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春節電影(溫故歲月流金憶春節電影)
2023-09-13 22:39: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黃玉迎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滿江紅》《流浪地球2》等賀歲影片炙手可熱,不少市民都是全家出動去影院觀看。過春節看電影,是北京人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逐漸養成的習慣。不同年代上映的春節電影,勾起了人們對流金歲月的美好回憶。
五六十年代
過年開始習慣有電影陪伴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民的春節文化活動變得豐富多彩,看電影漸漸成為城鄉人民歡度新春佳節的經典活動。
1953年2月11日,《北京日報》3版
1953年,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為了開展春節首都群眾文娛活動,決定舉行春節遊園聯歡大會。遊園聯歡大會的內容很豐富,有評劇、曲藝、雜技等演出,也有籃球賽、交際舞會、遊戲,當然更少不了人們喜愛的電影放映。電影的放映從春節前夕就開始了,人們可以在勞動劇場觀看《重返前線》《兒女親事》《反對細菌戰》等多部電影。(1953年2月11日《北京日報》3版,《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春節遊園聯歡大會》)與此同時,京郊農民在春節期間也能一飽眼福:首都春節文藝宣傳委員會組織了13個電影放映隊,在2月14日至16日到各郊區放映100場電影。郊區農民跟城裡人一樣,可以看著電影過大年。(1953年2月13日《北京日報》2版,《全市展開春節文娛活動》)
1956年春節上映的電影《神秘的旅伴》劇照。
此後,新春佳節有電影作伴,漸漸成了北京人過年的習慣。翻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報紙,一批令人記憶猶新的經典影片映入眼帘。1956年春節,北京的影院上映了一部扣人心弦的驚險影片《神秘的旅伴》。它不僅具有驚險片的一般特徵,而且有著獨特的風格,把動人的抒情調子和激烈鬥爭的戰鬥氣氛很好地統一起來。像在一個月夜,朱林生為了表示愛情,把用花枝編成的花環掛在小黎英的頸上。後來,花環在危急關頭為朱林生追蹤敵人提供了線索。這個花環不僅是愛情的象徵,也成了敵我鬥爭的一種武器。(1956年2月12日《北京日報》5版,《春節上映的幾部影片》)1957年春節,北京的各大電影院放映了當時最新的電影《上甘嶺》;1959年春節,上映了電影《狼牙山五壯士》和蘇聯影片《靜靜的頓河》第三集。
1963年1月16日,《北京日報》2版
到了上世紀60年代,春節上映的中外影片更加豐富,其中喜劇片尤其受到人們喜愛。1963年春節時,最令人過目難忘的是兩部喜劇電影——國產喜劇片《錦上添花》和蘇聯彩色喜劇片《運虎記》。其中,《錦上添花》影片通過到偏遠山區一個「小火車站」工作的青年教師段志高,和附近公社的人們之間發生的許多有趣的情節,歌頌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那些純樸可親、熱愛生活、奮發圖強的人們。(1963年1月16日《北京日報》2版,《一批新影片新劇目即將上演》)
七八十年代
新春電影喜劇色彩愈加濃厚
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帶來了春節電影的新氣象,不僅國產影片更加豐富,而且還開始有香港電影和美國電影上映。1979年春節,香港彩色故事片《三笑》、美國喜劇故事片《摩登時代》一上映,就深受人們喜愛。(1979年1月20日《北京日報》1版,《一批中外影片春節期間上映》)影片中陳思思塑造的秋香形象、世界著名電影藝術家卓別林塑造的產業工人形象,至今都是人們難以忘記的經典。
1982年2月2日,《北京日報》4版
牆裡開花牆外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春節,一部由北京武術隊主力隊員、全國武術全能冠軍李連杰擔任主角的電影在香港地區和美國上映,引起了轟動。這部影片就是《少林寺》。
據本報1982年2月2日4版《〈少林寺〉轟動香港影壇》報導,當年1月21日,在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實地拍攝的電影《少林寺》在香港10多家戲院公映,盛況空前。上映僅10天,票房收入就超過了800萬港元。一位香港電影界老前輩興奮地說,《少林寺》上映的盛況,真令人吐氣揚眉。《少林寺》不僅轟動了香港影壇,在菲律賓、美國等地上映時,反響也極為熱烈。這部影片1月25日(農曆初一)在美國紐約、舊金山首映,第一天的收入就打破了此前所有華語影片首映的票房紀錄。
1986年春節,影院上映的多部輕喜劇電影深受人們喜愛,《迷人的樂隊》就是其中之一。圖為該影片首映式。 胡敦志攝
《迷人的樂隊》影片在首映式上獲得觀眾熱烈歡迎。 胡敦志攝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春節期間放映的電影喜劇色彩越來越濃厚。辛苦勞累了一年的人們,更願意在這個合家團圓的傳統佳節裡收穫歡聲笑語。1986年春節,7部輕喜劇影片排隊上映,其中最出挑的是《迷人的樂隊》《咱們的退伍兵》等農村題材的影片。同步上映的喜劇電影還有《搶新郎》《取長補短》《路邊吉他隊》等。多部充滿歡笑的喜劇電影寓教於樂,使人耳目一新,贏得了不同層次觀眾的喜愛。(1986年1月24日《北京日報》1版,《春節請您欣賞七部輕喜劇影片》)
