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線品牌奢侈品(法國如何成為世界時尚之都)
2023-09-18 12:54:38 2
近一個世紀以來,法國一直被認為是國際市場上奢侈品的象徵。
奢侈品是法國專有的標誌,是其主要財富來源之一,也是讓法國赫赫有名的原因之一。
法國的奢侈品在今天如此輝煌,但在路易十四統治之前,情況並非如此,當時被歐洲其他國家所超越。法國的黃金編織遠無法與中國的瓷器和絲綢,佛蘭德斯的花邊,義大利的玻璃器皿相媲美。
今天,談到奢侈品,法國完全無需再去羨慕其他國家,「在全球270個奢侈品牌中,有130個是法國品牌,佔銷售額的四分之一」。
法國奢侈品製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末,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科爾伯特,當時法國在奢侈品領域還遠未及他人,而義大利、中國、荷蘭已經宣稱自己是奢侈品領域的世界領導者。
直到1665年巴蒂斯特·科爾伯特被任命為財政部長,法國才終於掌握了後來成為其最大專長之一的奢侈品。1665年也是皇家玻璃廠成立的一年,後來成為聖戈班公司。
法國奢侈品的搖籃,聖戈班,哥白林和塞夫爾的各種製造商在17世紀和18世紀匯集了歐洲最好的工匠,並運用法國的貿易專業知識,以便將這些富裕的象徵出口到國外。法國生產的高端鏡子超過了威尼斯,18世紀成為法國代表的奢華與享受的世紀。
1978年在伊澤爾河畔的羅馬人的鞋廠
法國時尚被公認為國際參考,巴黎被認為是時尚之都。因此,許多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豪宅都誕生在法國也就不足為奇了。在1830年七月革命和法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之後,第一批奢侈品大牌出現在1837年的愛馬仕和1847年的卡地亞。
至於法國奢侈皮具,它們於1854年開始大放異彩,由最初的行李箱製造商Louis Vuitton創立了第一批作坊。後來,Longchamp品牌專門從事豪華皮革製品,並於1948年在緬因州和羅亞爾河以及馬耶訥設有作坊,標誌著法國皮革製品的歷史。
路易威登的廣告可追溯到1898年7月。
在香水領域,法國以Pais de Grasse而聞名,其香水專業知識現已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國家見證了1828年在巴黎成立的Guerlain和1935年在蘭蔻等偉大品牌的誕生。
因此,法國逐漸在從時尚到珠寶的各種奢侈品領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並成為當今該領域的標杆。奢侈品是法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偉大的名字使它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而國際舞臺在很大程度上佔據了主導地位。
法國奢侈品經歷的歷史進程
你只需要看過索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對瑪麗·安託瓦內特時代的敘述,就知道法國對盛會的偏愛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法國的時尚血統可以追溯到路易十四的奢華宮廷,他的曾孫路易十六奢靡之風,激發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如今,巴黎時裝周是法國時尚奢華的中心。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法國是如何在幾個世紀以來維持其時尚皇冠的。
瑪麗·安託瓦內特時代荷葉邊在瑪麗·安託瓦內特的時代風靡一時
18世紀後期,荷葉邊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時尚的主要目的是表示財富。如果你有錢,就意味著要肆意揮霍薄紗、絲綢和天鵝絨,以及錯綜複雜的刺繡和沉重的裝飾。女性的時尚對應了一個人在社會上層的地位,是「女性應該被看到而不是被聽到」這句格言的可視化。
法國宮廷對華麗著裝的貪得無厭推動了該國的紡織品貿易,這是自路易十四以來一直處於主權統治之下的公然行為,為高級時裝奠定了基礎。路易十六的洛可可宮廷繼續嚴密保護著「皇家製造商」行業,包括羅絲·布雷廷,瑪麗·安託瓦內特的「時尚部長」,被認為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時裝設計師。迎合國內外法國皇室和貴族的幻想,高端裁縫幫助鞏固精英時尚文化。
