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懷念我的故鄉(我的故土我的情)
2023-09-21 03:25:01 1
文/逝水流年
在廣袤的魯西平原東端,在滔滔的黃河西岸,有一個古老的縣邑---山東省東阿縣。這就是我的先輩們生生不息的地方,是生我養我的故鄉。
時光流轉,歷史永存。千百年來,這片神奇的土地,幾經風雨,幾經蒼桑。歲月見證了它的輝煌,時代書寫著它的榮光。
這裡有著悠久的地域文化,這裡有著淳樸的人文風情,這裡有著動人的英雄故事,這裡有著厚重的紅色文明,
……
這是一片古老的聖土。
故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肥田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作。
春秋時,東阿置邑,名曰「柯」。初屬衛,後屬齊。戰國時「柯」改為「阿」,稱「阿邑」。據史料考證,這裡,是倉頡造字地之一,是周武王分封帝堯後人的封地,是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首盟地,是戰國百家爭鳴名家籲子的故鄉,是中國佛教音樂發祥地,是古老中藥阿膠的原產地……
從春秋戰國到後來的歷朝歷代,各路英雄豪傑在這這塊土地上,金戈鐵馬,風雲際會,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威武雄壯的歷史大劇:齊桓公會盟成大業,晏子治河美名揚;秦王喜服阿縞衣,漢武詩吟吾山章;程昱兩度守東阿,曹植徒封東阿王;王彥章大戰楊劉渡,于慎行廟堂戀故鄉;苫山一門三進士,趙得和義舉受嘉獎;李賢書重修倉聖祠,陳宗媯為官不張揚;張懷芝皋上修義學,孫秀珍生命獻給黨……
漫步在故鄉的村村落落,從上至五千多年前的香山大汶口文化遺址、王集龍山文化古城址,到下至漢魏以來的人文遺蹟、自然景觀等;從驛馬傳書的銅城鎮,到黃河古渡口楊劉鎮;從古運河水旱碼頭新橋鎮,到「六十年一顯城」的旦鎮;從一座座滿目滄桑的古墓葬群,到一個個巧奪天工的石造像、古佛寺……無不遺留著歷史的印片,無不藏著古風的積澱。官路溝、下馬頭、六路口、三官廟、石佛屯、張武舉、牛角店……這些隱隱約約蘊含著或兵家駐紮之地,或商賈繁榮之府,或祭祀天地、祈求太平而命名的村寨,都承載著一段歲月,一種生活;都給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平添了幾分歷史的典雅和時代的輝煌。
可以說,在故鄉這片土地上,抓一把黃土就有文化,撿一塊瓦片都是寶貝。千百年來,它卻一直靜靜地屹立在這裡,任憑風霜雨雪的侵蝕,歷經春夏秋冬的翻閱。
這是一片紅色的厚土。
故鄉是革命老區,這裡有著悠久、光榮的愛黨、愛國、愛軍的革命傳統。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無數的志士仁人和進步青年,就為消滅剝削、推翻封建統治,組織發動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三十年代初,共產黨人姚仲明就在姜樓建立了東阿縣第一個黨支部,大力宣傳共產主義思想,不斷發展黨員,秘密開展活動,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中堅力量,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七七」事變以後,這批革命力量或奔赴革命聖地延安,或轉戰大江南北,戰功赫赫,解放後成為了我黨我軍的高級幹部。
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寇的鐵蹄,錦繡家園蒙受屈辱,故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紛紛組織起來,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有人的出人,有槍的出槍,人人參加抗戰,和敵人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浴血奮戰。村邊地頭,兒童團站崗放哨,查除奸細;青紗帳裡,荊條叢中,民兵、自衛隊員展開了對敵鬥爭的麻雀戰、遊擊戰,湧現出了許許多多抗日堡壘村和抗日英雄,一度形成了「有敵人,無敵區」的局面,為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解放戰爭中,故鄉人民為支援人民軍隊,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殺雞盟誓,齧指血書,家家戶戶齊動員,男女老少忙支前。為確保劉鄧大軍從本縣位山橫渡黃河,挺進中原,鄉親們獻出自家的門板和木料,建廠造船,搭橋鋪路,做鞋磨麵,送運糧草,組織擔架隊,運護傷員,從而有力地保障了千軍萬馬順利渡河。位山,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碼頭,也以「將軍渡」而聞名於世;為保證淮海戰役的勝利,鄉親們在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節衣縮食,勒緊腰帶,把省下來的糧食一袋袋、一車車支援到前線;那些日子,青壯年長途跋涉,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夜行百裡,整個故鄉到處呈現出一派車輪滾滾,擔架如流,磨碾飛轉,人歡馬叫,宏偉壯闊的支前畫卷,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
如今,遠離了兵燹戰火,別去了血雨腥風,歲月已逝,但難以忘懷的是那些紅色的記憶。在被鮮血染就的土地上,那一座座巍峨聳立的紀念碑,那一個個斷壁殘垣的村落、渡口;在展覽館裡,那一面面彈痕累累的戰旗,那一把把鏽跡斑斑的大刀、長矛,就是歷史的見證!