春節期間去電影院的市民也越來越多。1988年除夕到大年初一,本市各影院共放映電影112場,接待觀眾101600人次,城市居民平均每50人就有1人坐在影院中看電影。(1988年2月19日《北京日報》1版,《本市影院節日接待觀眾十萬人次》)
1988年2月19日,《北京日報》1版
九十年代
看電影成春節合家歡娛樂活動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春節期間有了更多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電影。黨的富民政策讓農民勤勞致富,但是一些人卻在解決溫飽後染上了賭博惡習。1991年春節,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農村題材電影《鬥雞》在全市上映,以喜劇的形式抨擊了農村的賭博之風。(1991年1月31日《北京日報》2版,《本市二月將上映十四部中外故事片》)1994年春節,在股市對普通人來說還是新鮮事的時候,北京上映了輕喜劇故事片《股瘋》。經過在股市一番過山車般的跌宕起伏,人們終於明白:人情、親情、友情比股票、鈔票更寶貴。(1994年2月1日《北京日報》5版,《移風易俗 喜迎新春 告別鞭炮 走進影院》)
1994年春節上映的電影《股瘋》劇照。
1994年2月1日,《北京日報》5版
看電影也漸漸成為全家人歡度春節的娛樂活動。1995年春節,成龍的電影《紅番區》在京城與全球同步上映,地質禮堂、紫光影院、首都影院、長虹影院……到處都是全家來觀影的觀眾,出現了上座率100%的爆棚景象,票房收入也創出北京市46年來電影發行放映史上的最高紀錄。(1995年2月24日《北京日報》5版,《〈紅番區〉為何火京城》)
1995年2月24日,《北京日報》5版
那年的大年初四,記者攜妻帶子到首都電影院觀影,身邊的一位中年觀眾也是全家出動來看電影的。他說,全家來看電影是過春節的一個項目。(1995年2月28日《北京日報》5版,《電影還是有人看的……》)這一家4口的電影票是80元,往前推幾年,這種票價還不被人們接受,但僅僅幾年之後,看電影作為全家人過節的一項娛樂活動,這個數額的經濟支出開始被百姓接受。
新世紀
外地觀眾打「飛的」來京過年觀影
進入新世紀後,春節電影又開始從主打喜劇變為古裝片、動作片、情感片等各種類型兼備,各年齡段觀眾的觀影熱情都被調動起來,春節檔的電影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們為了在新春佳節看場喜歡的電影,都開始排起隊來了。
2002年2月20日,《北京日報》11版
2002年春節,《怪物史瑞克》《哈利·波特》《一見鍾情》《天下無雙》等十幾部電影熱映京城,許多電影院門前都排起了長隊。7天長假,京城50多家影院放映電影2648場,觀眾達20多萬人次,票房總收入接近500萬元,創下春節電影市場的新高。(2002年2月20日《北京日報》11版,《咱給文化送了多少錢》)
2010年元旦至春節,電影《阿凡達》火爆京城。圖為觀眾正在看王府井百老匯影城海報。李文明攝
京城現代化的影城設施,還引得外地觀眾過年時打著「飛的」來京看電影。由於外地很難看到IMAX版《阿凡達》,很多外地觀眾提前託北京親友預訂春節電影票,在2010年過年期間不遠千裡打著「飛的」赴京看電影順便走親訪友。「從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七,每天影廳都爆滿,連第一排都坐滿了觀眾。為了看《阿凡達》,東北、福建、廣東等地的觀眾都是坐飛機趕來的。」華星國際影城策劃部經理武娟說。
除了進口大片《阿凡達》,動作片《錦衣衛》《大兵小將》《蘇乞兒》,喜劇片《花田喜事2010》《72家租客》《財神到》,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虹貓藍兔火鳳凰》《鼠來寶2》悉數登上銀幕。星美院線經理袁鑫表示:「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電影,適合一大家子看。」(2010年2月21日《北京日報》7版,《外地觀眾打著「飛的」來京看電影》)
2013年春節,一直在工作崗位值班的各行業職工代表,陪父母走進影院,共同觀看賀歲電影。 賈同軍攝
北京出品的賀歲影片也越來越出彩。2013年春節期間,北京賀歲影片《泰囧》票房達12.6億元,創造了國產影片票房新高,成為近十年來觀影人次最多的一部影片。(2013年2月26日《北京日報》1版,《三百萬市民樂享賀歲片》)2018年,據貓眼票房統計,北京出品的兩部電影《唐人街探案2》和《紅海行動》春節6天貢獻票房30.88億元,佔6天全部影片總票房的54.34%。(2018年2月23日《北京日報》3版,《北京出品電影春節檔最受歡迎》)
2013年2月26日,《北京日報》1版
2021年,在疫情防控大形勢下,春節電影市場依然創造了奇蹟。根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2021年春節檔總票房累計超78億元,總觀影人次1.6億,創中國影史春節檔累計票房、人次新紀錄。其中讓人笑中帶淚的《你好,李煥英》最具春節檔氣質,以票房第二的成績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2021年2月18日《北京日報》7版,《牛年春節檔成績史上最「牛」》)
剛剛過去的2023年春節假期,精彩的賀歲影片讓不少北京市民合家開心地度過了一個美好長假。如果您還意猶未盡,周末休息時就再去影院過把癮吧。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