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和曹操誰更勝一籌(劉備跟曹操相比)
2023-09-20 22:01:02 1
對比劉備和曹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比?總不能讓劉備跟曹操比詩文去吧?這明顯屬於「拉偏架」。而且兩人都成就了那麼大的事業,這就證明了兩人,同為一時俊傑。
曹操自己都表示:當今英雄只有我和劉備。潛臺詞就是,三國英雄雖有許多,但對比一圈後,我和劉備最牛,是三國兩大天花板。故而筆者認為:對比劉備和曹操,不能搞二元對立,強行劃定高低對錯。
也就是說,若讓曹操處於劉備所處的環境中,不見得就比劉備做得更好,反之亦然。這其實就是:環境決定論。概括說來曹操和劉備,是兩種極致人物。
曹操是「先發優勢」的典型,也可理解為「贏在起跑線上」。劉備則是「後發優勢」的典型,也可理解為「追隨跑」。這就註定了曹操不怕出錯,因為家裡有礦。劉備不能出錯,因為家底窮。
兩人小時候都不喜歡讀書,曹操天天架鷹走狗,跟袁紹他們一起胡鬧,卻並不妨礙他走上仕途,很早就成為了皇上的親信小弟,「西園八校尉」之一。劉備「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卻只能在涿郡當「黑老大」。
在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屬於朝廷嫡系,官封「騎都尉」,統領著一支騎兵。劉備屬於地方武裝,帶著關羽、張飛等一波小兄弟,跟著老師盧植去作戰。
何進被殺,董卓作亂時,曹操由於家裡有礦,很快就招攬起人馬,並進入到「十八路諸侯」這個圈子。劉備卻慘了,被督郵羞辱,一氣之下揍了督郵一通,開始各種撞大運。 「十八路諸侯」這圈子,劉備根本沒資格進入。
也就是說在正史中,劉備沒有參加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戰。須知這個十八路諸侯的圈子,直接奠定了三國格局。曹操和孫堅(袁術)就在其中,劉備此刻在哪兒?已經沒法查證了。
只知道當曹操在汴水之戰中,被董卓手下大將徐榮打爆後,他直接當了袁紹的小弟,由此得到資助。劉備兵敗高唐從死人堆裡爬出來後,就到老同學公孫瓚那裡當小弟去了。
這是曹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當別人小弟。對於劉備來言,卻是一波又一波東奔西走的小弟生涯——當然,由於劉備後來成功了,所以那叫「寄居」,所謂讀書人偷書,能算偷嗎?
此後便是曹操手握漢獻帝,成了隱形皇帝,劉備撞大運般得了徐州——這是兩人最接近的一次。劉備終於取得了三國爭霸的入場資格,成為了有地盤,有稅負的一方諸侯了。
可惜,一個張飛醉酒,徐州被呂布搶走,劉備多年奮鬥化為烏有。同時這也是張三爺,第一次因具體事件進入正史,比關羽要早——雖很難看,但畢竟張飛搞事了,不再是如之前那般,跟關羽一起站在劉備身後當背景布。
以至於兩人是如何成為萬人敵的?都成了謎。只能說必是依靠一次又一次的戰鬥。只可惜劉備那時,還不是「徐州牧」(諸侯,競爭者),沒資格被記錄,他倆就更別提了!
