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李助是誰(水滸傳李助的劍術到底是法術還是武藝)
2023-09-20 11:20:20
一、「劍術」指法術的必要條件有兩個:
1.「劍術」在田王傳成書之前或者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中涉及到法術,如果這個詞本身與法術無關,那這個問題就沒必要討論了;
2.水滸原著,尤其是徵淮西一段中有對於法術等封建迷信的描寫,如果水滸體系不支持法術,那麼「劍術」就只可能是武藝一個意思。
首先我們需要證明「劍術」這個詞在田王傳成書同時代以及更早的文學體系中有與法術重合的地方(明確晚于田王傳成書的暫不考慮)。如果沒有,那這個問題就沒什麼討論意義了,不能為了盧俊義第一的地位就強行給「劍術」這個詞安排一個法術的意思;如果有,那就要回到水滸原文之中,看這個詞在這裡有沒有可能成為法術。
1.仙丹劍術,星飛告變。凝脊氣於千年,掩璿暉於離殿。——《全唐文·唐太宗文皇帝哀冊文》
2.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裡,世以為神仙。——《宋史·列傳第216 隱逸》
3. 攜家隱於終南山,學老子法,絕世辟穀,變易形骸,尤精劍術。——宋·阮閱《詩話總龜》
從上面幾例可以看出,在明代以前,「劍術」一詞在文學體系中便已涉及到法術的範疇了,那麼這個問題可以接著往下討論。
二、其他小說中的「劍術」
接下來再看「劍術」在其他小說中的表現。這裡不是以區別語義為目的,因此不必拘於成書年代。
「劍術」這個詞除了李助之外,與水滸最緊密的聯繫應該就是貫華堂本第四十一回中金聖歎的批語:「嘗觀古學劍之家,其師必取弟子,先置之斷崖絕壁之上,迫之疾馳;經月而後,授以竹枝,追刺猿猱,無不中者;夫而後歸之室中,教以劍術,三月技成,稱天下妙也。」這一段描述從字面意義上看,就是對於武術的描述,而且也是幾個月速成。其實熟悉唐傳奇的同學一眼就能看出來,金聖歎所說的其實就是聶隱娘學劍的過程,出自裴鉶的《傳奇》,唐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自唐以後,類似的小說中關於「劍術」「異人」的描寫數不勝數,這裡找幾個有代表性的幾個例子說一下。
首先便是被金聖歎引用的聶隱娘,除了身手矯捷外,通篇描寫多有神異之處:【尼與我藥一粒】學習之前要先嗑一粒藥;【尼曰:『吾為汝開腦後,藏匕首而無所傷。用即抽之。】學習之後還要開腦洞,這已經不是普通武術或者醫學能解釋的了。【隱娘當化為蠛蠓,潛入僕射腸中聽伺。】 聶隱娘甚至能變成飛蛾藏入劉悟腹內。這些超越了普通武術的本領在《傳奇》中都屬於「劍術」的範疇。另外,聶隱娘學劍術也不是金聖歎說的那樣「三月技成」,而是經歷了數年。事實上我也沒找到哪部作品中的「劍術」大成是在幾個月內完成的。
《酉陽雜俎》中記載了韋行規被箍桶老人以劍術相試的故事,在前半段中並沒有出現劍的影子,但老人卻道:【「客勿持弓矢,須知劍術。」】別以為你百發百中就牛了,要知道世上還有「劍術」這個玩意兒。結尾【微露擊劍事,韋亦得其一二焉。】韋行規一晚上的時間就能有所收穫。有人說李助向荊南異人學劍術可能與這個故事相似,但在這個故事裡「劍術」,似乎也不是純粹指用劍的技巧。
三、李助的原型及其形象
回到原著之中,在說劍術之前還要說一下李助這個人在原著中的形象,以及在其他作品中可能的原型。
眾所周知,「金劍先生」李助在早期簡本中有一個原型,叫「金劍先生」李傑。在王慶的流亡途中,李傑多次出現,並以卜卦的形式暗示引導王慶起事,其卦最終均得到應驗。王慶起事後李傑被拜為軍師,制定了三條宣示仁德的軍令。但在後文中無故消失,雖然沒有武力表現,但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完全的高人形象。與繁本不同的是,這個李傑形象要比繁本中的李助好很多。他初次出場為王慶算卦時就已經有了「金劍先生」的外號,後文並沒有遇到繁本中的的「荊南異人」,也沒有任何武力表現,自然也就沒有令盧俊義「抵擋不住」。
再看繁本原文關於李助的幾次描寫:
李助第一次出場,是在還沒有遇到荊南異人之前,這時他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賣卦先生。卦象很準,但沒有武力介紹。
第二次出場時一年之後為段家向王慶提親,此時他已經遇到異人學成劍術,正在段家教段氏兄弟「擊刺」。
第三次是幾日後王慶與段三娘洞房之夜被官府圍捕,李助攛掇眾人造反,並第一次展現了武力。
第四次是次日火併廖立,只說了幾句話,表現不多。
之後就是在王慶殿前陣中露面,乏善可陳。
從上邊這幾次出場,可以大致看出李助有這麼幾個特點:
1.油滑世俗,面目可憎。首次出場見到王慶之後,除了卦象比較準外,與其他跑江湖的並沒有什麼不同,察言觀色、旁敲側擊,全是江湖騙子慣用的伎倆,而作者在對其神態動作的描寫上也極力表現出他的猥瑣。
而第二次出場提親時,則為了保媒的銀錢酒食完全不顧形象與原則,比之前更加猥瑣。之後火併廖立之時他並沒有什麼反應,也可以看出他這人並不怎麼顧念舊情。
