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的正確格式及注意事項
2023-09-13 09:02:20 1
書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應用文。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書信的正確格式及注意事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書寫格式
①稱呼:頂格,有的還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飾詞,如親愛的等。
②問候語:如寫「你好」、「近來身體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過很少。)
③正文。這是信的主體,可以分為若干段來書寫。
④祝頌語。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禮」為例。「此致」可以有兩種正確的位置來進行書寫,一是緊接著主體正文之後,不另起段,不加標點;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兩格書寫。「敬禮」寫在「此致」的下一行,頂格書寫。後應該加上一個驚嘆號,以表示祝頌的誠意和強度。
稱呼和祝頌語後半部分的頂格,是對收信人的一種尊重。是古代書信「抬頭」傳統的延續。古人書信為豎寫,行文涉及對方收信人姓名或稱呼,為了表示尊重,不論書寫到何處,都要把對方的姓名或稱呼提到下一行的頂頭書寫。它的基本做法,為現代書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寫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寫在祝頌語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側。最好還要在寫信人姓名之前寫上與收信人的關係,如兒×××、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寫日期。
如果忘了寫某事,則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兩格寫上「又附」,再另起一行書寫未盡事情。
書信歷史悠久,其格式也幾經變化。今天,按通行的習慣,書信格式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
稱呼
也稱「起首語」,是對收信人的稱呼。
稱呼要在信紙第一行頂格寫起,後加「:」,冒號後不再寫字。稱呼和署名要對應,明確自己和收信人的關係。(具體可參見第四編《應酬稱謂》)稱呼可用姓名、稱謂,還可加修飾語或直接用修飾語作稱呼。這裡簡要說明幾條細則:
(1)給長輩的信。若是近親,就只寫稱謂,不寫名字,如「爸」、「媽」、「哥」、「嫂」等;親戚關係的,就寫關係的稱謂,如「姨媽」、「姑媽」等。對非近親的長輩,可在稱謂前加名或姓,如「趙阿姨」、「黃叔叔」等。
(2)給平輩的信。夫妻或戀愛關係,可直接用對方名字,愛稱加修飾語或直接用修飾語,如「麗」、「敏華」、「親愛的」等;同學、同鄉、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暱稱或加上「同學」、「同志」,如「瑞生」、「老紀」、「小鄒」、「三毛」等。
(3)給晚輩的信。一般直接寫名字,如「樂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後加上輩分稱謂,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稱謂作稱呼,如「孫女」、「兒子」等。
(4)給師長的信,通常只寫其姓或其名,再加「老師」二字,如「段老師」、「周師傅」、「宏海老師」等。對於十分熟悉的師長,也可單稱「老師」、「師傅」。假如連名帶姓,在信首直稱「孫松平老師」、「王達夫師傅」,就顯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對於學有專長、德高望重的師長,往往在姓後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後加「先生」二字。為鄭重起見,也有以職務相稱的,如「董教授」、「陳大夫」、「佟工程師」等。
(5)給一個單位或幾個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寫「同志們」、「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給機關團體的信,可直接寫機關團體名稱。如「XX委員會」、「XX公司」。致機關團體領導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職務作稱呼,亦可直接在機關團體稱呼之後加上「領導同志」、「負責同志」、「總經理」、「廠長」等。
如果信是同時寫給兩個人的,兩個稱呼應上下並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後,尊長者在前。
上述五種場合,有時還可按特殊對象,視情況加上「尊敬的」、「敬愛的」、「親愛的」等形容詞,以表示敬重或親密之情。當然,這要用得適宜,如對好友稱「尊敬的」,反而顯得見外,對無特殊關係的年輕女性貿然稱呼「親愛的」,那就有失檢點了。
正文
正文通常以問候語開頭。問候是一種文明禮貌行為,也是對收信人的一種禮節,體現寫信人對收信人的關心。問候語最常見的是「您好!」「近好!」依時令節氣不同,也常有所變化,如「新年好!」「春節愉快!」問候語寫在稱呼下一行,前面空兩格,常自成一段。