總之,自曹操手握漢獻帝後,兩人的差距就越拉越大。劉備開始被曹操各種虐,直到晚年漢中之戰時,終於擊敗曹操,取得了跟曹操平級的地位。換句話說就是,劉備是用了一輩子,在追趕曹操。
所以,你能說曹操就一定比劉備強嗎?只能從兩人的特徵和具體事例上,去探討差距。如奸雄和梟雄之分。其中筆者最推崇毛主席,對兩人的比較和評價,大致有兩條,尤其是第二條,堪稱一針見血。
其一:所見略遜
所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對這句詩歌,不用筆者過多介紹,大部分人也都知道,是出自毛主席他老人家之手,詩名叫《南鄉子·登京口北固樓有懷》。
顯然老人家也是認可曹操和劉備,是三國「兩大天花板」的。因此,老人家對曹操和劉備的比較、點評,就不能單純理解為,誰優誰劣,而是一種「辯證關係」。
據《毛澤東的讀書生活》所載,就在這首詩歌寫完之後,老人家便給出過,這樣一個論斷,他說:「儘管劉備比曹操所見略遜,但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
這就是劉備和曹操的第一個差距,劉備「所見略遜」。隨後老人家,就又給出了一個,劉備能成大事的原因,「會用人,能團結人」,意思就是說,劉備用這一優點,補上了那塊短板。
這是不是辯證關係?既承認了差距,又能在差距之中,找到了「共性」(曹操和劉備都成就了大事)。
那麼為何說劉備「所見略遜」呢?老人家後來,還曾進一步闡述:「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點。」可惜,老人家並未給出具體事例。但當筆者看到這些後,卻立刻想起劉備的一件事,啥事?劉備進川!
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時,劉備猶豫不決。龐統連忙勸說:沒啥猶豫的,必須要奪西川。
劉備卻說:你這話說得不對,曹操暴,我就仁,曹操急,我就緩,曹操狡詐,我就真誠……反正啥事都跟曹操反著來,才有了如今的局面。而現在,你攛掇著我搶益州,這種不仁不義的事,只有曹操那種人渣才能幹出來,我不幹!
結果劉備遭到龐統駁斥。總之就一個意思,不能這麼墨守成規, 須知變則通,哪有一招包打天下的?沒這道理!正是龐統這番話,徹底說服了劉備入川,這才有了後來的「蜀漢」天下。
現在我們用劉備入川這件事,對比曹操搶奪漢獻帝,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啥叫「所見略遜」了?須知,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和劉備入川,是兩人最終成事的最關鍵的節點——曹操是搶奪,劉備是猶豫,「慢一點」。
好在劉備會用人,能禮賢下士(團結人),所以最終在龐統的幫助下,抓住了這次機會!
其二:不能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據《毛澤東晚年的讀書生活》所載,對劉備晚年一意孤行發動夷陵之戰,老人家是相當惋惜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闡述。
比如從關羽角度分析,老人家認為:這是劉備用人失敗。關羽非但不能執行「東聯孫吳,北拒曹操」,反而還是這一大戰略的「破壞者」,因此導致兵敗被殺,丟失荊州,這才有了劉備的夷陵之戰。
當然更多的是站在劉備的角度分析的,認為他不聽趙雲勸諫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執意發動夷陵之戰,「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與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在謀略中沒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辯證關係,前面還說劉備「會用人」,這裡卻是用人失敗(關羽),這咋解釋?
筆者的看法很簡單,所謂會用人,可視為一個概率問題。打個比方吧,十次有八次用對,這就頂天了,哪有百分之百的?唯有老天爺不會錯,因為就算是錯了,那也叫「自然規律」。
捋順清了這個辯證關係,咱接著談劉備的這個短板。都知道對曹操有一個公認的評價,那就是「多謀善斷」。其實,說得明白些便是,曹操對主要矛盾抓得都非常緊。如他對門閥士族的警惕,幾次發布《求賢令》推崇「唯才是舉」,就是以此來對衝門閥士族的。
因為,熟悉三國歷史(非《三國演義》)的都清楚,所謂的三足鼎立,從廣義上來言,就是「三大軍閥」同「門閥士族」之間的矛盾。而結果是,門閥士族的代表司馬氏,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因此,自曹操把漢獻帝抓到手中後,其實他的失誤比劉備還多,比如徵討完張魯後,沒有趁勢進攻劉備等。但曹操卻從沒發生過,如劉備的夷陵之戰,這種幾乎亡國的慘敗,這就是能抓住主要矛盾的威力。
再反觀劉備,由於他不能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導致了自夷陵之敗後,蜀漢事實上,就等於退出了「三國爭霸」的擂臺。哪怕後期諸葛亮那麼玩命,也無法改變這種大勢了。
故而,這二條堪稱是一針見血,道出了劉備和曹操,到底差距在哪裡,而且還沒法補救。所以劉備比曹操略遜一籌,就「遜」在了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