這是一片豐腴的沃土。
故鄉地處長江水和黃河水的交匯處,東依泰山餘脈,西望魯西平原。過去,這裡家家植桑養蠶,戶戶糧食滿倉,是一塊富庶之地,是當時一些軍閥垂涎三尺的地方。曹植在其《社頌序》中寫道:「田則一州之膏腴,桑則天下之甲等」,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
這裡,地下水系泰山、太行兩山山脈交匯的一股地下潛流。泰山之陰,太行之陽,二嶽延津,相匯於此。此水經地下巖石和砂礫層層過濾,不但起到清潔的作用,同時也融入了鈣、鉀、鎂、鈉等礦物質,色綠質重,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含量極為豐富。獨特的地下水質,成就了中華國藥瑰寶--阿膠。名貴中藥阿膠,因出自東阿而得名,是我國中醫寶庫中的一份珍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聖藥也」(李時珍《本草綱目》),在唐宋時期就已經作為貢品,並多次獲得舉世矚目的榮譽。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91年榮獲傳統藥「長城」國際金獎,三次榮獲國家金獎,三次入圍「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2008年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有工業園、中國阿膠博物館及書畫展廳,充分顯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喜鵲,是美好的使者,是東阿人民心中的「百鳥之王」。這裡,雨水豐沛,林木繁茂。天然獨特的自然環境,為喜鵲等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2005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命名為「中國喜鵲之鄉」。目前,全縣有林面積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8%;有巢和人工掛的鳥巢達二萬五千之多,平均每平方公裡有鳥巢32個。春夏之際,當你漫步在喜鵲林中,樹上鳥巢爭翠,草頭蜂蝶比飛,豔陽杲杲,鮮花澱秀,喜鵲喨啾,處處呈現出一派嬌嬈多彩、令人陶醉的怡人景象。喜鵲,在祝福著東阿這片富饒土地日益繁榮富強!
故鄉是「中國黃河鯉魚之鄉」。東阿沿黃河57公裡之長,具有獨特的水域優勢,是黃河鯉魚的原產地。這裡產的黃河鯉魚以「金鱗赤尾,體形較長,遊姿嬌美」三大特徵和肥嫩鮮美、營養豐富的肉質,被譽為黃河鯉魚之冠,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品。
故鄉是「中國雜技之鄉」。據有關資料記載,三國時期,雜技馬戲就在東阿一帶很盛行,成為一種以雜技為主、兼有其它技藝的表演形式。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曹植就是一個馬術愛好者,他身體力行倡導與推動雜技藝術。他被封為東阿王后,昔日結交的俳優術士會集東阿參加百戲會。據傳,他墓前的一塊風水寶地就是他當年的娛樂場。在東阿雜技界,曾流行這樣一首歌子口口相傳:「跑馬賣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會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可見,曹植對於東阿雜技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多年來,東阿雜技傳承有序,藝人輩出,逐漸形成了富有齊魯特色的雜技行業文化體系。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東阿組建形成了十多個民間雜技藝術團體,活躍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把雜技藝術傳播到祖國四面八方,並為全國各省市雜技團輸送了大批人才。2011年,東阿雜技藝術入選山東省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是一片純潔的淨土。
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悠久的傳統文化,薰染了東阿「積善重德、孝信天下」淳樸向善的民風。我走過大半個中國,到過許多地方,論民風之淳,民俗之厚,當以故鄉—東阿為甚。
