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地球變化有關的電影(地球續集等十年)
2023-09-13 03:56:54 3
斑馬 |
巢鼠 |
蜂鳥 |
海鬣蜥 |
熊貓 |
白頭葉猴 |
長頸鹿 |
樹懶 |
企鵝 |
近兩年來,自然紀錄電影越來越受到觀眾們的關注。去年,陸川執導的《我們誕生在中國》、法國導演雅克·貝漢執導的《四季》均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今年暑假,又一部自然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將在8月11日登陸院線。區別於宏大的敘事體系,影片用一天中太陽的軌跡作為串聯整個故事的主線,以交叉剪輯的方式,講述我們或熟悉、或難得一見的生命,隨著太陽的起落出生、成長的故事。
影片歷時142個全新拍攝日,篩選素材數據記錄達12300張DVD。歷經三年製作,收錄了熊貓、白頭葉猴、樹懶、海鬣蜥、獨角鯨、巢鼠、斑馬、長頸鹿、蜂鳥、企鵝、錦蛇等38個物種,其中的很多動物影像更是首次被電影級的高清攝像機記錄,獲得了極佳的映前口碑。新京報獨家專訪幕後主創,講述商業影像大潮中自然紀錄電影這股「清流」的幕後故事。
《地球》續作來到中國
2007年,電視系列片「行星地球」的電影版本《地球》在法國上映,影片拍攝了幾個動物家庭的遷徙路線,這部由英國BBC和德國聯合製作的關於大自然的紀錄片,穿越七大洲、62個國家,用45部攝像機、耗時5年拍攝,豆瓣評分高達9.4,全球席捲1.12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自然紀錄片之一。十年之後,《地球》的續集《地球:神奇的一天》終於面世,這部續作由《地球》原班人馬打造,集合超過100位中國電影製作成員,邀請到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獲獎者範立欣擔任聯合導演,作家嚴歌苓撰寫中文旁白、成龍配音。
主創談
如何促成這麼強大的中國隊,範立欣表示,「雖然和成龍、嚴歌苓都是第一次合作,但兩位愛動物之人一聽到這類型的電影二話不說就答應了,這也是全世界自然電影最大的IP,有非常強的感召力。」
講科學奇妙不強行科普
範立欣坦言選任何一個動物,背後都有BBC一套傳統及深厚的科學研究,「每種動物出現在影片什麼地方,會經過邏輯周密的調研,都有科學依據,當然,我們不希望它是個簡單的科普和說教,而是讓人們感受到奇妙。」範立欣以動物們對食物永不休止的競爭為例,像蜂鳥和蜜蜂為花蜜的戰鬥為什麼發生在下午,是因為每天降雨都在那個時候。而影片一開頭錦蛇對海鬣蜥的追捕,則是因為兩種冷血動物需要身體被太陽照熱了以後才能奔跑。
主創談
製片人史蒂芬·麥克唐納表示,「我們希望在科學知識上,把動物身上最幽默、溫情、最珍貴的東西集合到一天,你能感受到小生命來到地球就需要作抉擇,這部電影是告訴我們自然和人類不是對立的,能從動物的世界裡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經歷。」
拍自然電影等待是常態
很多從事紀錄片拍攝,或是擔任野生動物攝影的工作人員基本上一輩子只做這一件事情——等待,範立欣也是其中一位,《地球:神奇的一天》中有不少難得一見的鏡頭,任何一個鏡頭的拍攝都來之不易,範立欣說:「像在中國取景拍攝的白頭葉猴,這是從來都沒有人能夠近距離拍到的,起初,我們使用一個無人機緊貼著猴子拍攝,但猴子對陌生的東西害怕,看到飛機來就躲起來。後來我們連續飛了20多天,每天都去『覲見』猴王,漸漸它們也習慣了,才默認了這次拍攝的請求。」
