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界的兩個邊緣讀後感
2023-09-15 05:37:15 1
篇一:站在世界的兩個邊緣讀後感
在程浩去世幾近一周年之際,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曾經有這樣一個「程浩」。「生命之殘酷在於其短暫,生命之可貴亦在於其短暫」「人間記得可愛的你來過這裡。」——獻給在天堂的程浩。
相對於程浩,我們多麼幸運。程浩在經受命運嚴酷的拷打之下,竟然如此淡然,幽默,開朗,陽光,呵呵,再強調一遍,真是太幽默的小夥子了。把這個比我晚出生十年的小夥子作為參照系,我真是懦弱又膽怯。擁抱吧,無論困難,恐懼,直接面對就是最大的捷徑。——獻給自己。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像是一場及時雨撒在了近日來有些乾渴的心田上。獨自一人時,不覺陷入一片精神沼澤中。對家人無法控制的擔憂,突然某個時刻會襲擊過來,擾亂了平日裡幸福又溫暖的生活。讀罷此書,但想,有什麼可怕的呢?只管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書:利用兩天業餘時間就讀完了,說明多麼通俗。結構簡單,是程浩生前文字的合集。主題明確。
收穫:1。 情感,上面已經提及。2。 富有哲理的語句,重要的還有如何做一份詳細閱讀筆記的方法,如獲至寶。3。 如何閱讀一本好書。4。 一個好網。5。 一個作家:周德東。
篇二:站在世界的兩個邊緣讀後感
程浩很年輕,他卻走了。但是他卻沒有給自己短暫的人生留下遺憾,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世界永不孤單,永不害怕。
程浩所言:「縱然你是一代天驕,坐擁天下,到頭來不過化作一抔黃土;縱然你是絕代佳人,豔冠群芳,到頭來不過是一具白骨。但是,難道因為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我們就要放棄生命的過程嗎?」當然不能。
「生命之殘酷,在於其短暫;生命之可貴,亦在於其短暫。」 生命,只要有思想,認真活過,無論長短。
「不必可憐誰,不必同情誰。所謂生活,不過就是一種『昂著頭的藝術』,僅此而已。」人活著就要自尊、自強,積極的面對生活。
「幸福就是一覺醒來,窗外的陽光依然燦爛。」生活是美好的,幸福也是很簡單的,正如每天看到明媚的陽光一樣。
「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獄一定在身後。」如若不珍惜現在擁有的,那麼等待自己的只有殘酷的地獄。
「沒有愛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沒有愛的人生是註定遺憾的。愛,永遠是不能替代的。」愛不但是愛自己,更重要的是還要懂得愛別人,愛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愛陪伴自己的親人朋友們……
「命運嘛,休論公道。」人真的不能以年齡的高低來衡量知識的多寡,更不能用學歷的高低來衡量思想的深淺。程浩讓我們懂得了許多,健康、生命是多麼的重要,好好珍惜擁有的,與生死相比凡事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與程浩相比我們生者還有什麼值得抱怨和哀嘆的呢?不論讀者是已有點年紀的中年,亦或剛剛入世的青年,都要通過閱讀與程浩對話,思考自己的人生,對我們的生活充滿希望,讓我們替程浩經歷他未曾經歷的世界。
篇三:站在世界的兩個邊緣讀後感 程浩
周六,閒下心來閱讀《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
作者為已逝的年僅二十歲的身殘志堅的程浩,自取網名「伯爵在城堡」,從網名可見他的樂觀,自詡為伯爵,具有高貴氣質,不屈凡俗,只可惜陷於城堡,不能振翅高飛!
讀著他的人生歷程,只有嘆服之感,程浩尚且能高呼「命運嘛,休論公道。不幸與幸運一樣,都需要有人承擔。」換作我等一個健全之人,有何資格談論社會之不公平?
閱讀程浩的人生歷程,絲毫看不出哀怨的成分,只品嘗到拼博與奮進的精神。從文筆中,看不出這是一位還不足二十歲的年輕小夥,文中流淌著歲月的滄桑,生活的積澱。讀著他那優美的文字,如同被他引著領略書海,暢享生活。
讀此書,我著重體會他的精神。
我也有一種好奇心作祟,想探尋一位隨時感受到死亡的人是如何生活的,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又是如何與死亡抗爭的。
書中作者的經典名句打動著我。
「只有坦然接受命運的不公,才能安然享受生命的平等。」 「命運嘛,休論公道。不幸與幸運一樣,都需要有人承擔。」豁達、積極、樂觀!
