定位、新使命。我們將實幹拼搏、銳意進取,以團風一域之為,助力黃岡全域精彩。」何永紅信心滿滿。
以深層次改革激活力
「堅持經濟體制改革引領,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更好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
黨代表、市委副秘書長、市委政研室主任劉君峰認為,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強調改革開放是關鍵一招,提出堅定不移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之路,體現了市委對堅持改革開放的新認識,對深化改革開放的新部署,對推進改革開放的新要求。「我們要準確把握時與勢的深刻變化,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找準切入點、著力點,謀劃推進一批關鍵性、標誌性、突破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以改革之力推動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行穩致遠。」劉君峰說。
改革點燃新引擎。如何將「改革開放的新認識新部署新要求」轉化為「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行穩致遠」的強大推動力?
劉君峰從「高質量、高效能、高品質」上,進行了深入闡述。
「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劉君峰認為,要堅持經濟體制改革引領,在加快同城化發展、推進市域發展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科技創新、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鄉村振興等領域實施重大改革攻堅行動,努力形成活力競相迸發、動力持續增強的生動局面。
「為高效能治理助力。」劉君峰介紹,要緊盯高效辦成一件事,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一次辦好。緊盯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深化擴權賦能強縣改革,抬高黃岡高質量發展底板。緊盯增強開放功能,加快水運口岸、黃岡海關、保稅物流中心等重大平臺建設,以功能完善促進要素集約、產業集聚。緊盯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黃岡、平安黃岡,大力創建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健全黨建引領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讓法治成為黃岡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為高品質生活添彩。」劉君峰解釋,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改革開放全過程、各方面,建立健全「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機制,探索促進共同富裕有效路徑,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以全方位開放拓空間
「深化跨江跨區合作,加強大別山革命老區區域協作,著力打造銜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重要節點。」
黃梅縣委常委、小池濱江新區黨工委書記黃治冶認為,小池濱江新區位於鄂贛皖三省交界,是湖北的東大門、省級發展戰略實施地,吹拂的是長三角開放開發的第一縷清風,承接的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落子,展示的是湖北改革發展的第一印象。
「跨江發展,如何實現合作共贏?」
黃治冶認為,在跨江合作上,要勇於破冰突圍、敢闖敢試,創造經驗、打造樣板,爭做黃岡加快振興的排頭兵。
如何破?怎樣闖?黃治冶認為,要實現五個方面的破題——
基礎設施互通。推動小池、九江兩地規劃同編、交通互聯、一體建設。實現兩岸同城一體化,打通跨江合作快速交通通道。
產業發展互補。依託九江,堅持錯位互補發展,主動為九江產業發展提供配套,延鏈補鏈強鏈。目前,小池已承接九江籍工業企業 28 家,涵蓋玻纖深加工、裝配式建築、橋梁深加工等項目。為做實跨江合作,更好承接九江產業轉移,將推進三產深度融合,一產聚焦三大主導產業,合力發展「飛地經濟」;二產擦亮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名片,打造兩地一體的農產品流通市場;三產推進兩地旅遊資源共享、線路對接、市場互通,落實黃梅——九江旅遊一卡通。
公共服務互享。推動教育、科技、醫療、文化、通信、公交等民生服務同城化發展,完善跨省治安聯防機制,實現兩岸聯合執法。
長江生態共建。堅持一江兩岸、同頻共振,在長江岸線整治、生態環境修複方面爭取項目協同,構建全方位保護、全流域修復、全社會參與的長江生態保護格局,共同打造最美長江岸線。
人才資源共用。建立黃梅、九江開放共享的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平臺,加強兩地就業培訓機構交流合作,積極探索建立兩地校企聯姻、校企合作機制,為兩地產業發展培訓技能人才。
以高效能服務優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要持續對標一流標準,加快打造『五最』營商環境,早日實現在黃岡沒有難辦的事。緊盯高效辦成一件事,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一次辦好,擴大準入準營一照通,全面推行政務服務市域通辦、跨省通辦。」
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是企業投資興業的土壤,也是關係到城市、地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指標。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是全市優化營商環境的牽頭責任單位,黨代表、市發改委黨組書記郭鷹認為,要衝破習慣壁壘、利益藩籬,變政府思維為企業視角、群眾視角。今年以來,市發改委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優化營商環境決策部署以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相繼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加快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群眾滿意度最高的「五最」營商環境。
圍繞打造「五最」營商環境,郭鷹介紹,通過創優政務服務,提質增效。全市實現政務服務網全覆蓋,市縣兩級政務中心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全力打造在黃岡沒有難辦事的服務品牌;建立企業開辦直通車服務機制,有效解決企業多頭跑、跑多次問題,11個事項實行一事聯辦,22個環節壓減為2個環節;深化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現拿地即開工、拿地即拿證,為項目開工建設節約時間 3 個月以上;實現與江西九江、廣州、深圳等5省7市58個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推進武漢城市圈民生同保,106個事項實現窗口通辦,226個事項與武漢實現異地互辦。
通過打通難點堵點,攻堅克難。研究出臺20餘個政策文件,為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提供制度支撐。以推動問題整改倒逼工作落實,積極破解企業融資難、用地難、用工難,加快打通難點堵點,推動營商環境水平整體提升。
通過突出主體主業,紓困解惑。深入開展「千人進千企」行動,幫助市場主體解決發展中的急難愁盼問題,確保市場主體反映的問題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