主創談
至於這部自然電影為什麼等了這麼久,範立欣說主要困難是在故事的創新,「新的《地球》必須以新的角度創造新故事,每天世界的不同角落都發生不一樣的事情,如何融會貫通讓人看出新意,是我們最大的目標。」
動物才是最好的演員
用紀錄的方式拍攝動物本非易事,一個鏡頭的拍攝可能會需要用幾個月甚至是一年,不少時候還需要看運氣好壞。電影技術的發展也為很多特殊鏡頭帶來了實現的可能。例如用每一秒鐘可以拍一千幀畫面的高速攝影機拍蜜蜂,八旋翼無人機的拍攝紀錄動物轉瞬即逝的跳躍。主創們在幾棵樹上裝上遙感攝像機,持續運轉三個月,才捕捉到灰熊蹭癢的珍貴畫面。再例如獅子追捕斑馬則需要改造一輛越野車,在車前裝上陀螺儀穩定器,才能貼近拍攝到這個驚心動魄的畫面。
主創談
範立欣介紹說:「這部電影的素材都是實拍的,有非常幸運的畫面,比如企鵝爸爸在捕了魚,然後要在千百隻企鵝裡面找到老婆孩子,那是相當神奇的,就像他在焦急轉身時不小心被石頭絆了一跤,這個鏡頭也是上天給的巧合。」
成龍想領養全世界熊貓
成龍回憶起第一次見自己最喜歡的大熊貓,還有點生氣,「很多年前我去柏林第一次見大熊貓,等了45分鐘,它都沒有轉身,就給我看到個背影,氣死我了。」敢如此高冷對待成龍的,估計也就國寶大熊貓了。成龍說熊貓有種特別的氣質,無論你多不開心、多生氣一看到它們就會笑,他甚至提議如果能變出無數熊貓,每個人都可以領養該有多好。嚴歌苓也笑說自己拍完這部電影後就不吃葷菜了,「動物的一天非常扣人心弦,弱者要戰勝強者,能參加這個電影很榮幸。」
主創談
對熊貓的喜愛激發了成龍在配音創作上的熱情。這次配音他連續6小時待在錄音棚裡不出門,「那六個小時忘了吃飯喝水,結果其他工作人員也不敢動,當時只想配好一段,就可以趕快看到下一段,一看就著迷。」
■ 配音心得
成龍:多看正能量電影,少談飯後八卦
新京報:這次配音接觸了38隻動物,聽說你在配音室6小時沒有出門,你最喜歡哪種動物?
成龍:配著配著就忘記了,我可是第一個看完全片的觀眾,實在太喜歡動物了。小時我喜歡鷹,地上的動物我喜歡獵豹,因為它全世界跑得最快。那時我和譚詠麟他們踢足球,因為跑得快,在球場我的外號叫做「球場黑豹」。但長大了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熊貓,後來自己在四川也飼養了熊貓,看到它們就開心。
新京報:一下配音這麼多動物,最難的挑戰是?
成龍:最難的、唯一的難題就是國語,他們讓我講的很多接近文言文、而且很繞嘴的臺詞,但這次體驗讓我的國語進步很多,所以希望之後的《地球3》、《地球4》也要找我配音(笑)。其實我也沒有刻意去改變聲音,導演會給我情緒提示,就想像自己在演動物一樣。比如熊貓要頑皮點、樹懶要慵懶點,因為電影實在太漂亮了,每配一次就忍不住回頭看一遍。
新京報:自然電影這類型被稱為是市場的「清流」,但是很難像合家歡商業片一樣收穫極高票房,你怎麼看待本片徵戰暑期檔?
成龍:他們拍這個電影絕對不是為了票房,我非常佩服這些導演和攝製團隊,很多人終生都在拍紀錄片,為一個幾十秒的鏡頭會花三個月或是更多時間,一個電影拍七八年,不僅沒得賺還要四處求投資,真的不容易。希望各方都能支持這類電影獲得關注,除了去看那些鬧騰的、例如《功夫瑜伽》那樣的商業片,也真的該關注這類正能量的影片。當然這也需要電影人和傳媒人一步步去做,多傳播正能量消息,不要常常報導成龍又和哪個女孩子吃飯啊、說我助理是林鳳嬌啊,這樣的新聞。(笑)
採寫/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