「當別人說你是書呆子時,你要覺得他在讚美你,說一句謝謝就好!」對書蟲的新詮釋。
「學時不努力,玩不出花,一輩子就會平平慵慵」,這就是進取精神。
程浩讀了海量的書,擁有一顆智慧的腦袋,假如老天再給程浩十年的時間,恐怕又一顆文壇巨星再造,當然,只是假如而矣。
換想自己,只要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於一事,也一定會有成功之時,但凡夫俗子總是這山看著那山高,總是見異思遷,朝思暮楚。程浩的文筆如花也就得益於他身體的病,因病而困住身,但鎖不住心,於是,活躍的心只能從浩瀚的書海中尋找樂趣。
我可以說是一氣呵成讀完此書的,讀書時能傳導正能量。
我也從書中尋找著好書的線索,程浩將他海量的閱讀歸納整理,在與讀者共享著他的經驗。
篇四:站在世界的兩個邊緣讀後感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道: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願意了解一個普人波濤的內心世界。當下的時代,拜金,浮躁,網紅,大V當道,網上充斥的要麼是三觀不正的成功學,或是自欺欺人的心靈雞湯,抑或是低俗無下限的營銷段子。程浩卻是其中的異類,程浩的文字質樸,真誠,詼諧,溫暖,透過文字能感受到一個他作為一個少年的熱血的心。
程浩在文章說,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感覺到自己和別人似乎不太一樣。所以他拼盡全力,希望變得和周圍人一樣。所以他模仿周圍人的哥哥姐姐,模仿他們的喜好,模仿他們說話是的語氣。直到有一天他坐在窗前看雪,看到一對戀人路過樓下,女孩手裡捧著一個藍色保溫瓶,男孩緊緊的摟著女孩的肩膀,兩人你一口我一口的分享著同一杯熱水,身影慢慢走遠。那一刻他終於明白,無論他怎麼做,怎樣模仿,他永遠不可能像他們一樣。他不可能在那麼冷的天氣出門,不可能跟一個女孩子並肩散步,更不可能擁有一雙有力的肩膀緊緊的摟住她。讀到這段文字我感受到程浩深深的孤獨感與無力感。王小波說:「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或明或暗的雲」。那是的程浩也正值青春年少,他肯定也有很多奢望,想要愛與被愛。但由於疾病他像被束縛的普羅米修斯,想要為之而不能為。 程浩說,他只是渴望融入人群,做一個凡夫俗子,可他卻從來沒走入過這個世界,一次也沒有。他永遠站在世界的邊緣。如今程浩去世已經接近三年,正如書的序言中所說的,他是真正向死而生的人。他先知先覺的想好了書的名字——《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選好了葬禮的曲子《美麗世界的孤兒》。站在生與死的邊緣看待這個世界是程浩比很多的人獲得更透徹,更認真。程浩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但讀書,寫字使他完成了對生命的救贖,他對生命的理解遠遠超出了其生命的長度。
程浩說:「從小到大,我最討厭別人給我貼什麼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標籤這樣的狗屁標籤。看似表揚,實則歧視。活著是每個人的希望。獲得好是每個人的欲望。」我們對待殘弱者最大的誤區就是盲目的憐憫。看到殘弱者總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總是賦予他們太多的標籤,殊不知這其實是最大的傷害。生而為人,只是想帶著一個人應有的尊嚴生活與世上。
中國似乎總是這樣,每年都有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把一些價值觀強行賦予民眾。其實沒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信念。無需感動任何人,也無需任何人感動,每一個人都有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存在的價值。
篇五:站在世界的兩個邊緣讀後感
親愛的孩子們:
這個暑假我們一起閱讀了很多好書,一起交流讀書感受,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而又充實的暑假生活。今天是暑假生活的最後一天,今天我們要交流的是《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今年4月23日,在中央電視臺「2013好書推薦會」上,我第一次聽到程浩這個名字,了解他的故事,當然還有他的書《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第二天一早,我就在漢唐書城買下這本書。我是流著淚看完這本書的,我不忍心看到上天如此折磨這個男孩,不忍心看這個倔強的男孩向生命一次又一次挑戰,不忍心看到他坎坷而又短暫的一生在遺憾中結束……今年暑假,在你們的暑假必讀書單上,我多添加了這本書,我希望 我的孩子們能讀有所獲。
程浩,網名「伯爵在城堡」,「知乎」著名ID。2013年8月21日中午,走完了他短暫的20歲的一生。1993年出生後便沒有下地走過路,醫生曾斷定他活不過五歲。二十年間,不知道收到過多少張醫生下的病危通知單。病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什麼心臟衰竭、腎結石、腎積水、膽囊炎、肺炎、支氣管炎、肺部感染等等。然而他卻一次又一次從死亡手裡掙脫出來,奇蹟般地活下來。面對死神,他選擇笑著面對!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想說,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誇耀的事跡,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我沒有登錄過知乎,所以此前從來沒聽說過這個「牛逼」的人。直到我讀完《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我才明白他的「牛逼」。他博覽全書,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樂觀豁達,愛好廣泛;他語言犀利、個性鮮明;他熱心助人,為不少網友解決很多困惑;他在「知乎」很有名氣,擁有自己的粉絲,他最大的夢想是出一本屬於自己的書。無奈命運不公,在生命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他的生命走到盡頭。或許是他早已明白自己的生命會隨時結束,他先知先覺地為自己的書選好了書名——《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給自己選好了葬禮上要用的歌曲——《美麗世界的孤兒》。
由於身體原因,程浩沒有上學,從很小起,媽媽就教他讀書認字,10歲起,他閱讀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自此開始了他如饑似渴的閱讀生涯。他每天的平均閱讀量是10萬字,閱讀了大量的中外作品。17歲左右,他開始寫作。兩三年間,他用變形的身體,寫下了44萬字的作品。
44萬字啊!有多少年青人在20歲之前讀過44萬字?而程浩,一個從未下過地,連翻書都很困難,只能靠滑鼠翻動書頁的孩子,是什麼力量讓他擁有如此驚人的毅力?
