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時期的名臣(崇禎死後的十多年)
2023-09-13 12:45:11 4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在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八年後,清廷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對手,一個猛人的出現,嚇得順治帝產生了談和的念想。
這個猛人是個農民起義軍,也是為南明忠肝義膽的軍神,更是我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就是為南明續命十餘年的絕世名將李定國。整個事情的發展走向在張獻忠定下遺囑的那一刻就已註定。
張獻忠的遺囑1647年初,張獻忠建立的大西國第三年,拒不投清的他在四川西充鳳凰山對決清軍,由於叛徒劉進忠的出賣,張獻忠在戰場之上被清軍親王豪格暗算射死。
張獻忠死前告知四大養子:「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啥意思呢,就是說我一生光明磊落,唯恐妻兒老小落入賊人之手,你們也知道我已經殺光了他們,你們四個作為我的養子們,我對你們寄予厚望。明朝是我們的正統皇室,到現在還沒有滅亡,這是天數。我死後你們要聯合南明一起抵禦外敵清軍,不可做民族之叛徒!
張獻忠的義子們張獻忠有四大養子,最為器重的是狡詐沉穩的長養子孫可望和有勇有謀,前瞻遠矚的戰神李定國。作為老三的劉文秀儒雅謹慎,也甚得軍心。至於第四養子艾能奇,也不是泛泛之輩,驍勇善戰,是一名猛將。
大義面前,頗具民族氣節的李定國,說服了搖擺不定的孫可望,四人遵從了張獻忠的遺願,與孱弱的南明結成了抗擊清廷的統一戰線。
定滇平亂以後的幾年內,李定國平定了雲南舊割據勢力,採取了一系列利民的舉措,深受雲南人民的愛戴。艾能奇在平定東川時,遭土司埋伏中箭身亡。
由於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在雲南實行了恢復生產利民政策,彝、白、壯等少數民族人民參軍者眾多,大西軍軍隊達到二十餘萬人,還增設了象兵。僅李定國部就有五萬餘人。
交鋒-孔有德的黃泉路說起孔有德,還得提起一個明朝名將猛人毛文龍,這個牽制清朝大後方的土皇帝。1629年被袁崇煥擅殺,當時,毛文龍苦苦哀求袁崇煥,自己一定痛改前非,眾多人也為他求情,為奪權遼東的袁崇煥還是將清軍最忌憚的遊擊司令官斬首。
沒幾年毛文龍手下的三大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全部投降了清廷,這大概是對袁崇煥最大的譏諷。
1631年這年孔有德就投降了清廷,可以說是鐵桿叛徒,在清廷降服朝鮮、松錦之戰中皆有他的身影。入關後,又隨多鐸追剿眾多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並於1646年佔領了湖南地區。
1649年被封定南王,出徵廣西。1650年,孔有德幾乎佔領了廣西全境,並舉家遷往桂林。
1652年,李定國率大西軍收復湖南大部,並南下廣西,逼近桂林。年中孔有德親自揮軍於興安縣,以險拒守,李定國以象陣大破孔有德,取得大勝。孔有德見大勢已去狼狽逃回桂林,龜縮城中。李定國乘勝追擊,圍城桂林。而後南明軍依雲梯攻城,孔有德頭部中箭。
突圍無望的他效仿崇禎,殺死自己的妻兒幾十口,自己在王府縱火,北向跪拜,自刎而死。唯有一女孔四貞僥倖逃脫,後被孝莊收為義女。
自此,清廷頗為器重的叛將重臣,沾滿明朝將士鮮血的他落得如此下場。
連捷,曾離勝利真麼近孔有德死後,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李定國又率軍北上進擊湖南,奪取全州、永州。九月,李定國進攻湖南衡陽,守將沈永忠棄城,長沙巡撫金廷獻也是逃遁,李定國軍還沒有到來,整個湖南的清軍卻都跑光了。李定國在衡陽安設機構,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進擴大戰果。
同時,李定國又命佔領廣東西北部,命餘部東進江西,李定國自七月出兵以來收復兩州十六郡,三千裡的疆域重回南明 。
努爾哈赤孫子-尼堪的歸天尼堪可謂一生戰功赫赫,破李闖王,定陝西,撫河南,誅張獻忠,入四川,功勞卓著。
1649年時進封為敬謹親王,孔有德之死讓清廷震驚,1652年尼堪接受急召,由湖南寶慶府進入廣西圍剿李定國。11月19日,尼堪抵達衡陽。