法國大革命之革命萬歲法國大革命後,時尚潮流發生巨大變化
相比皇室陶醉於奢華繁瑣,一個「反時尚」的時代跟隨法國大革命誕生; 代表單品為工人階級的圍裙,木屐和暴徒帽制服。政府從民主的發源地希臘汲取影響,時尚轉向希臘式禮服,反映了社會對平等主義的迷戀。
帽徽(古希臘自由人首次佩戴的玫瑰絲帶)成為革命的持久象徵,出現在從鞋子到帽子的所有東西上。然而,社會對華麗時尚的反駁本身就是一種趨勢,而且會被超越。
高級時裝的歷史保羅·波雷顛覆了時尚
在法國的統治和對異國情調的痴迷的推動下,時尚在20世紀初尋找到靈感。進入保羅·普瓦雷(Paul Poiret)時代,這位著名的設計師將東方的影響融入到夢幻般的高級時裝創作中。革命後法國的嚴格限制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奢華時尚再次成為一種模式,因為新藝術運動席捲了整個歐洲。Poiret將女性從風琴碾碎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推出了飄逸的和服,寬敞的褲子以及精心裝飾的頭巾和蘇丹娜裙子,鞏固了他作為時尚之王的聲譽。
1912 年,Coco Chanel 以 Poiret 廓形為靈感,進一步放鬆了現代服裝的束縛,推出了水手褲系列和布列塔尼條紋。但在20世紀60年代簡·伯金(Jane Birkin)將這些高盧式的比喻加入她的服裝大炮之前,潮流的鐘擺再次搖擺不定。
迪奧的新面貌Dior 這款 「Bar」 西裝凸顯了女性的曲線
20 世紀 50 年代的沙漏廓形由 Dior 1947 年的「New Look」點燃——即「酒吧」套裝、全套半身裙和操縱曲線的緊身夾克。它與香奈兒自由流動的廓形相映成趣,讓人聯想到瑪麗·安託瓦內特的法蘭西長袍。
但是,自然而然地,迪奧的「新面貌」很快就會變成舊的樣子。該品牌1958年春季的系列就是這種變形的鮮明例子。迪奧先生英年早逝後,他的年輕門生伊夫·聖羅蘭推出了他的首個「空中飛人」系列。在遠離主人既定輪廓的舉動中,「男孩奇蹟」揭示了一個不擁抱身體但捕捉不斷變化的情緒的形狀。
凡爾賽戰役凡爾賽之戰讓美國設計師,霍爾斯頓(左二)與法國設計師展開了激烈的較量
1973年,設計界的神童已經成為了權勢集團。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和其他四位法國巨星——休伯特·德·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皮埃爾·卡丹(Pierre Cardin)、伊曼紐爾·恩加羅(Emanuel Ungaro)和克裡斯蒂安·迪奧(Christian Dior)的馬克·博漢(Marc Bohan)——將在本世紀的時裝競賽中與五位美國設計師媲美。
奧斯卡·德拉倫塔、比爾·布拉斯、安妮·克萊恩、霍爾斯頓和史蒂芬·伯羅斯等隨行人員抵達凡爾賽,隨行人員包括莉莎·明內利、百老匯舞者和36名模特(其中10人是黑人,其多樣性前所未有)。凡爾賽之戰是公關天才埃莉諾·蘭伯特(Eleanor Lambert)的創意,旨在資助修復同名宮殿;它有名流和上流社會在爭搶門票。美國設計師及其小圈子(即帕特·克利夫蘭(Pat Cleveland)等高能黑人模特)的DIY活力迫使法國放棄王冠——至少是暫時的。
今日巴黎時裝周儘管世界各地都有時尚強國,但法國繼續引領著
地震性的變化在跑道上迴蕩,迫使法國時尚界承認美國是競爭者,同時承認運動服裝和商業的重要性。這場比賽也開創了轟動一時的節目時代。凡爾賽戰役(Battle of Versailles)及其荒唐可笑的設計場景(皮埃爾·卡丹(Pierre Cardin)委託了一枚火箭;伊曼紐爾·昂加羅(Emmanuel Ungaro),一輛由犀牛拖曳的吉普賽人大篷車;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一款加長豪華轎車)為時裝秀場的奢華設定了標準。如果不是凡爾賽之戰,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看到香奈兒的超市,路易威登閃閃發光的旋轉木馬,或者加利亞諾為迪奧演出。
長期以來,法國時尚一直通過創新和認識到社會態度的變化而蓬勃發展——無論是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記錄下披頭四的購買力;皮埃爾·卡丹和帕科·拉班納利用1960年代太空競賽的興奮點;還是最近,奢侈品集團吸引了新人才,包括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維吉爾·阿布洛(Virgil Abloh)和巴黎世家(Balenciaga)。這種文化轉換和商品化邪教的能力,再加上法國時尚的經久不衰,很可能會看到人們像17世紀和18世紀的朝臣一樣,在未來的許多年裡爭先恐後的湧入。
,