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一盞心燈讀後感
2023-09-15 05:36:40 3
篇一:點一盞心燈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點一盞心燈》這篇文章,深有感觸。
故事中的我,是一個壞小子,經常捉弄盲人陳大爺,直到有一天黑夜,陳大爺為我照路回家。他說照亮別人也是照亮自己,不至於讓別人碰到他。自打那兒以後,我再也沒有捉弄過陳大爺,反而熱心幫助陳大爺了。
為什麼「我」在一夜之間發生了那麼大的改變?因為陳大爺說他不怪我,在黑暗中,所有人都是盲人,他能點上一盞燈,去照亮別人,不讓別人碰到他,何嘗不是為了自己呀!太多太多的人其實都需要點上一盞燈呀!那盞燈,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心燈。
我小時候也經常給家裡惹亂子,媽媽經常給我講道理,告訴我要懂事,要做一個好孩子。所以我才從以前不聽話、淘氣幼稚的「壞」小孩,變成了現在懂事明理,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媽媽的教育就是在我心頭點燃的明燈,使我不迷失方向。
人人都要學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刻幫助別人,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刻,你才會發現——有人在幫助你。
在心中點亮一盞永不熄滅的心燈,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篇二:點一盞心燈讀後感
今天拜讀了劉墉的《點一盞心燈》。 這本書並不是什麼經典的小說,也不是什麼優美的散文,更不是什麼有著完美的結局的情節書,這只不過是一本不起眼的「道理故事書」,但是在本書裡卻隱藏著106個人生的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這話說來不假。什麼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藥方的華佗、勤儉致富的富翁、身經百戰的老兵等,其中還有語文課上常提到的第三人稱,什麼老王、老溫、老曹······這些都將充當你生活中的角色和每一位讀者,而其中的情節則是生活當中的任何一個挫折點。當然還有什麼外星人、戰爭等也並不是什麼壞東西,其中的感悟會更深,更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因為我們接受了太多的愉悅,也該感受一下悲痛的慘狀。作者說過:「從試煉提升,在痛苦中領悟」 有一則故事我自己比較喜歡: 有一個小尼姑,在她小時候,她去見她的師父,對師父說:「師父!我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已經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茹素禮佛,暮鼓晨鐘,經讀得愈多,心中的雜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多,怎麼辦。師父就對她說過:」點一盞燈,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許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領悟!「數十年過了,這所萬燈庵的主持就是當年的小尼姑,而是到如今,她已有上百個弟子,但她還是不快樂。因為不論她把等放在腳上,還有頭上,圍住他還是掛在頂上,她的影子還是有的,據說直到她圓寂的時,她才領悟了,唯有一個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掛礙。她點了一盞心燈。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故事就能體驗出一種全新的道德和人生道理。——點一盞心燈,將會使你更加熱愛生活和人生,點一盞心燈就會使你皎然澄澈,心無掛礙。 作者的自序中寫道:人人能得到屬於自己的趣味和結論,他是一扇門,向讀者開著。進門之後的亭臺樓閣、花鳥蟲魚,則請各位細細尋找、自己遊歷了。
人生中的挫折,不要懊悔,這就是我讀了這本書悟出來的道理!