「讀書一定不畏難。
難,是一件幸事。
難,如同一道門檻;跨過門檻,你就和身後的普通人拉開了距離。」
病弱的他把讀書當成習慣,如饑似渴地閱讀讓他足不出戶遍知天下事,讓他擁有異於常人的冷靜,與眾不同的視野,讓他拉開了與同齡人之間的差距。
「讀書不能增長我們的見識,反倒是暴露我們本身的無知。世界是龐大的,你所掌握的那點兒自以為是的知識,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甚至對整個世界而言,它根本不配稱為『知識』,那不過就是一點兒必不可少的生活常識。說到底,沒一個人都是一隻坐井觀天的蛙,僅此而已。」
他被疾病折磨的狼狽不堪,幾無體面,卻對讀書情有獨鍾,對寫作一往情深。或許就像程浩自己所說,正是因為他沒有上學,所以才有大量的時間讀書,正是因為他無事可做,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讀書寫作這一件事情上,正是因為大量閱讀,才使他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生命之殘酷,在於其短暫;生命之可貴,亦在於其短暫。」他是多麼渴望自己的生命能再長那麼一點點,讓自己多讀幾本書,多寫幾篇文章。可是,命運弄人,「上帝給了我理想,卻忘了給我完成理想的時間。」於是,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努力,「是的,我不甘心。這種感覺就像你問我為什麼要寫作一樣。我會挽起袖子給你看,手臂上有長時間寫作壓出的、無法消散的淤青。我未必能成為一個作家,未必能寫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但是我必須堅持寫作這個行為,因為我不想讓自己身上的傷痕變得毫無意義。看著這些淤青,我就能想起曾今的日日夜夜,想起曾今的自己。若放棄寫作,則是對之前付出的一切表示否定。」
「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決不能回頭。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獄一定在身後。」
難怪會有數十萬網友會自發為他哀悼。難怪金山網絡CEO傅盛說:「看了這些文字,才能理解生命的厚度各有不同。程浩的生命只有二十年,但對生命的理解,完勝我已有的三十五年。」
面對程浩,我很慚愧!常常以工作繁忙,生活瑣事太多等等各種理由逃避讀書。繁華的街道、熱鬧的影視節目、各種各樣的交際應酬,迷惑了我們的眼睛,蠱惑了我們的心境。我們缺少的不是時間,而是靜心的勇氣。
「別再把精力放在那些你力所不及的事情上面。把自己當作世界的『切口』,從下一秒開始,改變自己,改變心態,改變時間,改變生活,改變……」面對程浩,我還有什麼理由說自己沒有時間讀書?改變自己,改變習慣就在下定決心的那一瞬間。
向程浩致敬,向程浩學習!
親愛的孩子們,老師相信你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心靈一定有所觸動,面對這個被病魔折磨,被命運捉弄,卻又如此堅定執著的孩子,你思考了些什麼呢?
1、程浩為什麼要給自己的書起名叫《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
2、在最美好的花樣年華,程浩給自己選了一首什麼歌作為自己葬禮上的曲子?他為什麼要選這首歌?
3、程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4、在這本書裡,有很多經典句段,你最喜歡哪些?為什麼?
5、與程浩相比之後,你有什麼想法?
6、你為什麼要讀書?今後準備怎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