2.軍陣之中頗有謀略,但算不上十分高明。獻計打破了老家荊南,能識破宋軍的誘敵之計是亮點。但見了九宮八卦陣之後「驚得魂不附體,心膽俱落」,這不是一個優秀的統帥或者軍師應有的表現。之後被旁白評價道「甚曉得相生相剋之理」,但按生克之理派出去潘忠柳元之後立刻就送了人頭,這和朱武的「鯤化為鵬陣」「哪裡變得陣法」一樣,頗有諷刺意味。
3.卦象很準。為王慶卜完卦之後,又念了幾句卦歌,其中有這麼一句:「逢著虎龍雞犬日,許多煩惱禍星招。」結果第二天丙辰日,也就是龍日,王慶被屈打成招下入死牢;六天後辛酉日,也就是雞日,王慶含冤被刺配陝州。能把災禍算得這麼清楚,水平已經很不低了。
除此之外,並沒有說明他之前有武藝基礎。武術也好,法術也好,他之後一切能夠殺敵的能力,都應該繼承於荊南異人。
四、從王慶發家年表看李助的經歷
我們再來看一下李助從算命先生成為令盧俊義「抵擋不住」的高手這段時間內發生過什麼。
下面是本人整理的「王慶發家」一段時間的大致年表。
李助不算,水滸中最大的教學奇蹟應該是王進用半年多的時間將史進從一個小彪水平培養成了八驃級別的高手。(只說凡人教學,夢中學會武藝的不算,如瓊英在不明時間內被神人入夢指導成為小彪水平,又用一夜的時間夢中學成飛石。)但是讓一個毫無武藝基礎的普通人用八個月時間成為超越盧俊義的高手,這就有點聳人聽聞了。當然,也沒有人規定民間異人的教學能力必須不如禁軍教頭,要硬說荊南異人就有這本事,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五、「異人」與「子平妙訣」
李助提到自己學劍術時是這麼說的:【回到荊南,遇異人,授以劍術,及看子平妙訣。】
異人」這個詞,在古典小說中出現的頻率很高,除了特定的用法外,大多數都有點神神叨叨的意思,就不一一舉例了。單看水滸,百二十回中出現過四次「異人」,均在田王傳之內:
1. 【那喬冽八歲好使槍弄棒,偶遊崆峒山,遇異人傳授幻術,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
第一個異人,是喬道清的師父,教了他幻術、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毫無疑問的法術系。
2. 【再說喬道清用術困住宋江,正待上前擒捉,忽見前面水無涓滴,宋江等已遁去,驚疑不已道:「我這法非同小可,他如何便曉得解破?想軍中必有異人。」】
第二次是喬道清猜測宋軍中有「異人」破了他的法術。而實際上破他法術的是后土之神,確實也是法術系。
3.【鄔梨大驚,想道:「我真箇有福分,天賜異人助我。」因此終日教導瓊英,馳馬試劍。】
第三個異人是瓊英夢學飛石法後鄔梨的心理。這裡的異人實際指的是夢中教授瓊英武藝的神人、引張清入夢的秀士以及張清三人,其中張清不算,其餘二者均是實實在在的神人。
從上述三例中看,至少在田王傳這一段的作者心中,異人和法術就是掛鈎的。
八個月速成,「異人」傳授,與「子平妙訣」並列,這裡的「劍術」在作者心中多多少少肯定有武藝之外的成分。
另外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其他小說裡關於學習劍術描述中,不管是否含有法術成分,都沒有0基礎幾個月速成的,那麼憑什麼李助八個月學成就被歸於法術這一類之中?
個人是這麼認為的:李助之前沒有武藝基礎,但他有算命的基礎,從他為王慶算的一卦來看,最起碼是深諳陰陽五行、天幹地支以及《周易》的,有了這些基礎,再學以法術成分為支撐的東西,自然比普通人要快。
總結一下上面的統計,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 18個用劍的人中,有6個明確的法術系,均有類似於「術法」「妖術」「神術」之類的描述,剩下12人中只有李助有「劍術」的描寫。
2. 全傳正文共出現「術」字75次,有57次與法術有關,佔76%;不表法術的15次中,勉強與武藝有關的只有3次:2次「異術」,出現在瓊英夢學飛石的情節中,而這個故事本身也帶了幾分神異色彩;1次「藝術」,出現在楊志周瑾比箭的贊詩中。
3. 對於純武力套路的描寫,多是採用「兵器 法」的形式,而採用「兵器 術」形式的,只有李助的「劍術」和馬靈的「金磚術」。
感覺「劍術」這個詞在小說體系中向法術靠攏是經歷了一個演化過程的,這個過程有點像後來的小說中劍俠的修煉過程。但劍最初畢竟是作為普通兵器出現的,不管怎麼演化,都會有純武藝的用法保留下來。我感覺關於這個問題,若昧生那個貼裡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當然,劍畢竟是一種兵器,將劍術還原為武術的作品隨時都會出現。就像不信仙道的人歷代都有一樣。」所以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所有的例子我都選取了最大值,即這個時代中「劍術」與法術最接近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