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情講述延安紅色記憶(定格紅色歷史弘揚偉大精神)
2023-09-13 01:40:21
80年前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僅有的幾個人的合照,為這次大會留下了寶貴的影像回憶。攝影的是吳印鹹,他是延安文聯的代表之一,也是八路軍總政治部延安劇團的團長。
一
一九四二年四月,吳印鹹收到一封用鮮紅油紙印刷的請柬,上面寫道:「為了交換有關當前文藝運動的各種問題,請於五月二日下午一點半在楊家嶺辦事處大樓的會議室舉行討論會,敬希先生到時參加。」署名是毛澤東和凱豐,日期是四月二十七日。吳印鹹拿著邀請函,很是興奮,這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榮耀,也是整個延安電影公司的驕傲。
延安電影劇團始建於1938年,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由周恩來一手策劃組建。抗日戰爭爆發後,受許幸導演之邀,吳印鹹拍攝了一部反映中國人民英勇救亡、揭露日軍侵華罪行的大型紀錄片。吳印鹹在槍林彈雨中拍攝了很多場景,可惜底片和正片都被國民黨政府毀掉了。畫家的愛國激情被憤怒所淹沒。吳印鹹應好友袁牧之的號召,加入延安劇團。黨非常重視這部影片,不但在體制上直接隸屬於八路軍總政治部,還任命了譚政兼副導演。
延安劇團成立後,首先在延安開始拍攝。吳印鹹率領劇組人員拍攝了愛國青年從四面八方湧向延安的情景,延安城充滿了歌聲,黨政軍民的重要活動,敵機轟炸延安的罪惡。一九三九年一月,延安電影團還到華北各大抗日根據地,在那裡拍了一年半的照片。他們通過攝影機,把根據地軍民的英勇事跡,以及白求恩救死扶傷、根據地民主選舉、兵工廠兵器的製作,都留給了我們。
二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延安文藝討論會舉行,吳印鹹等與會人員先後在楊家嶺總署大樓的大會議室裡集合。吳印鹹看了一眼,發現裡面有很多椅子,還有一張長方形的桌子,桌子上鋪著一塊白色的布。所有人都興高採烈地等待著毛主席等領導的光臨。毛主席面帶微笑,精神抖擻地走了進來,受到了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毛主席與與會的大多數藝術家都很熟,他上前與他們握手,相互攀談,氣氛融洽而活躍。
大會一開始,吳印鹹就聽到了毛主席那響亮的湖南口音。「各位!毛主席這番話,開門見山,就是要同大家交流一下,討論一下文學工作和革命工作之間的關係,以便使革命文藝得到正確的發展,使革命文藝能更好地幫助其他革命工作,藉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毛主席開門見山地發表了他的見解。
延安是抗日戰爭期間的革命聖地,吸引了數以千計的熱情青年,其中不乏滿腔理想與熱情的文藝工作者。他們的出現,使延安的文藝生活有了新的面貌,但是,他們的創作卻與群眾、現實脫節。毛主席講話結束後,大家紛紛就文藝工作者的立場、態度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場的氣氛十分熱烈。
五月十六日和五月二十三日繼續召開討論會,氣氛更為熱烈。5月23號,吳印鹹在聽取會上講話的同時,也在考慮怎樣去完成自己的攝影任務。由於房子小,光線昏暗,難以拍攝出高品質的相片,所以只能在戶外拍攝。他戰戰兢兢地把自己的想法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欣然同意。
多年以後,吳印鹹想起毛主席邀請大家到戶外照個相,毛主席首先落座,眾人迅速圍攏過來,各自落座。毛主席對我們的關心和關心,使所有的人都激動起來。
那時的照相機還沒有現在這麼大的廣角。吳印鹹先是在前面拍攝了一幅,然後在前面拍攝了三幅,再用膠捲拼接的方式拍攝了下來。雖然由於底片過期、洗印條件不佳,照片質量有所下降,但在放大後,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個人的面貌,為這次重要的會議拍了一張珍貴的合照。吳印鹹雖然沒有出現在影片中,但是他為延安影劇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
毛主席在三次大會上,結合五四運動後的革命文藝活動,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系統地、徹底地回答了革命文藝的基本問題、原則問題和方向問題。
吳印鹹將20年的攝影經驗與他的攝影經驗聯繫起來,完全地理解和清楚了攝影師的目的和方法。光憑熱情、感情、技術、經驗來拍攝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一個清晰的革命標準和理論。他到延安來,是作為一名愛國、救亡的老實人。在延安,他的戰爭和政治生活越來越多,他越來越覺得,真正的抗日力量,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一個嶄新的中國。
會議結束後,延安劇團認真學習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精神,自覺地按照《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方向、目標和道路,在思想上和作風上自覺地去做。延安電影團在幾個月的學習中,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同年秋天,延安電影公司以《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為題材,以反映三五九旅南泥灣墾荒為主題的影片,是貫徹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首次影片實踐。
吳印鹹和延安劇團的同事們都很激動,也很擔憂。高興的是,三五九旅在一年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個驚人的成績,南泥灣這個模範人物的推廣,將會大大地激勵邊區的生產運動,這也是上級對延安電影團的高度信任。他的擔憂是延安劇團「無米之炊」,當時的底片都用光了,手中僅有一張從武漢運來的2000英尺16 mm的正片,而且早已過期。本片剪輯、解說詞的撰稿人錢筱璋事後回想:可否將這些正片當作底片使用?就電影的表現而言,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吳印鹹憑藉他豐富的攝影經驗,發現了這批正片的感光特徵,並在曝光技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電影的效果遠超預期。吳印鹹在拍攝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時,總共拍了1500英尺,用了1300英尺,這是一部影片製作的奇蹟。
延安劇團的工作人員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從延河取水,將拍攝好的影片分成幾塊,用來衝洗。沒有錄音器材,只能借用手搖馬達、擴音器、留聲機、音樂唱片,以「土法」製作「有聲電影」。一九四三年二月五日,《解放日報》報導了這部電影的製作。延安的《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是一部史無前例的紀錄片。周恩來在一場演出後,特意來到大屏幕後面的喇叭前,讚揚延安劇團的開創性。
吳印鹹最難忘的一件事,就是延安劇團希望毛主席為這部片子題詞,並將題詞的全過程記錄下來。毛主席欣然同意吳印鹹的要求,在院中臨時搬來的一張桌子上,用筆在上面寫下了八個大字:「親自動手,豐衣足食」,攝像機把毛主席的親筆籤名的生動過程,用在了電影的開頭。毛主席為吳印鹹題寫了一首詩,吳印鹹也一直保存著。吳印鹹於1959年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題寫了這首詩,以紀念這段歷史。
《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是一部極具藝術性的紀錄片。儘管影片中的很多場景都是體力活,但是吳印鹹卻將士兵在艱苦的工作中所展現出來的快樂和積極的精神狀態,充滿了詩意,使人感到輕鬆、樂觀。作品結構優美,富有詩意的風格,充滿了農夫的美,體現了吳印鹹在攝影上的精湛技藝。
延安電影團受到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啟發,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地將三五九旅的戰士們在開墾前的英雄事跡改編成了影片,首次將黨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口號首次在延安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直到今天,中央新聞攝影工作室仍然保留著「工農兵」的形象,這也是延安影劇院的標誌。記錄歷史真實,弘揚時代精神,唱好「為人民歌唱」,這是新一代紀錄工作者神聖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