問候語之後,常有幾句啟始語。如「久未見面,別來無恙。」「近來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類。問候語要注意簡潔、得體。
接下來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體文,即寫信人要說的話。它可以是稟啟、復答、勸諭、抒懷、辭謝、致賀、請託、慰唁,也可以是敘情說理、辯駁論證等。這一部分,動筆之前,就應該成竹在胸,明白寫信的主旨,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時要談幾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頭有尾,詳略得當,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為一談。
結尾
正文寫完後,都要寫上表示敬意、祝願或勉勵的話,作為書信的結尾。習慣上,它被稱做祝頌語或致敬語,這是對收信人的一種禮貌。祝願的話可因人、因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詞,不要亂用。(可參見下節《常用書信用語》的「祝頌語」。)
結尾的習慣寫法有兩種:
(1)在正文寫完之後,轉一行空兩格寫「此致」,再換一行寫「敬禮」。
(2)不寫「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敬禮」、「安好」、「健康」、「平安」等詞。
(3)也可以寫「平平安安」「天天開心」等詞語。
署名
在書信最後一行,署上寫信人的姓名。署名應寫在正文結尾後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
如果是寫給的親屬、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兒、弟、兄、侄等,後邊寫名字,不必寫姓。
如果是寫給組織的信,一定要把姓與名全部寫上。
而在署名之後,有時還視情加上「恭呈」、「謹上」、「敬上」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稱,都要和信首的稱謂相互吻合。
日期
用以註明寫完信的時間,寫在署名之後或下邊。有時寫信人還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點,尤其是在旅途中寫的信,更應如此。
注意事項
書信要用黑毛筆、或藍色水筆、原子筆、鋼筆寫。不能用鉛筆,以防模糊不清。也不能用紅筆寫,這會讓對方以為是絕交信。信紙要用專門信紙或稿紙。
(1)稱呼、問候用語及信中語氣、措詞要符合寫信人的身份。
(2)要考慮收信人的文化水平及經歷,使收信人看得懂信。
(3)要抓住重點,力求寫得充實、圓滿、簡短。
首先,要寫得清楚明白,使對方一看就懂。寫信是單方面談話,不像當面拉家常那樣,對方聽不懂時,還可以解釋說明,直至弄懂為止。因此,寫信時,要告訴對方什麼事情,要求對方辦什麼事情,或者回答對方什麼問題,都要寫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這就是:仍照日常說話一樣,話怎麼說,信就怎麼寫,樸實無華,本色本香。如果裝模作樣,堆炮辭藻,反而會顯得不親切,不誠懇,影響雙方感情的交流;甚或因咬文嚼字,弄巧成拙,鬧出笑話。
其次,要寫得簡潔利索,使對方一看就能抓住要領。本來麼,書信的目的是最為明確的,或是相互問好,或是交流思想,或是傳遞信息,或是研討問題,或是有事相託,等等。寫信時,若不兜圈子,不說車軲轆話,而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自然就會收到句無虛發,經濟明快的效果。而且這種書信,自己寫起來,一定是得心應手;對方一看也準能心領神會。如果信的內容,涉及面廣,談的問題也較多,像交流思想、研討問題等,那麼就要和寫文章一樣,動筆之前,要想好先寫什麼,後寫什麼,並做出通篇的安排與布局,切不可語無倫次,信筆寫來。
再次,要寫得優美得體,使對方一看就深感真摯可親。書信多是親朋或同志之間的談話。因此,書信的語言除簡潔利索之外,還要注意道德風尚,講究文明禮貌,能夠通過書信的往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整個社會風貌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信時所用的語言、語氣要視不同對象、用途和內容而異。就對象而言,對長輩要謙恭,對平輩要尊重,對晚輩也要避免用教訓的口吻,即使對犯有錯誤的人,也只能以理服人,而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出口傷人。就內容而言,表示問候,要親切熱情;報喜祝賀,要熱烈歡快;研討問題,要心平氣和;請教求助,要謙虛誠懇;規勸教育,要以心換心,喻之以理,等等。同時,還要注意稱呼、問候和致敬語的選用。
最後,還想談談寫字的問題。字是書信這一特殊交際工具的輔助性的工具。字寫得正確工整與否,必直接關係到這封信能否發揮其交際效能。寫信應該用行書,也可以用楷書,一般情況下不提倡用草書,更不應該龍飛鳳舞,筆走龍蛇,潦草得叫人辨認不出是什麼字來,以致耽誤了事情。我國有個優良傳統,給別人寫信,特別是給長輩寫信,必須每個字都寫得端端正正,工工整整,否則不夠禮貌。有時寫得匆忙,字寫得不夠規矩,還要在最後寫上一句:「草草不恭。敬希原宥!」我們應該繼承並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另外,不少的書信,往往是一氣呵成。這就很有必要在寫完之後,逐字逐句地再檢查一遍,看是否由於遺字掉句,或由於寫了錯別字,而使語意有不夠清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