篇三:點一盞心燈讀後感 黃素貞
《點一盞心燈》是劉墉的《螢窗小語》的延續。劉墉風趣,幽默的文筆,深深的吸引著我,使我沉迷於其中。他所寫的《點一盞心燈》並不是在社會的最美好的事件,一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在他的文筆當中,也能引起我內心的共鳴。他也能在把平常的事情變得那麼的不平凡,悟出了許許多多的道理。使人不自覺的就沉迷於其中。
《點一盞心燈》裡面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稱所寫的小故事,幽默風趣,卻富含哲理。小故事裡面的人一般都是親切,一些天真的小徒弟,健忘的老先生,愛做夢的少女,經歷風霜的老人,或者是艱苦奮鬥的商人,他們演繹了他們甜酸苦辣的一生,他們除了接受喜悅的洗滌,他們也接受了悲劇的洗禮,而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有了酸甜,就肯定會有苦辣,有了喜悅的歡笑,就有懊悔的哭泣,無論是什麼,我們都應該積極的接受。
書中《扶樹與扶人》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壞毛病我們才可以有新的出發,有新的開始,才能不敗社會淘汰,也獲得我們人生的價值;《滿了嗎?》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學不完,所以就沒有滿的那一天,只有孜孜不倦你才會有學到更多的知識,學到更多那遠大博深的知識。《只怪失手》生命中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有回頭的一天,更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懊悔,可以從來,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自己的今天。《偷藥方的華佗》華佗委屈在道觀多年,卻毫不灰心,最後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讓他獲得配方,舉世成名,所以,堅持不懈就會有成功的一天。《人生的棋局》人生就是一場棋局,有失敗,有成功,永遠都不知道下一步有什麼,未來都是一個不知數。
劉墉所著的這本書,都是通過一個一個小小的事例,一個一個的故事所悟出來的道理,小小的文字當中蘊含著那深刻的道理,平凡的事例,平凡的人,也變得高大了。
本書共107題,都以第三人稱所寫的,大部分都以現實的生活,描繪,那麼樸實,那麼的真實。《點一盞心燈》教會了我做人,為人處事,點亮心燈,驅走心中的黑暗,點亮一盞心燈,不僅帶給自己溫暖,也帶給別人溫暖。
篇四:點一盞心燈讀後感 陳燕
忙忙碌碌,在迎新元、辭舊歲的元旦長假中,我閒來無事,拜讀了劉墉先生的《點一盞心燈》,那是一本富有哲理性的散文集,旨在點一盞心燈,讓人可以看清雙眼無法看清的人世風景。
這本書裡收集了一百多個小故事,有親情、有戰爭,有人世的虛偽與真實,也有人生的歡愉與苦悶。小故事都是以第三人稱寫的,很親切、很平易,那裡面有天真的小徒弟、健忘的老先生、做夢的少女、歷經風霜的老兵和艱苦奮鬥的商人,以及作為一般人代稱的老張、老王、小王。每則小故事就是一個人生的縮影,其中的他、她和它,可以被替換為每一位讀者,仿佛此情此景就是發生在自己身旁的事。
節後回來,再次回味其中所展示的社會的縮影,依舊發現它所描繪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是如此之真;它對人生的意義的詮釋是那麼得貼近現在的生活。
記得剛畢業時,我極力尋找一方自己的立足之地,不斷努力追求自認為適合自己的東西,猶如《人生的棋局》一文所描述的」人生就像一場棋「,總想」早早便做好安排「,卻不懂得取捨,時常陷入心靈的困境。所幸的是一路上有許多朋友與同事相陪伴,關鍵時刻總能一語道破棋局,使我得以峰迴路轉,開創良好的局面。
就像劉墉先生所說,」取是一種本事「、」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不否認自己是擁有」取「的本事的,平平凡凡的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正常完成義務教育學業、接受高等教育,我都實現了上一輩人夢寐以求的願望。而今,我卻發現,自己並沒有掌握何為」舍「。」舍「是比」取「更高的一門哲學,劉墉說:」沒有通悟的人,捨不得。「」舍之前,總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後,常得捨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舍『雖是反義,卻也是一物的兩面。「我們掌握了長輩賦予的技能,那就是」取「,但是每人教會我們原來生活不僅要」取「,還要」舍「。
」取「是一門學問。人初生時,只知道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食物,以求成長;取知識,以求內涵。長大後的我們面臨更多選擇,因此突顯了選擇的重要性。選擇適合自己的,不再終日碌碌,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何方、不知道自己究竟可以做什麼,有人總是說不必爭名逐利,卻忘了自己正身處在名利之中……這是一件可怕的事。一個人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明白自己能做什麼,只能像拉著磨的驢子一樣,走多遠都只是在原地打轉,看不到遠處的風景。
」舍「更是一種智慧。既然長大,則要有取有舍。孟子宣稱要取熊掌而舍魚,但是,現在的社會人都很有著」取利祿而舍悠閒「、」取權位而舍性命「的人生哲學。至於老來,則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險時,先得將不必要的行李拋棄;仍然嫌重時,次要的東西便得捨出;再有險境,則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時,絕對是舍多於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墜崖,把老本也賠了進去。
在這本書中,劉墉先生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告訴我們: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因此,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少年時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舍其不必有。
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不讓屋外的紅燈綠酒影響了自己對生活的抉擇,也不必刻意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取「的同時要記得」舍「去自己不當有的東西。雖然大多數人時常被迫放棄,但放棄有時也是很美的:放棄不屬於自己的、放棄不適合自己的,這樣的放棄,才是最有魅力的。給自己的人生旅途減負,讓自己更加輕鬆地實現自己的價值。我想,這才是」取捨「的藝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