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裡的生孩子原來是這麼拍的(為什麼要多生孩子)
2023-09-13 13:12:28 2
01
這兩天全國兩會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三孩」可能是最熱門的話題了。
代表們為「生育」,真是操碎了心。
第一天,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及
要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託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接下來幾天,圍繞「三孩」的各種提案議案建議層出不窮——
建議對第三孩除九年義務教育之外,同時免除高中三年的教育費用,第三孩考大學可按地區差異實行10~20分的加分獎勵【大娃二娃都沒得加分?】
建議第三孩免費上幼兒園,用人單位免費提供託育服務【大娃二娃就不免費?】
建議返還三孩及以上家庭50%房貸利息,建議延長產假的成本由國家承擔;
建議增設生育補貼制度,對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按月分別發放600元、1000元生育補貼。
建議給予三孩家庭定期免費育兒保姆照護服務;
建議限購城市給予三孩家庭優先購房資格;【炒房的考慮一下?】
建議為三孩家庭提供經濟適用房指標;
……
熱搜榜上一溜煙的「三孩」關鍵詞,感覺網友們為人口增長操碎了心。
從去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以來,各級政府圍繞「三孩」的配套支持措施層出不窮。
制定政策的人,似乎認定生了二孩的人就是特別願意生孩子的人群,只需要在背後輕輕加一把力,就能撬動更旺盛的生育意願。
實際上似乎收效甚微。廟堂上在轟轟烈烈地討論「三孩」,民間真實情況卻是,一孩都不太願意生。生育意願的回升始終差強人意。
特別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本應成為生育主力軍,卻礙於城市高企的房價、高昂的育兒成本、高壓的職場環境,很多寧願單身,更別提生孩子了。
02
梳理各方正在執行的、或者準備執行的、或者建議執行的鼓勵生育的對策,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時間支持的措施
包括產假、陪產假、育兒假等相關的假期制度;
第二類是經濟支持的措施
包括給兒童的津貼、給家庭的津貼以及給父母的各種照護津貼,還有稅收減免的政策,房價補貼的政策,減輕家庭育兒經濟負擔;
第三類是服務支持,
包括單位設立託兒所、公立託育機構擴容、居家幫助、課後託管等等……
這些都挺實在。
不過,生育問題是綜合性的社會問題,絕非單一政策就能奏效。
比如,當前社會對女性的角色要求是多樣性的,單一強調延長產假將難以平衡女性「母親」與「員工」的角色衝突,可能造成「產假越長,女性就業越難」的困局。
如果往前再走一步,強制男性也與女性一樣休相同長度的陪產假,也許能緩解女性就業的性別壓力,但這又將產假壓力丟給了企業一方。
我認為有幾個核心問題急需解決:
其一,如何激勵企業參與鼓勵生育?
最直接的減壓方法,就是讓僱傭已婚已育女性或家庭的企業,適當享受減稅待遇?有適當的補償政策,才讓企業有動力承擔壓力。企業主賺不到合理的利潤,長此以往,就會失去經營動機,要不退出要不破產,最終還是會影響到員工的利益。
鼓勵生育政策出臺這些年,給到企業的扶持政策一直很少。
第二,全職太太或者全職先生的社保問題,如何在政策層面上得到妥善的解決?我們為家庭做理財規劃的過程中,就非常清楚,有的全職太太因為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工作,是連基本的養老保險都沒有購買的。
其三,女性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沒有足夠重視?
肉眼可見的就是這些年抑鬱症越來越高發,特別是產後抑鬱。
有數據說中國有15.7%的女性產後會患上抑鬱症,而且還呈上升趨勢。更可怕的是,一旦患上抑鬱症,有可能一生反覆發病。
身邊有的女性朋友,生育一胎或二胎之後,由於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又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存在感崩塌。即使沒有產後抑鬱,中年抑鬱的個案也很多。
而現在在城市裡,對於這些女性的支持幫扶是極少的,或者是信息不對稱,大多數患抑鬱症的女性或者有抑鬱症狀的女性,沒有求助醫生,她們有的默默承受,有的把氣灑在孩子身上;有的則求助於一些心靈成長機構,成為「韭菜」。
得了抑鬱症,要去正規醫院求醫,但是國內的心理醫生嚴重不足,北京一位朋友說,常常是等了幾個小時,問診只有十幾分鐘; 除了吃藥之外,還需要心理諮詢,但大城市的諮詢費用動輒1小時五六百以上;一個月4次就是兩千多元了。
前不久,就有朋友諮詢我,心理諮詢的費用是否已經納入了醫保,據我了解到的信息,是沒有。
大中城市的心理疾病方面的醫療資源尚且如此,三四線城市呢?小城鎮裡的女性呢?我們的社會已經接受「心理問題是一種疾病」的觀念,但相匹配的公共服務還沒有跟上。
如果女性生育之後,在養育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如果女性生育後抑鬱的狀況越來越多,女性將會離生育越來越遠。
03
最近新聞報導裡頻繁出現一個新詞:生育友好型社會。
生育友好型社會,就是形成了一種社會氛圍,老百姓打心眼裡願意生孩子。這種願意就是一種內驅力。
我國古代那種「多子多福」的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都是在文化浸潤中催動的生育內驅力。
從70後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強行普及「只生一個好」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衝擊到傳統觀念,再加上生育中、生育後會遇到非常現實的困難,更容易讓人放棄生育的想法。
所以,從社會心理層面上,需要加強對生育意願的內驅力建設,就是由衷地覺得多生幾個挺好的,而不是一味宣傳「為國生子」,讓年輕人產生自己會淪為工具人的誤解。
這段時間熱播劇《人世間》的風評非常好,我也抽空看了幾集。
電視劇一開始就從1962年上山下鄉政策展開,每家只能留一個孩子在城裡。可以看到,當時主流的家庭構成都是3個孩子。
那時,生活不富裕,養孩子的艱辛程度絕對比現在大太多了,但那時候基本沒有「養孩子太辛苦不如不要生了」的社會聲音。可見經濟壓力、生活壓力並不是阻礙生育的最重要因素。
當然也可能,千百年來那套傳統生育觀念,還沒有被人為阻斷。
不過這也恰恰說明,現在亟需重新建立起符合人性的自然生育觀念。
把生育簡單地當成一種調劑經濟的手段,像什麼集聚人口紅利、解決未來社會養老困境等等,這些都是功利性目的,都不能作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心理基石。
這些都是理性的層面,最能讓人產生生育美好願望的,恰恰是《人世間》中展現的家庭的力量:
周家一家5口分隔四地
但父母與孩子之間無私的愛
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扶持
讓人心裡滿滿的……
這才是回答「為什麼要多生孩子」的最佳答案。
並不是什麼都用經濟價值去評估,什麼都講投入產出比。
實際上,家庭的價值,不在於能提供多富足的生活,或者能帶來多榮耀的地位,更多的應該是給每個成員都能帶來心靈的撫慰和支撐。
不過,是否選擇生育,是個人的權利。
當年的計劃生育政策釀成了多少悲劇,今天也不要用生育去綁架所有人。
營造生育友好型社會,讓搖擺的人想生,讓想生的人不怕生;讓願意生育的女性在生育中不致於失去事業、失去自我、失去健康。
促進生育率,已經成了一個開放性的公共話題。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留言來聊聊吧。
本文編輯:譚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