故鄉人講道德,重感情,樂為朋友兩肋插刀;重實幹,能吃苦,樸實無華;正經嚴肅,重規矩,釘是釘,卯是卯;直筒子脾氣,有麼說麼,從不拐彎抹角;重榮譽,愛面子,踏實勤奮,熱情能幹……鄉親們身上那種百折不撓、愈挫愈堅的不屈意志,那種包含海川、有勢無形的寬厚品質,那種天人合一、大智若愚的品行,令我終生難以忘懷。
故鄉人有著節儉樸素的美德。小時候,聽祖輩們講,解放前,儘管也不乏大富大貴之家,但在衣著上卻都不十分講究。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們,家有百頃,仍是一襲布袍,大富豪和他的長工佃戶,光看外表,並無顯著的區別。那個時候,有在外讀書或者做事的,一旦回歸鄉裡。必須在數十裡之外,先把身上的行頭換過。你若是穿一身洋服皮鞋回家。長輩們對你責罵,同輩們對你嘲笑,晚輩們也不敢來親近你。當下,物換星移,時代變遷,但鄉親們這種勤勞樸實的風氣仍然沒有改變。
故鄉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拙於言辭,不善表達自己;有時候明明有一片好心,但由於說話難聽,而被對方卻誤認為惡意。在故鄉,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多年以前,一個外地人路過本鄉,碰上大雪天氣,向一位老者詢問,什麼地方能找到旅館?老者搖頭不答。那人又向老者求宿。老者說:「你張口就找旅館,俺當你嫌俺家裡骯髒,容不得你這個貴客呢!」老者把貴客安置在客戶裡,臉色冷冷地往裡院去了。客人不敢再興求食之想,就餓著肚子睡了。一會兒,老者轉來,一看客人上了床,勃然大怒,罵道:「你怎得這麼看不起人?當俺一頓飯也管不起你?」客人舉眼一看,竟然擺下好幾樣菜餚,有酒有肉。大雪數日不停,老者天天酒肉相待。雪霽之時,客人不敢不告而別,留在客房裡等老者出來。不一會,老者出來了,一看客人沒走,生氣地說:「怎麼,你想讓俺養你一輩子麼?」客人表示連日打擾,於心不安,想付給老者飯錢。老者大聲嚷道;「你從哪點看俺像個賣飯的?」客人急忙收回錢來,向老者道謝。老者更火了:「謝啥?幾頓飯也不至於把俺吃窮嘍!」
這就是我的故鄉,這就是我的鄉人!
這是一片希望的熱土。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故鄉被時代的列車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昔日的富庶、繁榮、韶華,變成了蒼白、沉悶、悽涼。建國以後到改革開放前,工業一直是空白,鄉親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生活在被黃水侵襲的鹽鹼地上,土裡刨食,苦苦掙扎,打發歲月。貧窮、落後、愚昧像三座大山一樣緊緊地壓在人們的身上。
因為窮,致使人們的思想扭曲,許多青壯年都幻想跳出「農門」,外出謀生度日;許多年輕的姑娘,也一門心思要離開這個窩,遠走高飛,另攀高枝;因為窮,致使城鎮鄉村建設面貌依舊,土路、土屋、土炕、一派土氣;因為窮,致使人們因循守舊、目光短淺,安於現狀,有眼不識金鑲玉,身在寶山不識寶……曾幾何時,和外地的朋友談起家鄉,他們在嘖嘖稱讚歷史悠久、物華天寶的同時,又往往總不經意地加上另外一個評語: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欠發達地區……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些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故鄉人民,同心同德,勵精圖治,奮力拼搏,開拓進取,丄演了一幕幕加快發展的雄壯話劇,譜寫了一曲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美樂章。縣委、縣政府適時提出了建設「阿膠名城」、「生態強縣」、「康養東阿」的奮鬥目標。全縣上下形成了團結、敬業、實幹、奉獻的良好氛圍。共創故鄉美好的未來!如今,當你漫步在固踞北京、南京之間,有「千年驛站」、「通都大邑」之稱的東阿縣城,舉目一望,一個碧水蕩漾、環境優美的生態園林城市呈現在你的面前:那一條條寬闊平坦的馬路,那一幢幢雄偉壯觀的樓房,那一個個明星企業的招牌,定會讓你心潮起伏,流連忘返。這一切,都見證著這個千年古邑鳳凰涅槃的變遷,見證著家鄉人民知難而上、艱苦創業的歷程!
「好風憑藉力,直上九重天」。故鄉,正以幹事創業、協調發展的輝煌成就,向世人展示著其青春活力,正以時不待我和全面開放的姿態,向著更快、更高的目標努力奮進!
希望就在這片787平方公裡的熱土上!
希望就在勤勞智慧的42萬東阿人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