李定國率先出擊,兩者不分勝負,而後李定國指定了伏擊戰術。二十四日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窮追不捨,追至演武坪,不料一聲驚雷大炮響起,四面埋伏的大西軍伏兵湧出,團圍尼堪,身高八尺的戰神李定國手起刀落間,尼堪被瞬間斬殺。
尼堪是死在明朝手下的清廷最高將領,死的皇帝也有,就是被袁崇煥大炮崩死的努爾哈赤,尼堪的爺爺。
清軍大敗而逃。李定國正備乘勝追擊,發覺另外兩路援軍馮雙禮、馬進忠未到,李定國方知自己乃孤軍作戰,無法擴大戰果。只得憤恨不已,收兵轉移。援軍之所以不到是因為受孫可望指使,軍功甚偉的李定國早已成了孫可望的眼中釘,想借清軍之手除之後快。
桂林、衡陽兩次大捷,使得清廷朝野震動,誰要一聽去打李定國,清廷將領就膽顫,甚至順治有了放棄西南,與李定國平分天下講和之說法。
李定國出徵一年內,縱橫數省,收復湘、桂,擊殺清廷兩大重臣,擊敗清軍數十萬,可惜只是曇花一現,內訌是歷代的詬病,孫可望的小肚雞腸最終毀了大好局面。
自私與陰險的孫可望李定國,孫可望兩人間隙已久,從對南明帝朱由榔的態度就便可看出。
李定國對待永曆帝恭恭敬敬,為南明復興中華正統嘔心瀝血,徵戰四方。
孫可望這個人作為張獻忠長養子,常以老大自居,長期壓制李定國,隨著戰果的不斷擴大,內心也膨脹不已,永曆帝在他手中是軟禁,孫可望還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打算。
所以朱由榔每次見李定國,都淚流滿面的傾訴這些,李定國為了顧全大局,不至於內訌,也一直隱忍著孫可望。
直到1653年正月,孫可望三天來信七封,催李定國前來議事。李定國只好從戰前前往。行至半路,劉文秀之子秘密派人來告:」孫可望讓你回去就是想殺你「 。李定國聽聞悲傷不已,自己一心為民族,卻被自己人背後捅刀子。
同室操戈,孫可望的結局1654年,軍中瘟疫橫行,李定國的戰鬥力也在和清廷的戰鬥中消耗甚多。這時李定國已經把朱由榔從孫可望的控制中解救出來。
1657年,狹隘的孫可望最終還是揮刀相向李定國,以清君側為名,以十萬大軍進攻李定國的三萬人,大概他以為碾壓性擊敗李定國,兩軍在雲南曲靖開戰,史稱交水之戰。
孫可望不得人心,他的部將白文選不願意內戰,戰前紛紛倒戈,歸順了民族氣節的李定國,在李定國,劉文秀的聯合抗擊下,孫可望最後只剩幾十騎敗走降清,被順治封為義王。
搖尾乞憐的他出賣了所有的西南大西軍的軍情部署,引大軍入四川,貴州,導致了大西軍的潰敗。
1660年,被清廷利用完的孫可望,已無用處,據說陪同皇室出獵時,被人用箭獵殺,也有說賜毒酒而亡。
李定國悲壯的最後一戰-磨盤山血戰1659年,為保永曆帝朱由榔撤退,2月21日且戰且退的李定國對清軍吳三桂部指定了磨盤山伏擊戰。這是南明與大西軍最後的血脈精銳。
吳三桂等率領下一萬餘清軍進入伏擊區,無意外的情況下這會是李定國一個漂亮的伏擊戰,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跳出來投敵,把埋伏的信息全告訴了吳三桂。剩下的只有惡戰,清廷南明將士們屍橫遍野,清將固山額真沙裡布,祖大壽兒子等陣亡,明將竇名望等也戰死。南明陣亡數千人,清軍陣亡一萬餘人,吳三桂被嚇的後退了三十裡。
此戰使南明軍耗盡了最後的精銳,之後再未能有能力對入滇清軍展開對攻,成為南明最後滅亡的伏筆。
咒水之難,南明的亡魂曲1661年8月12日,逃到緬甸的永曆帝開始了寄人籬下的日子,而此刻的李定國敗走他方。緬甸篡權的國王莽白給永曆帝捎來口信,讓他過河同飲咒水盟誓,以表友好。
朱由榔及大臣皆看出有詐,但寄人籬下,不得不出,只好命大學士馬吉翔、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員悲壯赴約。到達即被三千緬軍團團包圍。沐天波立即奪刀抗爭,終寡不敵眾,前去官員全部被屠殺。隨即緬軍趕往朱由榔住處,殺死隨從300餘人,只剩下朱由榔寥寥數人,多虧緬甸僧人救濟,不然差點沒餓死。
緬甸方看南明大勢已去,為討好清廷,把永曆帝朱由榔獻給了吳三桂。
1662年4月14日,朱由榔在昆明被吳三桂派人用弓弦勒死,家屬押往北京。
李定國不是不救永曆帝,白文選二人曾多次與緬甸兵戎相見,但緬甸方拒還朱由榔。
身亡,或許最好的結局1662李定國正逢四十二歲生日,他聽聞永曆帝於四月初八被吳三桂絞殺,慟哭並命人為永曆帝發喪。六月二十七日夜,悲傷操勞過度的李定國病逝於勐臘(雲南省最南端),臨終前告知兒子與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叛國。
這或許是一代名將最好的歸宿,病死總比戰死結局更完美些,他曾傾盡全力,為大明榨乾了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然而,時也,命也。
北平夜私談,與你一起窺視更多歷史的浮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